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大清河流域山区分析降水年内分布、雨强变化、蒸发能力、植被生长质量、梯田建设、水库蓄水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径流变化与各因素的敏感性大小,得到以下结论:大清河流域山区地表径流持续衰减,而近20年汛期径流衰减更为剧烈;汛期降水减少、雨强减弱、同期蒸发能力增强、区域植被变好以及梯田的拦蓄截留共同作用导致区域径流量的衰减;1983年和1997年是径流演变的2个突变点,根据突变点将径流系列前后分为3个时段,1961—1982年汛期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1983—1996年梯田面积大幅增加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1997—2016年汛期降水减少、植被质量提高导致蒸发消耗增加是径流衰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清河流域年径流系数变化趋势及影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大清河水系的4个典型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滑动平均和M-K检验分析了1956 2005年的年径流系数变化趋势和突变特点。分别运用降雨径流相关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和下垫面要素对年径流系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降雨因素是径流系数变化的主导因素,同时下垫面要素中的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对径流系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使大清河流域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是其下游的白洋淀的入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影响下大清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大清河流域北支山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流域1980年前后降雨径流关系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并非线性关系。而且1980年以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对天然状态下与环境变化下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分析,两个时段的降雨径流相关关系很好,但数量上变化较大,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大,径流量变化率减小。降雨径流关系的这种变化,除受下垫面因素影响外,还与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关。研究和分析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评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大清河流域的主要控制站望宝山水文站1956-2000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对大清河流域地表水可利用量进行了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5.
吕树龙 《东北水利水电》2012,30(3):13-13,28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清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文中根据大清河望宝山水文站1959年建站以来的资料,分析大清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并对人类活动对大清河流域的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凌峰 《海河水利》2005,(4):16-18
大清河流域是首都北京的南大门,搞好该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在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针对大清河流域不同类型区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海河流域每年约有50亿吨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湖泊和渗入地下。全流域受到污染的河长占总河长的80%,其中严重污染的河长占总河长的53%。据不完全统计,全流域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亿元。在海河流域八大水系中,大清河水系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且条件复杂,在海河流域中污染最严重,最具代表性。因此,海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应首先从大清河水系着手。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大清河流域整体气象干旱状况,采用该流域1961—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基于CI干旱指数和面积阈值法识别区域气象干旱事件,提取历时、干旱面积等指标,分析研究区域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Copula函数进行多维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概率分析和重现期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地干旱频率相差不大;区域气象干旱程度总体有...  相似文献   

9.
雄安新区位于大清河流域中部,大清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结合国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分析大清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问题,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按照"目标层—方案层—要素层—指标层"建立大清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代表性为...  相似文献   

10.
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治理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利用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流域规划方法,提出大清河流域综合规划建议方案,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水土保持和管理体制等内容。并就水污染控制和治理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时程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源区是长江水文循环的起始地,源区的水量、水质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将波及广大的下游地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源区河川径流没有发生显著趋势性变化,本文根据长江源区1956-2005年月径流资料和降水、气温、蒸发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研究影响径流年内分配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降水和水面蒸发是影响径流年内分配时程变化的主要因子,气温的影响相对小.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左岸低平原区,是在原有的引嫩基础上的改扩建工程。结合初步设计报告,总结出其渠道的联合调度原则,并且重点分析了气象因素、水文地质因素以及人为污染因素对引嫩扩建骨干工程渠道联合调度的影响,指出不规则降水所引发的干旱、洪水以及水污染所带来的水质变化是影响该工程渠道调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深圳河经过30多年的治理,防洪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近年来河道淤积、河口红树林等发展,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本文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计算设计条件下河道淤积发展、河口潮位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深圳河泄洪能力的影响程度,为提高深圳河防洪能力的治理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于葛洲坝库区汇入,受葛洲坝回水顶托、入库污染负荷增长、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共同影响,下游城区段部分时段水质无法达到管理目标,已影响宜昌市小溪塔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13—2015年黄柏河常规监测断面实测水质资料,对黄柏河水质现状进行评价,收集了黄柏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今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数据和冯家湾、黄柏河大桥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实测资料,对黄柏河流域水质、污染负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回顾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情况,识别出黄柏河流域水污染特征,并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选取位于粤东、闽西南地区的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CA-Markov模型对2050年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构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未来土地利用情景和气候变化情景为变量进行水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韩江生态流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未来城镇化扩张将使梅江支流中上游成为韩江流域内生态流量对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将导致韩江流域枯水期流量整体减小,枯水期流量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韩江流域生态流量变化特征将呈现从西南到东北由升到降的趋势,梅江支流中上游地区的生态流量将得到改善;梅江和汀江两大支流上游区域生态流量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韩江流域径流总量下降,但丰枯流量分化加剧,长期来看枯季生态流量保障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6.
浑太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浑太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排污口排污权最大程度优化、工业及农业合理布局,通过区域水环境容量优化配置,分区段对浑河上游主要排污口、太子河流域生活排污口的交易情况进行优化计算,采用排污口(直排口)—子流域(支流)—流域/干流的分配过程对陆域、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结果表明:(1)在考虑安全余量的情况下,对流域COD、氨氮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初次分配,分配总量分别为141 343 t、13 636 t,削减量分别占污染物应削减量的44.4%、47.7%,污染物治理总投入为2.18亿元,基本上能够实现流域污染物削减50%的控制目标。(2)通过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以及污水达标处理力度进行二次削减,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08 832 t、17 177 t,分别是流域水环境容量的1.48倍、1.26倍。(3)借助流域水量调整和下泄方式转变对流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情况进行优化控制,得到COD、氨氮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58 313 t、14 796 t。重新分配后的水环境容量能够保证污染物入河后的水体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浙江滨海地区某电厂厂区的工程地质情况,以海相沉积软土地基基础施工阶段的现场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将软基沉降曲线分为3种形态。探讨了硬壳层、软基厚度、堆载高度及堆载速率等因素对沉降曲线的影响,分析了海相沉积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规律,为滨海地区软基加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Anthropogenic alterations have caused sandbar habitats in rivers and the biota dependent on them to decline. Restoring large river sandbars may be needed as these habita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river ecosystems and provide essential habitat to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organisms. We quantified factors within the riparian zone of the Kansas River, USA, and within its tributaries that influenced sandbar size and density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 and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data. We developed, a priori, 16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focused on LULC at the local, adjacent upstream river bend, and the segment (18–44 km upstream) scales and used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determine what alterations best predicted the size and density of sandbars. Variation in sandbar density was best explained by the LULC within contributing tributaries at the segment scale, which indicated reduced sandbar density with increased forest cover within tributary watersheds. Similarly, LULC within contributing tributary watersheds at the segment scale best explained variation in sandbar size. These models indicated that sandbar size increased with agriculture and forest and decreased with urban cover within tributary watershed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ediment supply and delivery from upstream tributary watersheds may be influential on sandbars within the Kansas River and that preserving natural grassland and reducing woody encroachment within tributary watersheds in Great Plains rivers may help improve sediment delivery to help restore natural river funct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郑艳霞  陈步青 《人民长江》2015,46(21):43-46
影响嘉陵江流域悬移质水沙输移的因素众多,且不同规模的河流水沙输移量级差异很大。采用水沙经验关系幂函数公式、多元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基于流域内12个代表性水文站长序列日平均水沙、气象数据以及GIS技术等,分析得到了该流域在天然状态下和受水库拦沙作用后的水沙输移关键影响因子和相互关系。通过参数敏感度计算,揭示了不同因素对该流域水沙输移的影响程度和机理,为未来流域产流产沙的变化趋势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