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磁化肥是近几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肥料 ,具有独特磁化作用。为了验证其在水稻基施条件下应用的增产效果 ,为在白僵盐碱插花地上施用磁化肥提供科学依据 ,2 0 0 0年我场在水稻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条件试验地设在农场 7队 8号地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 ,前茬作物水稻 ,土壤有机质0 70 2 % ,土壤碱解氮含量 47 3× 1 0 -6,速效磷 1 3 1× 1 0 -6,速效钾 77 5× 1 0 -6,土壤含盐量 1 87% ,pH值为 8 63。1 2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 :宁夏国有农场主栽品种———宁粳 1 2号。供试肥料 :由宁夏平罗县…  相似文献   

2.
肥隆———新型广谱氮肥增效剂,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氮肥长效增效剂。它集尿酶抑制、硝化抑制、氨稳定、植物生长调节等多功能于一体、一次性施入土壤,作物整个生育期可以不再追肥或追一次肥,延长氮肥肥效期,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探索该产品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提高氮肥在稻田的利用率,我们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本试验。1试验内容与方法1.1试验内容试验地选择在大洼县高家乡马连种子队,土壤类型为盐渍型水稻土,肥力均匀,排灌条件较好。试验设3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30m2。处理1…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水稻生产的化肥投入(尤其是氮肥)不断增加,但利用率却不高。为了提高水稻生产中的氮肥利用率,延长肥效期,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1998年我们进行“水田应用新型氮肥长效增效剂(肥隆)”效果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地点:三监狱水田一大队。试验用肥:常规肥(二铵、尿素、氯化钾),肥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制)。 水稻品种:吉优一号。1.2试验方法试验共设四个处理(见表1)。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为667m2,小区间用田埂隔离,排灌分开。栽插密度:30cm×…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缓释肥配比与基本苗互作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仪征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100%普通尿素(S1)、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S2)、100%缓释肥(S3)3种施肥处理及4种氮密模式[施氮(纯N)量225 kg·hm-2、密度225×10株·hm-2(A1);施氮量191.25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氮量157.5 kg·hm-2、密度292.5×10株·hm-2(A3);施氮量123.75 kg·hm-2、密度326.25×10株·hm-2(A4)],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氮密模式均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与 A1处理比较,A2处理的穗数和穗粒数较高,千粒重下降,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后,穗数与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以S2A2与 S3A2组合处理较高。S2与S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均优于S1处理,A4模式的氮素农学效率最高,不同氮密模式处理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对出粉率、容重与硬度影响不显著,对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与吸水率有极显著影响, A1和 A2处理的品质表现较好,S2与S3处理的小麦二次加工品质优于S1处理;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或100%缓释肥处理下,施氮量191.25 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用基肥与返青肥,有利于小麦减氮稳产、改善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锌肥喷施对稻米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根外喷施不同浓度锌肥对水稻糙米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锌肥喷施最佳时期因浓度而不同,低浓度(≤2×10-4mol.L-1)在抽穗至灌浆期喷施均可;高浓度(>2×10-4mol.L-1)宜在灌浆期喷施效果较好。(2)喷施锌肥的浓度以1×10-4~2×10-4mol.L-1为宜,浓度达到2×10-4mol.L-1以上会显著降低结实率。(3)糙米中铜含量与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随着锌含量的提高,铜含量显著降低。糙米中铁含量与锌含量无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宽幅播种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90×104 株·hm-2(D1)、180×104 株·hm-2(D2)、27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麦田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特性、光能利用率、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D2处理的麦田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返青期显著高于D3、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D2处理显著高于D1、D4处理,与D3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总茎数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在开花期、成熟期D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3、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1处理;分蘖成穗率在D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52.51%;D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开花后0 d、开花后7 d、开花后14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7 d,D2处理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截获率、光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D1、D3、D4处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表现为D3、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D4处理和D1处理。D2处理的拔节至开花阶段、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位面积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D2、D3处理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3、D4处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在D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 158.71 kg·hm-2、17.21 kg·hm-2·mm-1。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180×104 株·hm-2为构建宽幅播种小麦合理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环境和氮磷肥对强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2007-2008年度在河南省安阳、三门峡、夏邑、漯河、南阳、信阳6个试验点,采用统一试验方案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配比对郑麦9023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点间淀粉糊化参数差异最大,达1%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及地点×氮肥互作对淀粉粘度参数的影响达5%或1%显著水平;而施磷量及氮肥×磷肥、地点×磷肥互作对淀粉糊化参数无显著影响。表明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效应依次为:地点>氮肥>磷肥。不同地点间以安阳和三门峡点的淀粉粘度参数较高,而低纬度的南阳点和信阳点较低。多个试验点施氮量从120 kg /hm2增加到240 kg /hm2时淀粉主要粘度参数有显著提高,不施氮肥也获得了较高的粘度参数値;而信阳(水稻土)则随施氮量增加淀粉粘度参数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施氮量240 kg /hm2、施磷量120 kg /hm2的氮磷配比下淀粉粘度参数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迟播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迟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通过三因素裂区试验,设置2个密度水平(210×104和270×104株·hm-2)、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4∶2∶1∶3和6∶0∶2∶2),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茎秆形态特性、化学成分以及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270×104株·hm-2)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低密度(210×104株·hm-2)处理,平均增产2.7%;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上升,而高密度条件下则先增后降。增加播种密度会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降低茎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因此迟播小麦采用270×104株·hm-2密度、225 kg·hm-2施氮量、4∶2∶1∶3氮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 225×10株·hm-2和375×1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分析过晚播和适期播小麦产量、氮素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适期播相比,过晚播小麦的播种至出苗阶段延长9 d,出苗至成熟阶段缩短36 d,总生育期缩短27 d,单穗重降低。适期播条件下低密度的小麦产量较高;过晚播小麦在低密度下与适期播相比两年平均减产20.37%,过晚播高密度小麦较适期播低密度处理平均减产12.41%。过晚播条件下增加密度有利于小麦产量提升,平均产量达8 129.80 kg·hm-2。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株·hm-2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和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氮素吸收量,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均显著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本研究条件下,11月1日适期播种时,扬麦25采用密度225×10株·hm-2,产量可达9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5%左右;12月1日过晚播种时,采用密度375×10株·hm-2,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产量达8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1.
肥隆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发明的新型广谱氮肥长效增效剂。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施入本田中 ,整个作物生育期不用再施肥 ,并能延长肥效 ,提高氮肥利用率 8~ 12个百分点。对肥隆在水田的施用 ,我们进行了两年的试验 ,现将今年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处理及方法试验在没有进行秋翻地的稻田地进行 ,供试品种为当地常规品种。 5月 17日上水泡田 ,2 0日带水旋耕耙地。耙地前把肥隆按每公顷 30袋 (每袋1kg) ,二铵 187 5kg ,尿素 375 0kg拌匀后一次施入田中 ,保持水层 5~ 7d。整个水稻分蘖期每 7~9d定点调查一次植株分蘖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需要 ,完善配套栽培技术 ,指导水稻生产和规范化优质米水稻栽培 ,特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影响试验 ,以便筛选出适合我地区大面积规范化栽培的施肥标准 ,为推广利用提供依据。1 试验处理与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三次重复 ,小区面积 2 5m2 (5m× 5m) ,打土埂 ,进行单排单灌 (田间设计图略 )。各处理设计如表1。  试验地选在创业乡丰年村 ,白浆土型水稻土。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中等 ,土壤有机质含量 2 43% ,碱解氮92 4mg/kg土 ,速效磷1 5mg/kg土 ,速效钾46mg/kg土。试验用水稻品种为合江 …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密闭箱法结合快速在线检测系统,研究了光 氮对分蘖期水稻叶际NOx(NO、 NO2 )交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在叶际NOx(NO、 NO2 )交换过程中,试验用水稻品种有显著NO净挥发和NO2净吸收效应; 在严密控光和室内自然光条件下,水稻NO净挥发速率分别为2.48和2.84 μg/(桶·h),NO2 净吸收速率分别为0.116和0.175 μg/(桶·h),且在环境空气NO浓度为200 μg/m3 条件下也能挥发NO。 2)更换营养液后观测期(5 d)水稻NO挥发速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供N 0~80 mg/L范围内提高供氮水平总体上增强了水稻NO挥发,但短期内(7 d)脱氮、缺氮(供N 10 mg/L)无明显抑制水稻NO挥发的作用;同期适度提高供氮浓度(供N 0~ 60 mg/L)增强了水稻NO2 吸收,但供氮6 d后外源氮源对水稻叶际NOx(NO、NO2 )交换的调控作用明显下降;3)更换营养液后短期内(1~2 d)控光处理下 6:00-10:00弱光和10:00-14:00 强光有刺激水稻NOx(NO、NO2 )挥发的作用,但14:00-18:00持续强光明显抑制了水稻NOx挥发;在更换营养液2 d后,延长光照时间能增强水稻NO2吸收,但光强变化对水稻NO2吸收调控作用不明显,晚上暗处理有同步抑制水稻NO挥发和NO2吸收效应;4)与基本不置换培养箱空气处理相比,置换培养箱空气同步增强了水稻NO挥发和NO2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究氮肥减量后移对高原粳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常规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处理,分别为CF(当地常规施氮模式,折合纯氮270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之比为5∶5∶0∶0)、RPN1(较CF减10%,3∶3∶2∶2)、RPN2(较CF减20%,2.5∶2.5∶2.5∶2.5)、RPN3(较CF减30%,0∶2∶5∶3)、RPN4(较CF减40%,0∶0∶6∶4)和CK(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区)共6个处理,研究了水旱轮作(大蒜-水稻、烤烟→水稻)条件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空白区水稻产量两年均高于8 t/hm^2,施氮后,产量显著增加;与CF处理相比,随着氮肥减量和后移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增加,纯氮用量最少(162 kg/hm^2)且全部后移至穗肥(m促花肥∶m保花肥=6∶4)施用,其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从低于10 kg/kg提高到20 kg/kg以上。氮肥减量后移使稻穗分化期延长,并形成抽穗期功能叶较长、叶长序数(由上而下)为2-3-1-4,高效叶面积率达80%以上,叶面积适宜的高光效群体,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同时,成穗率提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构建了水稻高质量群体。【结论】通过氮肥用量及施用比例的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氮肥施入,提高云南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水稻季不施入基蘖肥,供应氮素全部用作穗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  相似文献   

15.
1 试验目的与意义近年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但该项技术实施中如何合理施用氮肥的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因此设计了本试验 ,通过比较分析探索出适宜大田应用的氮肥施用比例配方 ,使之高产高效 ,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2 试验材料与方法本试验田设在县农科所大田内 ,土壤肥力中上 ,前作早稻 ,冬季种植紫云英。试验设计 4个处理 ,3个重复 ,随机排列 ,共 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 2 0 0m2 ,小区间小田埂用塑料膜包至犁底层以作隔离。参试组合为特优 6 3,密植规格为13 2cm× 2 9 7cm。试验田于 6月…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长期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质特性和氮肥利用的调控作用,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20-2021年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量,设75 kg·hm-2(N75)、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和300 kg·hm-2(N300) 4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225×104 株·hm-2(D225)、300×104株·hm-2(D300)、375×104株·hm-2(D375)、450×104株·hm-2(D450)和525×104株·hm-2(D525)5个水平;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石4366产量、粉质特性、RVA特性、拉伸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组合下籽粒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有较大差异,施氮量对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范围375×104~525×104株·hm-2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范围225×104~450×104株·hm-2组合下均能获得较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225下粉质参数最高。小麦籽粒品质和面粉粉质指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525×104株·hm-2组合是小麦粉质指标最优组合。淀粉RVA参数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225×104株·hm-2处理下最好。拉伸特性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450×104~525×104株·hm-2组合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225×104株·hm-2组合下较好。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375×104~525×104株·hm-2组合下较高。综合籽粒产量、品质相关指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种植密度450×104~525×104株·hm-2可作为石4366高产、优质的较佳肥密组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氮肥增效剂增产效果明显,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增加。添加双氰胺的增产效果最好,产量达到7982.8 kg/hm2,添加氢醌和复合增效剂的产量分别为7922.9和7892.2 kg/hm2,增产幅度在4.95%~6.15%之间。氮肥增效剂增加水稻养分含量和积累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22%~8.44%、3.87%~7.40%、2.90%~8.72%。添加双氰胺的氮钾肥料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64.21%和48.45%。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NMAX-氮定"对寒地水稻氮肥利用率、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绥粳18为供试品种,根据尿素的不同施用水平,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进行研究,通过叶龄与茎数动态记录、植株分析、考种测产、品质分析等,最后通过Excel 2007和DPS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减量20%并配施"NMAX-氮定"增效剂增产效果明显,在水稻的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对寒地水稻提高作物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得丰宝各地在蔬菜、花卉、花生等经济作物上施用均取得较好效果,为了探索得丰宝在茶叶上应用效果,进行了本试验,现初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0%得丰宝(福建省厦门市开元精细化工公司出品)。供试茶树为三明市梅列区徐碧乡列西茶场12年生黄、毛蟹。平均冠幅150.5cm,树高95cm。1.2方法试验分黄、毛蟹二个品种,各设得丰宝5×10-6、10×10-6、15×10-6、20×10-6及清水对照共五个处理,三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35m2,共1050m2。于1994年9月4日、9月10日各喷布得丰宝及清水一次。每小区用三个60cm×60cm木框固定在茶…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 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 和375×104 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 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 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 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