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超声波协同柠檬酸淋洗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淋洗剂浓度、固液比、超声波处理时间、功率密度对重金属淋洗修复效果的影响,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只施用柠檬酸和超声波协同施用柠檬酸两种处理方式下,淋洗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并提出采用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来评价淋洗试验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淋洗过程中,柠檬酸的作用是主要的,超声波起到良好的强化协同作用,不仅能促进去除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的包括Pb、Cd、Cu在内的重金属,而且有助于去除以这些重金属中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组分。经超声处理后,对土壤中重金属Pb、Cd、Cu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最优去除率可达89. 1%、94. 5%、69. 3%和49. 4%、86. 5%、49. 7%。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KI、Na_2S_2O_3、EDTA溶液对汞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修复,筛选出修复效果最好的淋洗剂,确定了最佳淋洗工艺条件,并研究了化学氧化对化学淋洗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Na_2S_2O_3溶液对汞的淋洗效果最好,最佳淋洗工艺条件为Na_2S_2O_3浓度0.05 mol/L、固液比1∶6(g/mL)、淋洗时间5 h,在此条件下,土壤中汞的淋洗效率达到62.54%。化学氧化能大大提高土壤汞的淋洗效率,经化学氧化强化化学淋洗处理后,土样汞含量降低到1.65 mg/kg,且淋洗效率达到78.85%。  相似文献   

3.
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了铅元素污染背景、现状与危害的基础上,对土壤中铅的来源、赋存形式及其提取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对三大修复方法如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从效率、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评估了3种修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化学修复最适合重毒性铅污染治理。随之对化学淋洗法和固定化/稳定法作了详细介绍,探讨并评价了不同种类淋洗剂和固化剂的修复机制、修复效果、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等。最后对未来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提出了展望,修复方法应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对高铅污染土壤来说联合修复技术的发展是土壤修复富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应当尽可能地确定铅污染土壤修复机制,实现定向修复;同时应加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色金属种类与产量众多,有色金属矿区的土壤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状况。介绍了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点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不同修复技术进行了阐述,客土法、换土法、玻璃固定化、热脱附技术适合小范围内的土壤修复。土壤淋洗、化学稳定化修复效率较快,但因为要外加药剂,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相比于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更加具有经济性环保性,适合用于工程上大规模的修复,有利于矿区生态长久地发展。同时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色金属矿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国内化学淋洗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数量、重要申请人以及国外化学淋洗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数量、国家与时间分布,展示了化学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发展路线,总结了化学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特点。上述化学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梳理,为了解与重金属污染土壤相关化学淋洗修复领域专利的状况,进而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相关专利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海泡石辅助对铀矿山的含铀土壤进行化学淋洗。研究了铀在不同粒级含铀污染土壤中的含量,通过搅拌淋洗的方法对土壤进行修复研究,探讨了淋洗时间、淋洗剂种类、温度、超声加热等因素对淋洗效果以及海泡石对土壤中铀的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粒径的增大,土壤中的含铀量逐渐减少,即土壤中含铀量与土壤粒径成负相关关系,且除了砂砾外,其他的铀含量均已超过了铀的目标修复值40 mg/kg。在淋洗时间为8 h,淋洗较为充分,淋洗效果达到最佳,成本合适。通过提高温度、超声辅助等方法,既可以使淋洗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对海泡石的富集效果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淋洗方面,柠檬酸的效果最好,盐酸的效果最差;在海泡石对土壤中铀的富集方面,硫酸淋洗土壤铀的富集倍数最高,柠檬酸淋洗土壤铀的富集倍数最差。通过构建土壤—淋洗液—海泡石的铀迁移路径实现土壤中铀去除并在海泡石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等技术原理、应用进展及制约因素等,并指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浓度Sb、As复合污染土壤的草酸淋洗废液,研究了分步连续沉淀法回收草酸并同步净化淋洗废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向淋洗废液中添加钙盐进行分步连续沉淀,当pH控制在1.4时,淋洗废液中草酸回收率为35.54%,且回收的草酸对高浓度Sb、As污染土壤的淋洗效率分别为38.39%和55.54%;当pH增加至8~9时,废液中Sb、As的去除率达99%以上。净化回收过程产生的废渣中Cd、As、Sb等重金属浸出毒性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相关限值。因此,分步连续沉淀法能在净化淋洗废液过程中同步回收淋洗剂,从而降低土壤淋洗技术的综合处理成本,减少二次污染风险,为污染土壤淋洗废液的净化处理和淋洗剂回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磷酸二氢钙(Ca(H2PO4)2)为原料配制淋洗剂,对某矿区周边镉(Cd)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修复。分析了不同配制条件下淋洗剂中Ca2+、总磷含量及其对Cd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液固比、淋洗时间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对淋洗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了淋洗前后土壤Cd形态分布。结果表明:淋洗剂中Ca2+、总磷含量与Ca(H2PO4)2投加量呈正相关,且未加热条件下配制的淋洗剂中Ca2+、总磷含量、pH更高。采用投加量为0.07 mol的Ca(H2PO4)2与去离子水混合加热配制的淋洗剂,在液固比5、淋洗时间3 h的条件下,淋洗效果最优,土壤Cd去除率高达70.83%。Elov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淋洗过程,解吸过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淋洗后,弱酸提取态及可还原态Cd得到有效去除。淋洗修复方法可行,为去除土壤中的C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阐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和存在形式,对比分析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修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的重点,为针对复合污染进行的联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化学修复的一种,钝化技术成本低、高效省时,而被广泛应用。从石灰性物质、含磷材料、黏土矿物、生物炭、其他材料五大方面归纳了钝化修复的种类,并介绍了钝化修复的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钝化剂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因素——钝化剂的投加量、pH、钝化剂的稳定性。基于目前研究现状以及钝化修复存在的问题,对钝化修复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成为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热点.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其中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微生物方法以其低成本,且微生物因其种类多且易得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微生物的溶解作用能够淋滤出污染土壤中的结合态重金属离子;利用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能够改变重金属离子的价态,使其毒性降低;利用微生物的固定作用能够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利用菌根联合作用能够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联合治理修复.文中介绍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氧化还原、固定以及菌根联合作用的机理,并指出了这一领域日后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对日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土壤污染不仅对整个土壤圈层造成危害,而且对其它各大圈层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2大类,所涉及到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Hg、Cd、Pb、Cr、As、Zn、Cu、Ni等元素,如何有效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从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国内外土壤修复研究现状,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几个方面阐述,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生态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阐述各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应用实例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其中最为常用的修复手段为生物修复,而联合修复因具备其它单一修复技术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可以作为今后在土壤修复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分层土壤中重金属铜迁移对地下水的污染规律,通过土柱淋滤试验方法模拟表层植被、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淋滤液pH条件下分层修复尾矿土壤中重金属铜的纵向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铜会因为淋滤作用在分层土壤中纵向迁移,各土柱出水口淋出液的重金属铜浓度从上到下呈增加趋势,淋出液中重金属铜浓度随土壤中重金属铜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淋滤液pH<7时,各土柱出水口淋出液的pH值从上到下呈增加趋势;表层植被、降雨强度及淋滤液pH对淋出液中重金属铜的浓度有影响;在适宜降雨强度范围内,淋出液重金属铜的浓度随淋滤强度增大而增大;表层覆有植被的土柱降雨淋滤后各出水口(除溢流口外)的淋出液重金属浓度较大;当淋滤液pH<7时,各出水口淋出液的重金属浓度随淋滤液pH值的减小而增大,酸性淋滤液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淋出液重金属的析出。研究结果为控制实际尾矿库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电动(EK)-可渗透反应墙(PRB)联合技术能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但其修复效率低且能耗高,还可能导致聚焦效应等问题,因此深入EK-PRB在强化修复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简述了EK-PRB技术的原理,介绍了EK-PRB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EK-PRB强化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修复效果,介绍了EK-PRB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强化修复重金属进行了展望,指出深入探究的方向,以便为EK-PRB修复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日趋普遍和严重,使用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利用以阳光为能源的植物去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为了了解植物修复的应用现状与进展,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常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几类植物,并对这些植物及它们的不同部位对不同重金属的累积效果和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作了概括,并介绍了如何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对累积了重金属的植物目前的处理方法也做了介绍,当前对植物的处理方法做的研究较少,还有待更多的探索研究.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持等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还需要对植物修复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相似文献   

17.
工业生产活动的增加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滞留时间长、迁移性差,且难以生物降解,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土壤重金属迁移规律复杂,治理难度大,修复费用高,研究土壤重金属迁移模型,以可视化形式精准判定污染区域,可以为科学污染防治和土壤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全面阐述土壤重金属迁移扩散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基于ArcGIS二次开发的相关研究,包括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修复及重金属迁移等。同时,分析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展望未来土壤重金属迁移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土壤生态结构、功能、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农作物产量,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为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发了数种土壤修复技术。探讨了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提出了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向应该是联合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