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藏药“巴夏嘎”基原复杂,混用及替代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和使用安全。本文通过查阅《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经典著作,结合藏医医院,野外产地等实地调查明确了藏药巴夏嘎的基原,引用“藏药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矢量结构模型、中医辅助传承软件等方法分析藏药巴夏嘎的药性和临床用药规律。确定藏药巴夏嘎原植物为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并考证出有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liata Fisch.毛果婆婆纳Veronica eriogyne H. Winki.、塞北紫堇Corydalis impatiens (Pall.) Fisch.、皱波黄堇Corydalis crispa Prain.等多种植物在各地以巴夏嘎替代品入药。通过药性分析发现巴夏嘎以苦味、凉性为主,在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病、赤巴病、高血压、多血症、肝病、血病等疾病,且常与余甘子、诃子、西红花等配伍使用。本文从基原-药性-用药规律等多角度,对藏药巴夏嘎“一物多名”现象进行品种整理和考证,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藏药3种巴夏嘎对小鼠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法,观察3种巴夏嘎及不同剂量对小鼠耳廓肿胀度、肿胀率和肿胀抑制率的影响。结果:鸭嘴花提取物能显著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程度(P0.01),毛果婆婆纳组、塞北紫堇中剂量组、鸭嘴花中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度低于模型组(P0.01);鸭嘴花中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度低于塞北紫堇中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果婆婆纳组、塞北紫堇中剂量组、鸭嘴花中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分别为15.04%、27.26%、35.15%,可达阿司匹林组的27.87%、50.51%、65.13%。结论:巴夏嘎作为抗炎药材使用时,首选鸭嘴花,其次为塞北紫堇。在资源缺乏前提下,作为抗炎用药时塞北紫堇可代替鸭嘴花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藏药3种"巴夏嘎"的品种考证及成分鉴别。方法:文献考证、基源考证、品种考证、薄层鉴别。结果:传统藏药材鸭嘴花与仟毛婆婆纳、赛北紫堇2个代用品中的成分,在色谱中显有相同颜色的斑点,所以在成分上的异同点,以及含量的准确度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4.
藏药“唐冲”基原复杂,混用及替代使用现象频繁,影响其临床疗效。本文通过查阅藏医药经典著作,对藏药“唐冲”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藏医临床使用情况及资源调查,明确了藏药“唐冲”的品种、亲缘关系及其药性与药效。藏药“唐冲”包括茄科山莨菪属Anisodus、马尿泡属Przewalskia、天仙子属Hyoscyamus、曼陀罗属Datura、茄参属Mandragora、泡囊草属Physochlaina等植物,其药性凉,主要功效为镇静消炎,消肿止痛,解毒,灭“森”,主治“森”病,炭疽、白喉、鼻窦炎、牙痛,胃肠绞痛,外用痈肿疔毒,皮肤病,其种子能壮阳生精。本文以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为基础,并结合本草考证、实地调查等研究,阐明了唐冲类藏药的基原、亲缘关系及其药性,为藏药“唐冲”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热衮巴”为常用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之一。通过文献整理对其进行植物分类学鉴定,结合资源分布、市场流通及临床使用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文献记载的“热衮”未划分品种,自《晶珠本草》始分为上品(“热衮”)、下品(“孜加”);现代文献记载作为“热衮巴”的基原涉及罂粟科(紫堇属)、报春花科、蔷薇科、龙胆科、柳叶菜科5科7属23种植物;但不同文献及标准中的记载和各地习用的“热衮巴”品种及其基原不尽相同;市场流通的品种中,上品主要为尼泊尔黄堇Corydalis hendersonii Hemsl.等紫堇属植物,下品主要为蔷薇科植物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a Maxim.。结合古籍文献记载的生境、形态及附图分析,“热衮巴”或其上品应以罂粟科植物尼泊尔黄堇为正品,宜以“日官孜玛”为正名;其下品可能为黄花紫堇Corydalis boweri Hemsl.(金球黄堇)、扁柄黄堇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宜以“热衮曼巴”为正名,但有待研究确证;其他科属植物不宜作“热衮巴”使用;各地习用的“热衮巴”类其他基原植物有一定临床应用基础,应加强其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不同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作为新药材规范其品种、名称、基原,以合理利用其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蒙成药哈日嘎布日-10味片中胡椒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gilent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0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343 nm,流速1.0 mL·min-1结果:胡椒碱在0.010 7~0.085 6 μg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101.8%(n=6),RSD 1.8%。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来控制蒙成药哈日嘎布日-10味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倪梁红  赵志礼  孟千万  嘎务  米玛 《中草药》2014,45(4):541-545
目的 应用核基因ITS和叶绿体psbA-trnH序列对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 藏药进行鉴别。方法 采集欧贝3种基原植物罂粟科绿绒蒿属毛瓣绿绒蒿Meconopsis torquata、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才温2种基原植物罂粟科绿绒蒿属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对植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叶绿体psbA-trnH非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 ITS序列分析显示,总状绿绒蒿与多刺绿绒蒿序列一致,其余任意两种间具有变异位点;psbA-trnH序列分析显示,任意两种间均有变异位点;两者结合可有效对所有5种植物进行区分鉴定。结论 ITS和psbA-trnH序列相结合可用于绿绒蒿属藏药欧贝和才温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中国的6种红树类海桑属植物进行DNA条形码研究,为该属植物鉴定、资源保护、合理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核基因ITS2片段及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作为DNA条形码,对分布在中国的海桑属植物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获得叶绿体psbA-trnH基因间区序列和核ITS2序列,用软件MEGA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构建NJ(邻接)树。结果 我国6种红树类海桑属植物的ITS2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psbA-trnH序列间也存在一定的碱基差异,表明6种海桑属植物具有其各自独特的DNA条形码,可以相互区别,同时基于ITS2序列及psbA-trnH序列构建的邻接(NJ)树可以看出6种海桑属植物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结论 核ITS2和叶绿体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区分和鉴别我国6种红树类海桑属植物,为后续药用资源开发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居群遗传多样性,为灯盏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2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对灯盏花16个野生居群共243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并进行主坐标分析和结构聚类分析。结果 共检测到20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7.417个;基于12对SSR引物和16个灯盏花居群,观测杂合度(H0)分别为0.603,0.613,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58,0.659,香浓(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443,1.446,遗传分化系数(Fst)0.123,基因流(Nm)2.077;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与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变异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变异;居群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107(YA和XY)~0.713(SZ和XZD),0.490(SZ和XZD)~0.899(YA和XY);主坐标分析和结构聚类分析分别将16个居群分为2组。结论 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灯盏花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居群内和居群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和Nm;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该实验结果可为灯盏花后续的优良种质选育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胜华 《中草药》2014,45(10):1373-1377
目的 研究鼠曲草Gnaphlium affine全草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鼠曲草全草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鼠曲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phenol1-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3',5-dihydroxy-2-(4-hydroxybenzyl)-3-methoxy- bibenzyl(2)、大黄素甲醚(3)、松柏醛(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款冬二醇3-O-棕榈酸酯(6)、白桦脂酸(7)、伞形香青酰胺(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9)、valene-1(10)-ene-8,11-diol(10)、longumoside A(11)、大海米菊酰胺K(12)、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4)、毛蕊花苷(15)。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学物2368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药味配伍对小承气汤中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先蓉  刘江书  陈庆 《中草药》2000,31(11):824-826
目的:研究药味配伍对小承气汤中有效成分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大黄及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组水煎液中游离蒽醌及结合型蒽醌的含量。结果:测定数据经统计检验显示,与大黄水煎液相比合煎方中结合型大黄酸及游离大黄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其余各配伍组水煎液中游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变化均极显著(P〈0.02,P〈0.02,P〈0.001)。结论:各种配伍药材对不同的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及药性升降应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应“神机气立”而得以正常运行。因此“药类法象”是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基础,可应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促进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引出对临证用药的启发,为理解气机升降理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太子参多糖(总多糖)、葛根淫羊藿总黄酮(总黄酮)及其复合物对小鼠脑蛋白质组学的影响,探讨其神经细胞网络调控的潜在机理。方法 给正常小鼠分别灌胃太子参多糖(400 mg·kg-1)、葛根淫羊藿总黄酮(400 mg·kg-1)及其二者复合物(800 mg·kg-1),连续给药7 天,第7 天最后1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取脑。提取蛋白,利用LC/MS-MS测试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变化蛋白的功能及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分析变化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网络关系。结果 在所测试的5567个蛋白中,以上调蛋白占比较高,其中主要是线粒体的基因受到调控。总多糖、总黄酮及其复合物都上调的蛋白有8个,作用于线粒体的不同环节,提示该复合物抗抑郁作用的靶点主要在线粒体。太子参多糖的调控线粒体相关蛋白的作用揭示了其潜在的神经精神方面的药理作用。除此,还发现各有效部位调控蛋白的数量明显多于复合物,提示药物复合作用的复杂性。结论 总多糖、总黄酮及其复合物可以作用于脑神经元,并且主要以线粒体为主要靶点。该研究为相关中药调控神经精神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蛋白线索及其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进行数据挖掘并探究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84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中药处方65首,涉及中药125味,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中药为桂枝(45次)、白芍(45次)。高频药对有桂枝-白芍、桂枝-大枣、白芍-大枣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白芍、桂枝、大枣、甘草、生姜、黄芪、当归。结论 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分析得出的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用药规律研究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6.
扶阳的理法方药体系在汉代已初步形成,至清代末期郑钦安创立火神派,扶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当代治疗疾病影响巨大。儿童肥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结合小儿“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及其过食肥甘厚腻、缺乏运动等原因使得脾虚不运,肾阳不化,致使机体阴阳失衡,阳虚阴盛,化为水湿、痰饮等形成膏脂之有形之物,积于皮下,发为肥胖,临床运用扶阳理论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试将扶阳治法中的温阳法、温中法及温利法在儿童肥胖症的应用作一阐述,并结合临床验案分析,希望扶阳治法为临床儿科慢性病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三黄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 方法: CCK-8法测定大黄、黄芩、黄柏及三黄方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NO)、白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2(PGE2)、肿瘤坏死因子-1α(TNF-1α)的含量。 结果: 三黄方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细胞炎症因子NO,IL-1β,PGE2,TNF-1α的量,且三黄方的作用均强于各药单独使用。 结论: 三黄方及方中大黄、黄芩、黄柏在浓度范围100~1.562 5 mg·L-1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三黄方通过抑制细胞因子NO,IL-1β,PGE-2,TNF-1α释放发挥其抗炎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W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对提取芳香新塔花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芳香新塔花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处理的芳香新塔花样品获得20种化合物,总含量为89.18%,主要成分为胡薄荷酮(36.27%)、3-甲基-6-(1-甲基亚乙基)-2-环己烯-1-酮(28.12%)、百里酚(5.55%);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获得23种化合物,总含量为92.99%,主要成分为胡薄荷酮(28.38%)、3-甲基-6-(1-甲基亚乙基)-2-环己烯-1-酮(26.31%)、百里酚(9.38%)、(4aS-cis)-2,4a,5,6,7,8,9,9a-八氢-3,5,5-三甲基-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5.07%)。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用样品量少,提取率高,是提取维药新塔花挥发性成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4个通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trnH-psbA、matK、rbcL和ITS2)及其组合对黄精属药用植物的物种鉴定分辨率,挖掘适用于黄精属种间鉴定的高分辨率分子标记。方法 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的黄精属药用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滇黄精P. kingianum、多花黄精P. cyrtonema、玉竹P. odorati及其地方常见同属替代品、混伪品共12种79个野生个体为对象,将4个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独立、联合分析,评估其种间、种内变异情况,并分别基于建树法(tree-based method)和PWG距离法(PWG-distance method)评估不同条形码及其组合的物种鉴定分辨率。结果 ITS2序列扩增成功率低,trnH-psbA、matK、rbcL序列的引物在黄精属植物中通用性较好;3组叶绿体序列的种间变异依次为matK>trnH-psbA>rbcL,种内变异差异不显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无明显的Barcoding gap;各条形码独立及联合分析的物种鉴定分辨率普遍偏低,其中,组合条形码trnH-psbA+matK+rbcL在建树法分析中的分辨率最高,为25%,trnH-psbA+rbcL在距离法分析中的分辨率最高,为50%。结论 4个通用DNA条形码序列及其组合都并非黄精属药用植物不同种间有效区分鉴定的理想分子标记,但多序列联合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种鉴定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玄府理论”“五神脏理论”基本理念框架,探讨玄府理论下的五神脏病因病机,阐述“五脏玄府开阖失常,五脏神失所藏”下的心神不藏、肺魄受扰、肝魂妄动、脾意难舍、肾志不平的具体病机表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中医精神类疾病的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