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接受CT平扫,其中7例接受增强CT扫描;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IMT均为单发,发生于上颌骨、颌面部软组织、上颌窦及颈部软组织各2例,下颌骨、眼眶、颧骨及腮腺各1例,肿瘤体积1.0 cm×1.0 cm×1.0 cm~5.0 cm×3.8 cm×4.8 cm。CT平扫7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CT值30~85 HU,增强扫描6例轻至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6例可见骨质被吸收破坏,呈压迫性或膨胀性溶骨改变,周围无硬化边和骨膜反应。MRI示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增强后3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清晰显示IMT部位、大小及周围改变,但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22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 22例患者共发现23个病灶。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典型影像特点包括晚期高强化(13/20)、中心坏死(12/23)及边缘包壳(12/23)。有核果型为最典型的形态学分型(8/23),其次为无核果型(7/23)。结论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多为单发结节样病变,病灶中心可见"虫蛀隧道"样坏死、边缘可见包壳、形似"有核果"为典型表现,晚期强化及边缘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CT和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SIMT 5例,回顾分析其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5例CT扫描均提示脾脏单发肿块,呈类圆形,2例边缘见浅分叶;CT平扫呈等、稍低密度,内见不规则地图样更低密度影,边缘显示不清,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实质部分轻、中度渐进性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脾脏组织,边界显示渐清,其中3例显示低密度包膜,内部低密度坏死影无强化。病理学上本组病例以增生的血管和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其中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等,组成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表现,伴有大片凝固性坏死,其中1例可见多处灶性出血;肿块周围有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膜与正常脾组织分界。结论 SIMT常为单发病灶,CT上以实质部分渐进性强化、地图样坏死及低密度包膜环为特征,能够较准确反映其病理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病例男,31岁。既往体健,查体B超发现脾脏占位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平素无不适。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CT表现:平扫(图1),脾脏体积增大,约8个肋单元,其内见团块样混杂密度影,内部密度欠均匀,见囊状低密度灶,周围伴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区,大小约7.6 cm×6.8 cm×9.0 cm,增强后大部分呈轻度强化,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图2-4)CT值分别约为48HU、55HU、70HU,内部囊状低密度未见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MR表现,提高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9例肝脏经病理证实为IMT的患者CT、MR表现,其中6例行CT扫描,3例行MR扫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发现9个病灶,CT平扫为稍低(3例)或低密度(2例)病灶,1例呈明显的靶征,增强扫描动脉期斑点状(4例)、环形(1例)强化或强化不明显(1例),门脉期较动脉期进一步强化(5例)或与门脉期强化大致相当(1例),延迟期强化无减退(3例)、进一步向中央推进(2例),呈双环征、靶征改变(1例),中央见少量无强化区(1例)。MR上T1WI呈较低(2例)、等或略低(1例)信号,T2WI SPAIR呈较高(1例)、稍高(1例)、等(1例)信号,增强扫描肝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较前显著(2例),动脉期、门脉期呈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下降(1例)。结论肝脏IMT稍具特征的CT、MR表现出现在延迟期强化,病理学检查仍是确诊该疾病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7.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T(软组织6例,右肾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结果 纵隔IMT呈条状分布,边界不清,平扫CT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腹膜后IMT平扫CT呈等密度,中心有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4例软组织IMT在T1WI上2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T2WI上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例呈不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均较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黏液变或囊变坏死区,1例合并低信号分隔样结构.右肾IMT呈囊实性,囊性部分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难,在临床工作中若涉及到各部位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2岁,因"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10天"入院.超声检查:膀胱内见实质不均匀性回声团块,大小约4.6 cm× 5.0 cm,边界清晰,内部及周边见彩色血流信号,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CT:膀胱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图1),大小约4.5 cm×4.0 cm,平扫30 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2),动脉期58 HU,延迟期73 HU,静脉期71 HU,提示膀胱占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7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MRI、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位于幕上,以额叶多见,其中1例为双侧多发,幕下1例位于小脑半球.影像学上,多数病灶边界模糊,累及灰质和白质,以白质为主,可有水肿,有不同程度斑片样或脑回样强化,部分类似肿瘤.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和MRI在该病的诊断和随访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46例.所有病例均做了MRI检查,其中26例同时做了CT检查.结果 46例54个肿瘤,囊腔型42个,典型表现为囊腔大、结节小及结节显著异常强化;实质型12个,肿瘤信号强度在T2WI明显升高,增强后显著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 CT和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尤其是MRI的多轴位成像及增强扫描可避免肿瘤及壁结节的漏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骨BF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相应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9例均接受X线检查,15例接受CT检查,17例接受MR检查。X线平片BFH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呈单房或多房状,骨皮质变薄。CT示BFH病灶边界相对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其内见不连续的骨性分隔,CT值0~75 HU,其中2例病灶中心可见新生骨。MR检查显示5例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快速反转恢复序列(TIRM)呈高信号;8例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其间夹杂散在斑点状稍高信号,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及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4例T1WI及T2WI呈索条或斑片状低信号。术中见瘤体为黄褐色肉芽组织,镜下见5例BFH病灶以大量组织细胞为主;8例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成纤维细胞混杂存在;4例以大量成纤维细胞为主;2例见大量新生骨小梁。结论 骨BFH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与其病理学特点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髓外异位造血组织增生(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EMH)系良性病变,是骨髓造血功能不足的生理性补偿[1],可见于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骨髓放疗术后等[2-3],主要发生于肝、脾、肾脏、淋巴结、纵隔、胸膜、腹膜后等[4],脊柱旁病灶占1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孤立型纤维瘤3例,后肾腺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各1例;其中12例接受CT检查,3例接受MR检查.结果 11例CT或MR平扫显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肾嗜酸细胞腺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体积较大者可出现中央瘢痕.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 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内夹杂索条状、斑片状高信号以及流空信号.血管瘤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易发生囊变;孤立型纤维瘤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后延迟强化.后肾腺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缺少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肾脏罕见良性肿瘤大多边界清晰,影像学表现多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诊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最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51例肩胛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肩胛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间经病理证实的肩胛骨病变51例,分析其发病情况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肩胛骨病变共51例,占同期全身骨肿瘤的2.15%,涉及15种病变。其中良性肿瘤22例(43.1%),肿瘤样病变6例(11.8%),恶性肿瘤23例(45.1%)。良性肿瘤以骨软骨瘤最为多见(17例,占肩胛骨良性肿瘤的77.3%),其次是软骨瘤2例;肿瘤样病变主要为嗜酸性肉芽肿和邻关节骨囊肿,各2例;恶性肿瘤主要为转移瘤(14例,占肩胛骨恶性肿瘤的60.9%),其次是软骨肉瘤4例(占肩胛骨原发恶性肿瘤的44.4%)。除1例软骨母细胞瘤涉及盂部外,余软骨类肿瘤均位于体部和骨突部。肩胛骨骨突部的病变种类分布与体部相似。体部中心区多为恶性肿瘤,边缘区多为软骨类良性肿瘤;盂部主要为转移瘤,良性病变中邻关节骨囊肿是该处较具特征性病变。肩胛骨恶性肿瘤具有边界不清、骨皮质破坏、软组织内蔓延征象,除软骨肉瘤可见肿瘤软骨钙化征象,余恶性肿瘤缺乏影像特征性。肩胛骨良性病变多边界清楚,常伴有硬化边。结论:肩胛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相对少见,以软骨类肿瘤及转移瘤为主。病变分布有一定规律,与相应病变在长骨的分布有一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影像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表现对照,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和病理作对照。结果: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Ⅱ级)35例,中位年龄34岁,好发于额、顶叶皮髓质交界区,边界模糊,29例CT呈稍低密度,6例CT呈混杂密度,31例T1WI呈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35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32例呈轻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32例伴钙化,7例囊变,8例出血,5例伴瘤周水肿;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Ⅲ级)22例,中位年龄32岁,好发于额、顶、颞皮髓质交界区,边界较清,10例CT呈稍低密度,12例CT呈混杂密度,19例T1WI例呈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19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轻度强化,20例呈明显强化,3例伴钙化,12例囊变坏死,9例出血,22例伴瘤周水肿。结论: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Ⅲ级)在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及强化形式方面较少突胶质细胞瘤更加明显,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类肿瘤术前分级的诊断,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SPTP患者的CT和MR资料。结果 SPTP位于胰头部14例(14/34, 41.18%), 胰腺颈部及体部各4例(4/34, 11.76%), 胰尾部12例(12/34, 35.29%)。21例囊实性(21/34, 61.76%), 7例囊性为主(7/34, 20.59%), 6例实性为主(6/34, 17.65%)。CT平扫囊性部分呈低密度, 实性部分呈等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不均匀混杂信号, 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包膜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 囊性部分不强化。2例中心见点片状钙化, 6例边缘呈环状钙化;2例胰管扩张;3例十二指肠受压、2例左肾受压、4例脾脏及脾静脉受压、3例胃受压。结论 SPTP 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 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SPTP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端1例,骶骨1例,均未见骨膜新生骨;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3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免疫组化Vim、Act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复习文献中的53例PLB,单骨受累50例,多骨受累3例;39例有X线片资料,37例可见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见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伴骨膜新生骨。结论 PLB罕见,多表现为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新生骨,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术前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