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珂珂  弓晓杰 《中草药》2019,50(10):2285-2289
目的研究人参花蕾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方法采用MCI gel、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MS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运用96微孔板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从人参花蕾醇提物的醋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2″,3″-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3″,4″-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3″-顺式-对-香豆酰基,4″-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2″,4″-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4)及山柰酚3-O-(2″,4″-二-顺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5)。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人参属中分离得到,人参花蕾中的苯丙酰基酰化黄酮醇苷类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芳有  陈俊杰  周健  张东明  张雪莲  罗永明 《中草药》2015,46(20):3004-3008
目的对金粟兰属植物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根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及己根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结果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1α,9α-二羟基-8,12-环氧桉叶-4,7,11-三烯-6-酮(1)、1β,5α-愈创木-4β,10α-二醇-6-酮(2)、zedoalactone A(3)、multistalactone C(4)、1β,8β-二羟基-桉叶-3,7(11)-二烯-8α,12-内酯(5)、1β,8β-二羟基-桉叶-4(15),7(11)-二烯-8α,12-内酯(6)、水合蒎醇(7)、伞形花内酯(8)、异嗪皮啶(9)、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香豆素(10)、N-p-香豆酰酪胺(11)、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12)、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3)、儿茶素(14)、7-羟基-5,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5)。结论化合物2、5~7、10、14、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果实中酚酸类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MCI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和MS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分子对接分析。结果 从唐古特白刺果实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对香豆酰基-α-槐糖(1)、6’-O-对香豆酰基-β-吡喃葡萄糖基-(1-2)-α-甘露糖(2)、4-羟基苯甲酸(3)、香草酸(4)、原儿茶酸甲酯(5)、对香豆酸(6)、咖啡酸(7)、6-O-对香豆酰基-D-半乳糖(8)、反式-4-O-β-D-吡喃喃葡糖基阿魏酸(9)、cynarin(10)、芍药苷(11)。化合物7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809.1和768.5μmol/L,化合物10的IC50值分别为473.3和114.3μmol/L;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7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结合自由能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液-液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花木蓝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以下化合物:3,4-二-O-(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α-和β-端基异构体约3:1的混合物(Ⅰ和Ⅱ)、ononin(7-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Ⅲ)和6-O-(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α-和β-端基异构体约1:1的混合物(Ⅳ和Ⅴ)。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为首次从木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和Ⅴ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苟亮  卯锦  刘博超  雷丹  孙河  刘蓉  肖朝江  姜北 《中草药》2024,55(5):1451-1459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α-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和14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白桦脂醇不同位点的修饰及进一步抗氧化活性分析,探讨白桦脂醇各修饰位点与抗氧化活性间的关系。方法 以白桦脂醇为起始物,以四氢呋喃(THF)或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剂,控制反应温度及酸酐当量,进行酰化、羟基保护、氯铬酸吡啶鎓盐(PCC)氧化、脱保护基等反应合成7个目标化合物,即3,28-二乙酰基白桦脂醇、3,28-二烯丙酰基白桦脂醇、28-乙酰基白桦脂醇、28-烯丙酰基白桦脂醇、3-乙酰基白桦脂醇、3-烯丙酰基白桦脂醇和3-羰基白桦脂醇。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白桦脂醇衍生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NMR)图谱、高分辨液质联用(HRLC-MS)综合解释得以验证。DPPH法测试结果显示,白桦脂醇、3-乙酰基或烯丙酰基白桦脂醇及28-乙酰基或烯丙酰基白桦脂醇对DPPH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28-乙酰基或烯丙酰基白桦脂醇对DPPH的清除效果优于白桦脂醇及3-乙酰基或烯丙酰基白桦脂醇。在相同条件下,3-羰基白桦脂醇与3,28-双酰基(乙酰基或烯丙酰基)取代白桦脂醇无明显清除DPPH的作用。此外,烯丙酰基修饰的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薏苡仁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以维生素C为阳性药,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部分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薏苡仁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鉴定为4-(3-hydroxy-propenyl)-phenol(1)、salidrosideⅠ(2)、对香豆酸(3)、阿魏酸(4)、1-O-阿魏酰甘油酯(5)、linusitamarin(6)、americanol A(7)、isoamericanol A(8)、9′-O-methylisoamericanol A(9)、3,3′-bisdemethylpinoresinol(10)、icariol A2(11)、圣草酚(12)、5,7-二羟基色原酮-5-O-β-D-葡萄糖苷(13)、5,7-二羟基色原酮-7-O-芸香糖苷(14)、1,2-heptanediol(15)...  相似文献   

8.
卷丹甾体皂苷和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的鳞茎进行甾体皂苷和酚类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应用多种柱色谱(包括正相、反相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和波谱分析方法对卷丹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研究。结果从卷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1)、反-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2)、咖啡酰基甘油酯(3)、3,4-二羟基苯甲醛(4)、邻羟基苯甲酸(5)、(25R,26R)-26甲氧基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6)、(25R,26R)-3β,17α-羟基-26甲氧基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7)、薯蓣皂苷元3-O-{O-α-L-鼠李糖基-(1→2)-O-[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苷}(8)、(25R)-3β,17α-二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9)、(25R)-3β-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10)、(25R)-螺甾烷-5-烯-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酚类化合物1~5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较强,抗氧化活性较强;而甾体皂苷类抗氧化活性比酚类化合物弱。结论化合物1~5和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卷丹鳞茎中的酚类化合物和甾体化合物对不同自由基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广防风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兰  栾欣 《中草药》2004,35(12):1325-1327
目的研究广防风属植物广防风Epimeredi indica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RP-18柱色谱分离,运用有机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广防风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醇1-O-α-L-[(1→3)-鼠李糖基-6-O-阿魏酰基]葡萄糖苷(Ⅰ)、2-(3,4-二羟基)苯基-乙醇1-O-α-L-[(1→3)-鼠李糖基-4-O-咖啡酰基]葡萄糖苷(Ⅱ)、2-(3,4-二羟基)苯基-乙二醇(1→1)(2→2)[(1→3)-鼠李糖基-4-O-咖啡酰基]葡萄糖苷(Ⅲ)。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广防风苷A。Ⅱ和Ⅲ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草威灵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菊科植物草威灵Inulanervosa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个化合物,经光谱鉴定为7,8-二羟基-异丁酰基百里香酚(Ⅰ),2,4-二甲基-6(3'-甲基-异丁烯基-5'-异丙基)-苯基-3,5-己二酮(Ⅱ),异丁酰百里香酚(Ⅲ),百里香酚(Ⅳ),达玛二烯乙酸酯(Ⅴ),1-亚油酸甘油酯(Ⅵ),1,3-双亚油酸甘油酯(Ⅶ),胡萝卜甙(Ⅷ)和豆甾醇(Ⅸ)。其中Ⅰ和Ⅱ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从岗梅中分离出新的抗肿瘤药物—对-香豆酰三萜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草药》1995,(3):124-124
从岗梅Ilexasprella干燥叶醇提物中分离出3种新的P-香豆酰三萜:asprellicacidA(Ⅰ)、B(Ⅱ)、C(Ⅲ)。通过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27-H-O-反式-P-香豆酰-3β,27-二羟基齐墩果酸,3-O-反式-P-香豆酰-27-O-顺式-P-香豆酰-3β,27-二羟基齐墩果酸、3-O-顺式-P-香豆酰-27-O一反式-P-香豆酰-3β,27-二羟基齐墩果酸。I对RPMI-7951细胞系有较强细胞毒性,ED5.为0.62μg/ml,Ⅲ对RPMI-7951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微弱,ED5.为5.5μg/ml。Ⅰ和Ⅲ均显示对KB细胞系有细胞毒性,ED50分别为3.75和2.86μg/…  相似文献   

12.
三白草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三白草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和[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测定法,对三白草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正丁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IC50=16.94)的能力比BHT清除能力(IC50=18.71 mg·L-1)强,弱于阳性对照PG和BHA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IC50分别为0.89,3.2mg· L-1);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12.90 mg·L-1)弱于阳性对照PG和BHA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分别为0.81,1.95 mg·L-1),比阳性对照BHT( IC50为7.72mg· L-1)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略弱;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比阳性对照PG,BHT,BHA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弱.结论:三白草正丁醇提取物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侨丽  孔丽娟  吴启南  段金廒 《中草药》2012,43(6):1061-1064
目的分离鉴定三棱Sparganii Rhizoma的化学成分,为后期的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样品。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过氧化麦角甾醇(1)、(8E,10E)-7,12-二氧-8,10-十八碳二烯酸(2)、α-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3)、正丁酸(4)、大黄素甲醚(5)、香草醛(6)、大黄素(7)、香草酸(8)、对羟基苯甲酸(9)、反丁烯二酸(10)、1-O-阿魏酰基-3-O-p-香豆酰基甘油(11)、赤藓醇(12)。结论化合物1~5、7、9、10和12为首次从黑三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广藿香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广藿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田蓟苷(1),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1,2-O-[2S-(3,4-二羟基苯基)-1,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4-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尿嘧啶(4),大豆脑苷Ⅰ和Ⅱ(5),藿香苷(6),7-O-(3″,6″-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半乳糖-芹菜素苷(7),5-羟基-3,3′,4′,7-四甲氧基黄酮(8),4′,5-二羟基-3,3′,7-三甲氧基黄酮(9),金合欢素(10),1,2-O-[2S-(3,4-二羟基苯基)-1,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4-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1,2-O-[2S-(3,4-二羟基苯基)-1,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6-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2)。结论:化合物1,2,4~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华枸杞Lycium chinense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ODS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 从中华枸杞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O-(6-O-3-羟基异丁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甲氧基香豆素(1)、东莨菪苷(2)、东莨菪素(3)、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4)、cassoside I(5)、对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6)、苯甲醇吡喃葡萄糖苷(7)、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9)、5-O-对香豆酰奎尼酸甲酯(10)、绿原酸甲酯(11)。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香豆素葡萄糖苷,命名为枸杞苷E。化合物10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Zhao GW  Xia W  Chen P  Han EJ  Xiang L 《中药材》2012,35(1):53-56
目的:对石南藤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石南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核磁共振光谱等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检测。结果:从石南藤乙酸乙酯相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1)、香草酸(2)、苯甲酸(3)、N-p-香豆酰酪胺(4)、风藤酮(5)、风藤奎醇(6)、异风藤奎醇A(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8)、风藤酰胺(9)和二氢荜茇明宁碱(10)。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石南藤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224.33μg/mL和11.44μg/mL,化合物1~10均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及C18反相硅色谱分离纯化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以~1H-NMR、13C-NMR以及质谱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花鬼针草醇提物中分离、纯化、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酮葡萄糖苷(2)、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原儿茶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白花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其中,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4个化合物属于首次从鬼针草数药用植物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1)、吲哚-3-甲醛(2)、吲哚-3-甲酸(3)、对-香豆酸(4)、壬二酸(5)、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6)、布卢姆醇A(7)、2-羟基-3-甲基蒽醌(8)、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9)、甲基异茜草素(10)、槲皮素(11)、木犀草素(1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基-7-O-β-吡喃葡萄糖苷(13)、莲子草素(14)、豆甾醇(15)和α-菠甾醇(16)。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苍白秤钩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揭示中药苍白秤钩风Diploclisia glaucescens 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并开发其活性成分,对采自广西的苍白秤钩风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经硅胶、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析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9个化合物的结构。结果:9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2,3)反式-N-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1),1,5-二羟基-3-甲基-蒽酮(Ⅱ),商陆酸3-O-β-D葡萄糖醛酸-28-O-β-D葡萄糖苷(Ⅲ),商陆酸3--O-β-D葡萄糖-28-O-β-D葡萄糖苷(Ⅳ),商陆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Ⅴ),商陆酸-3-O-β-D葡萄糖苷(Ⅵ),豆甾醇(Ⅶ),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Ⅷ),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Ⅸ)。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仔细解析Ⅱ的二维相关谱(^1H-^1HCOSY,HMQC,HMBC),对化合物Ⅱ的碳谱数据进行了重新归属。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Ⅳ-Ⅵ有了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疏花假地豆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联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评价疏花假地豆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与阳性对照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比较。结果:疏花假地豆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其中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IC50=35.66 mg.L-1)、ABTS自由基(IC50=8.49 mg.L-1)及还原Fe3+的能力(TEAC=756.20μmol.g-1)较好,但仍低于阳性对照BHT(IC50=3.69 mg.L-1,IC50=6.64 mg.L-1和TEAC=4 997.76μmol.g-1)。结论:疏花假地豆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相对于其他部位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