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脾虚证患者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资料 31例均为病理诊断证实的胃癌患者,男22例,女9例,年龄36~78岁,平均56.4岁。无脾虚证正常健康人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5~60岁。脾虚证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西医结合虚证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制订标准(河南郑州)。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具体见许少峰报道[福建中医药1990;21(5):2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脾虚证有无相关性。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确诊为神经病变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原则,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资料分为两组,脾虚型组与非脾虚型组,两组均安排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其中检出下肢神经进行比较(包括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结果: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脾虚证有一定相关性,脾虚证患者神经病变较重,其中胫神经最能反映脾虚证患者神经病变程度,与非脾虚证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心虚证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心虚证与心室收缩功能关系的研究已有报道,但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仍了解不多.为此,我们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75例心虚证病例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分组 共分4组,①心阴虚组:共27例,女15例,男12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1.2岁;其中冠心病11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高血压病9例.②心气虚组;共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52.7岁;其中冠心病13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高血压病7例,肺心病6例.③心阳虚组:共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7岁,其中冠心病6例,高血压病3例,风心病4例.④正常人组;共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61.25岁.各组年龄均相似(p>0.05).  相似文献   

4.
笔者为探讨脾虚证与小肠腔内压力的相关性,共选择81例脾虚证患者,其中治疗组52例,对照组29例,分别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对象:81例患者,西医诊断均属消化病范畴。经中医辨证为脾虚证,其中男49例,女32例;年龄35~56岁...  相似文献   

5.
笔者运用自拟乙肝汤治疗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以下简称观察组),与单用西药治疗的该病患者35例(以下简称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二、诊断分型标准:根据1983年郑州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本文两组患者均符合漫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淤型,两组患者均以肝郁脾虚型为多。一、一般资料: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30例,女5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两组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齐同性测验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34例患者及44例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变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分析。临床资料选择住院及门诊患者134例。按有关中医辨证标准进行分型。其中血瘀证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15~75岁,平均38.4岁。湿热证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6.7岁。虚证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23~63岁,平均41.9岁。临床诊断以慢性肝炎(31例),胃溃疡、慢性胃炎(30例),慢性结肠炎(15例),高血压病(1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整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研究慢性胃炎脾虚证分型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亚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分析。结果: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胃黏膜既可有器质性病变存在[G型———发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基础上];也可无器质性病变存在(F型———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均发生在CSG、CAG基础上,且CSG、CAG的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程度、固有膜腺体减少程度和胃黏膜肠化生Ⅱb(IMⅡb)发生率也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P<0.05~0.01。结论:对①有病有证(既有CSG或CAG,又有脾虚证)、有证无病(虽有脾虚证,但无CSG或CAG)及有病无证(虽有CSG或CAG,但无脾虚证的临床症状)都应足够重视。②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的CSG或CAG其病变程度和IMⅡb发生率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胃溃疡患者4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胃溃疡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2.5±12.8)岁;溃疡面直径为0.8~2.0cm,平均直径(1.0±0.1)cm;Hp阳性32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1.7±10.5)岁;溃疡面直径为0.8~1.6cm,平均直径(0.9±0.1)cm;Hp阳性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溃疡直径等一般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检测30例脾虚证胃病患者胃粘膜超微结构与微量元素。Zn、Cu 在胃粘膜中的含量随着脾气虚证和脾虚气滞证顺序递减,随着正常细胞区至病变细胞区顺序递减(P<0.05~0.001);脾虚气滞中胃癌伴发率,非病灶处胃窦,胃体的微小溃疡,腺体萎缩腺口变形,肠化生细胞群伴发率,均比脾气虚证为高(P<0.05~0.01)认为微量元素测定可作为脾虚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笔者应用自制风湿骨痹膏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男35例,女4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8.4±9.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7年。对照组65例:男31例,女性34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7.8±9.3)岁;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方法:用中医单证研究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为气虚、阴虚、阳虚、肾虚、痰湿、血瘀、气滞、热毒、肝郁、脾虚10个单证,研究分析90例患者总体及不同病理、临床分期及EGFR突变状态的中医单证分布规律。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中医单证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热毒证/肾虚证。腺癌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鳞癌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腺癌与鳞癌单证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B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单证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Ⅳ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虚证、气滞证、血瘀证,ⅢB期与Ⅳ期单证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GFR突变患者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单证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EGFR未突变患者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脾虚证、肝郁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EGFR突变与未突变患者单证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中医辨证分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证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不同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EGFR突变状态的患者各中医单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100例虚证病人检查其免疫功能,同时以100例正常者作对照,观察临床免疫学的各种检测指标与辨证分型的关系,报告如下。病例选择与方法一、脾肾阳虚组:均系肾病综合征(NS)和慢性肾小球肾炎(CN)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1.7:1,平均年龄38.4岁。二、阴阳两虚组:均系慢性晚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1.7:1,平均年龄39.2岁。三、方法:入院后患者依次测定总补体(CH_(50))、  相似文献   

13.
陈萍 《江苏中医药》2012,44(9):36-36
近年来,笔者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患者6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9~2011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共13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9.15±11.91)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31±4.23)年;轻度萎缩36例,中度萎缩25例,重度萎缩7例。对照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8.95±10.28)岁;病程3.6~16年,平均病程(8.27±4.56)年;轻度萎缩35例,中度萎缩27例,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窦黏膜Fhit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属脾胃湿热证组35例,脾虚气滞证组32例,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电子胃镜检查时活检取胃窦黏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脾胃湿热证组中Fhit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8.29±10.06、34.52±10.33、23.07±9.44,脾胃湿热证组胃粘膜组织Fhi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胃粘膜组织Fhit蛋白表达与脾虚气滞证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Fhit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脾虚气滞组明显降低,可能部分揭示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近来白细胞介素 6(IL 6)这一淋巴因子在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研究颇多 ,为了探讨IL 6mRNA在脾虚患者体内表达水平是否正常 ,检测了脾虚证患者血清中IL 6受体 (sIL 6R)和IL 6的水平 ,并与健康人比较 ,现报告于下。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脾虚组 18例 ,为本院中医科门诊与住院患者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9~ 62岁 ,平均( 50 5± 8 3)岁 ,其中慢性胃炎 6例 ,慢性肠炎 5例 ,混合性贫血 3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4例。具备有脾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1) 中的每一项即纳差、乏力 ,食后或午后腹胀 ,便溏 ,消瘦 ,面色不华 ,舌淡苔白 ,脉虚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康复冲剂对胃粘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胃康复冲剂治疗61例脾虚证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胃镜检查,取胃窦部粘膜作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病理疗效优于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P〈0.05,P〈0.01);4组脾虚证胃窦部病灶区组织病理、肠化生亚型和非病灶区粘膜超微结构 的“背景病变”,在治疗后均有改善,趋向接近于健康对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用自拟中药消疣汤内服、外用结合西药治疗43例各型扁平疣,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6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40岁、平均年龄为20岁;局限性56例、泛发性30例;中医辨证:血热毒盛型52例、气滞瘀结型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型等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便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病证,若排便用力过猛可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心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采用耳穴埋豆配合按摩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9月我科脑卒中伴便秘患者80例,所有患者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为便秘,辨证属肠道气滞证(气秘),病程5~7天,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6~89岁,平均年龄72岁,住院时间2~4个月;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马跃龙  魏晓 《天津中医药》2006,23(5):417-41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均系本院近2 a住院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黄芪治疗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15~40岁,平均年龄(32.0±7.2)岁;病程5~22 d;常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1.0±6.9)岁;病程7~21 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选取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慢性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另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体检健康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携带组两个证型患者CD86、CD80及HLA-DR表达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两个证型患者CD80表达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肝郁脾虚证患者CD86、HLA-DR低于肝胆湿热证,慢性HBV携带组肝郁脾虚证CD80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郁脾虚证患者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存在差异.DCs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