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推荐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本文将标签与基于信任的社交推荐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融合社会标签和信任关系的社会网络推荐方法。该方法利用概率因式分解技术实现了社会信任关系、项目标记信息和用户项目评分矩阵的集成。从不同维度出发,实现了用户和项目潜在特性空间的互连。在此基础上,通过概率矩阵因式分解技术实现降维,从而实现了有效的社会化推荐。在Epinions和Movielen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优于传统的社会化推荐和社会标签推荐算法,特别是当用户评分数据较少时该算法的优越性体现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协同推荐技术存在的数据稀疏性和恶意评价行为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社会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该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协同推荐方法加以改进, 结合用户信任关系与用户自身兴趣, 通过计算网络节点的可信度来消减虚假评分或恶意评分给推荐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提高了推荐系统的准确度。实验表明, 相对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 该算法可以有效缓解用户评分稀疏性及恶意评价行为带来的问题, 显著提高推荐系统的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3.
推荐系统是大数据时代处理信息过载问题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推荐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对较低。针对用户和项目冷启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矩阵分解的混合型推荐算法(HR-TP),先从用户的评分角度挖掘用户的信任关系,再利用标签上下文根据用户特征测量项目间的关联关系,然后融合到概率矩阵模型中进行推荐。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推荐精度上对比常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现有一些方法通过结合传统推荐技术和社交信息,缓解推荐系统中的冷启动问题,但由于可用的社交信息较少,效果不佳.因此,文中提出融合信任隐性影响和信任度的推荐模型,在引入社交信息中信任关系的前提下,不仅考虑用户在信任关系中的显式行为数据,还考虑信任关系的隐性影响(如被信任用户的潜在特征向量),用于获取冷启动用户的偏好特征,有...  相似文献   

5.
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信任传递的推荐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推荐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本文结合用户自身评分与用户的社会信任关系构建推荐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关系传递的社会网络推荐算法(Trust transition recommendation model,TTRM).该方法首先通过计算信任网络中节点的声望值与偏见值来发现信任网络中的不可信节点,并通过对其评分权重进行弱化来减轻其对信任网络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算法又利用朋友的信任矩阵对用户自身的特征向量进行修正,解决了用户特征向量的精准构建及信任传递问题.同时为了实现修正误差的最小化,算法利用推荐特性进行用户相似度计算并通过带有社会正则化约束的矩阵分解技术实现社会网络推荐.实验结果表明,TTRM算法较传统的社会网络推荐算法在性能上具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7.
《软件工程师》2017,(9):15-17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微博为人们提供的服务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然而微博上用户发表的大量信息,以及高频率的信息更新,使得用户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而无法快速获取他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通过研究用户已有数据来发掘用户兴趣,从而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对象,如产品、网页、微博等。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张量分解技术的微博推荐算法来预测用户对微博的兴趣度,同时考虑用户与微博、用户与微博发布者影响因素,以及微博与微博发布者的影响因素,提高了已有算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李慧  胡云  施珺 《计算机应用》2013,33(11):3067-3070
针对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数据稀疏性及恶意评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信任度与矩阵分解技术实现社会网络推荐的方法。首先通过计算节点的声望值与偏见值发现网络中的不可信节点,并将其评分权重进行弱化。然后将用户-评分矩阵与信任度矩阵相结合,实现社会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推荐。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该算法可以消减虚假评分或恶意评分给推荐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地缓解数据稀疏性与冷启动问题,显著提高推荐系统的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一种实时的信息传播和分享的社交网络平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微博中,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关系,添加自己感兴趣的好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如何推荐高质量的关注好友,一直是个性化服务的难点之一.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一种微博好友推荐算法,旨在为用户推荐高质量的关注用户.该算法是对基于Seeker-Source矩阵分解模型的一种改进算法.文中分析了微博用户的多种数据源信息,并给出了相应的特征提出方法,最后将这些特征引入到Seeker-Source矩阵分解模型中,通过对模型的优化求解,得到最佳的参数因子矩阵,从而完成好友推荐.在真实的微博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软件工程师》2017,(3):14-17
当前,微博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服务之一。随着微博的流行,微博上大量的数据也使得用户无法快速获取他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系统是通过研究用户已有数据来发掘用户兴趣,从而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对象,如产品、网页、微博等。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协同过滤推荐技术的微博推荐算法,从影响用户兴趣度的隐性因素,以及微博互联网中的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等角度对微博推荐进行研究。使用矩阵分解对隐性因素建模,在已有用户与微博、用户与微博发布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微博与微博发布者影响因素,提高了原算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一种信任关系强度敏感的社会化推荐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提高推荐算法的准确率,更好地对用户间的信任关系进行建模,首先提出了一种信任关系强度敏感的社会化推荐算法(StrengthMF).与以往的算法相比,该算法假设建立信任关系的两个用户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在推荐过程中,StrengthMF算法通过共享的潜在用户特征空间来对信任关系强度和用户兴趣进行建模,通过进一步识别出那些与目标用户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来对求解的过程进行优化.为了验证算法所估计出的信任关系强度的准确性,接着又在SocialMF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使用所估计的信任关系对其重新训练和学习的InfluenceMF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相比,新方法能在RMSE和MAE上取得更好的推荐结果,其所推导出的信任关系强度能进一步提高已有推荐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推荐系统中用户评分数据稀疏所导致推荐结果不精确的问题,本文尝试将用户评分、信任关系和项目评论文本信息融合在概率矩阵分解方法中以缓解评分数据稀疏性问题.首先以共同好友数目及项目流行度改进皮尔逊用户偏好相似程度并将其作为用户间的直接信任值,然后考虑用户间信任传播过程中所有路径的影响构建新的信任网络;其次通过BERT预训...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在社会网络推荐中添加明确的社会信任明显提高了评分的预测精度,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用户之间明确的信任评分。之前已有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信任度量方法来计算和预测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任评分。提出了一种基于Hellinger距离的社会信任关系提取方法,通过描述二分网络中一侧节点的f散度来进行用户相似度计算。然后结合用户分组信息,将提取的隐式社会关系加入改进的概率矩阵分解中,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用户组群和隐性社会关系的概率矩阵分解算法(CH-PMF)。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与应用实际用户明确表示的信任分数推荐结果表现几乎相同,且在无法提取到明确信任数据时,CH-PMF有着比其他传统算法更好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融入信任关系对用户评分的影响,并考虑用户兴趣随领域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敏感兴趣圈的社会化推荐算法DSC-PMF。DSC-PMF算法通过构造领域敏感兴趣圈(DSC)模型,并结合概率矩阵分解(PMF)推荐算法,对用户进行推荐。DSC模型仅考虑兴趣相似朋友的影响,用信任划分的方法度量了不同朋友的影响程度,同时引入用户领域敏感度来衡量用户受朋友影响的意愿程度。通过在Yelp数据集上的多组对比实验,该算法不仅降低了MAE和RMSE,还提高了系统推荐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LBSN的兴趣点推荐存在用户签到矩阵稀疏、推荐精度不高、上下文信息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社交信任的矩阵分解算法TGMF(Trust-Geo?Matrix?Factorization)来缓解以上问题。利用BPR模型优化矩阵分解的过程,改进偏序关系的生成策略。把信任影响和相似度计算相结合,提高推荐精度。融合两种模型得到用户的最终偏好列表。把偏好列表中的top-[k]个兴趣点推荐给用户。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数据集Gowalla和Foursquare上,TGMF算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指标上均优于传统的兴趣点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社会化推荐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社交网络用户潜在因子的推荐算法SGCN-MF。SGCN-MF考虑社交网络中用户的隐语义信息对推荐结果的影响。使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将用户-项目历史交互信息和用户社交网络进行编码嵌入,学习得到具有用户特征和网络结构信息的节点在低维向量空间的潜在特征表达;将用户潜在因子融入基于矩阵分解的社会化推荐模型中;使用梯度下降算法训练模型参数。在Filmtrust、Ciao和Epinions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与传统的社会化推荐算法相比,SGCN-MF能够提升推荐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本与社交信息的用户群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卿  李寿山  周国栋 《软件学报》2017,28(9):2468-2480
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群体信息对于理解社交网络结构非常有用,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用户之间的链接和显式社交信息识别用户的个人群体,很少考虑使用文本信息与隐含社交信息。但是隐含社交信息以及文本信息,在显式的社交信息缺乏时对于识别用户的群体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隐含因子图模型有效地利用各种隐含与显式的社交与文本信息对用户的群组进行识别。其中,显式的文本与社交信息是通过用户发表的文本与个人关系生成的,同时,我们利用矩阵分解模型自动生成隐含的文本与社交信息。最后,我们利用因子图模型与置信传播算法对显式与隐含的文本与社交信息进行集成,并对用户群组识别模型进行学习与预测。实验证明我们的方法能有效地对用户群组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8.
Increasing interactions and engagements in social networks through monetary and material incentives is not always feasible. Some social networks, specifically those that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fairness, cannot incentivize members using tangible things and thus require an intangible way to do so. In such networks, a personalized recommender could provide an incentive for members to interact with other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Behavior‐based trust models that generally compute social trust values using the interactions of a member with other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have proven to be good for this. These models, however, largely ignore the interactions of those members with whom a member has interacted, referred to as “friendship effects.” Results from social studies and behavioral science show that friend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 of the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Following the famous Spanish proverb on friendship “Tell Me Your Friends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we extend our behavior‐based trust model by incorporating the “friendship effect”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he recommender system.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 trust propagation model based on associations that combines the behavior of both individual members and their friends. The propagation of trust in our model depends on three key factors: the density of interactions, the degree of separation, and the decay of friendship effect. We evaluate our model using a real data set and make observations on what happens in a social network with and without trust propa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xpected impact of trust propagation on the ranking of the members in the recommended list. We present the model and the results of its evaluation. This work i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ated networks for which participation is by invitation only and in which members are anonymous and do not know each other outside the communit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