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腰椎侧后方对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80例,男2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融合2个节段者56例,3个节段者20例,4个节段者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前症状完全缓解。经6个月~6a(平均2a)随访,除5例患者外都获得了牢固的椎间骨性融合;临床疗效:优62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5%。[结论]采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能够恢复椎问高度,重建腰椎轴向排列和载荷,能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牢固,POLAr术式是一种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神经根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腰椎关节突人工关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具国人尸体腰椎标本,测量椎体和椎间盘高度;研制假体装置ZJS,并应用于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失稳患者,重建腰椎稳定性,不做椎骨间植骨融合,观察其腰腿疼症状的缓解程度、X光片测量腰椎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评价其初步的临床疗效。结果国人腰椎椎体后缘高度(23.43±3.10)mm~(34.45±3.28)mm,椎间盘后缘高度(5.38±1.36)mm~(7.96±2.05)mm。3例患者随访11~16个月,症状明显缓解,满意程度高。术后X片显示手术椎节活动度:前屈后伸3°,左右侧屈3.5;°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间隙高度能维持于中立位状态3.5~4.5 mm,在脊柱后伸活动时该高度亦无明显降低。结论国人腰段脊柱具备置入ZJS的条件;近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失稳患者经后路椎管减压,置入ZJS既能重建腰椎稳定性,保持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又能保留手术椎节的部分活动功能,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非融合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突螺钉固定在下腰椎退行性不稳定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1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时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合并移行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定位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 1997年我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16例 ,其中有腰骶部移行椎者 35例 ,这类患者手术时常发生椎间隙定位困难或错误 ,影响手术结果。作者根据X线片 ,结合术中解剖 ,无一例发生定位错误。1 病例资料本组男 2 3例 ,女 12例 ,年龄 31~6 6岁。病程 1~ 12年。术前腰椎X线片示腰椎骶化 32例 ,其中骶化椎体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 11例 ,双侧与髂骨融合或一侧融合、一侧形成假关节2 1例 ;L4 ~S1间隙突出 2 2例 ,L3~ 4 、L4 ~S1双间隙突出 8例 ,L4 ~S1、S1~ 2 双间隙突出 2例。骶椎腰化 3例 (L5~ 6间隙突出 ) ,其中腰化骶…  相似文献   

5.
寿华捷  黄伟 《浙江创伤外科》2023,(11):2036-203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退变性腰椎评估中的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71例疑似不稳定性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其腰椎的稳定情况分为稳定组31例和不稳定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退变情况、小关节退变情况、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和小关节积液厚度。结果 不稳组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情况,较稳定组更为严重,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不稳组的腰骶角和小关节积液厚度均大于稳定组,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黄韧带厚度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磁共振能够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腰骶角和小关节积液厚度等方面对腰椎的稳定性具有较好评估能力,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陈胜  张维  张强 《中国骨伤》2007,20(Z1):55-56
1995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经椎弓根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并退行性腰椎不稳、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肿瘤破坏致腰椎不稳共93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93例。男57例,女36例;年龄20~73岁,平均41岁。疾患类型:腰椎滑脱35例,腰椎管狭窄并退行性腰椎不稳24例,腰椎骨折29例,腰椎结核肿瘤破坏致腰椎不稳、椎管占位改变者5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各类神经障碍和腰腿痛症状。采用器械类别:Dick23例,Steffee19例,CD11例,RF21例,TSRH19例,其中针对腰椎不稳情况,加用椎体间Cage融合26例,椎体间植骨融合12例,余病例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MRI矢状位及轴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3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腰椎不稳分为稳定组73例和不稳组50例,均进行MRI矢状位及轴位扫描.比较两组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结果 稳定组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均与退变性腰椎不稳呈正相关(P<0.05).结论 MRI矢状位及轴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不稳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根据患者腰骶角、黄韧带厚度等对退变性腰椎不稳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自2002 ̄2004年,笔者采用三维正脊牵引床对62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2例均为住院病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23 ̄68岁,平均45岁;病程1天 ̄6年,1 ̄3天者3例,4天 ̄3年者50例,3 ̄6年者9例;有扭腰史者48例,腰劳累者10例,其他原因4例。临床表现为腰部或骶部剧烈痛,稍动后病情加剧;腰部功能丧失,处于前屈位,患侧腰肌痉挛,受累椎旁明显深压痛,可触及棘突偏歪,腰后伸试验阳性X线腰椎片,18例腰椎前屈过大,12例腰椎平直,28例有脊柱侧弯,23例两侧小关节不对称,5例椎间隙不对称;腰椎CT见小关节间隙变窄…  相似文献   

9.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后路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颗粒骨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4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行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颗粒状骨植骨治疗。结果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4~6个月后可见植骨灶骨融合征象,无复位丢失和螺钉断裂。患者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及功能评定结果:优22例,良24例,可2例,优良率96%。结论脊柱后路颗粒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oss Miami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2年1月到2003年5月间,对28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者采取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Moss Miami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摄片随访,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2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本组患者改善率为79%~98%,平均为86%;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无患者死亡,2例出现局部并发症;无螺钉松动及断裂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症具有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疗效好的优点,Moss Miami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切迹低,适用于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下腰椎 (L3~ 5)骨折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 ,与胸腰段骨折相比其解剖和生物力学有其特殊性 ,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不尽相同 ,以往文献报道较少[1] 。 1996年 11月~ 1998年 9月 ,笔者对 2 4例不稳定型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了后路神经减压、AF系统内固定和横突间植骨融合 ,术后随访 2~ 4年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资料取自 1996年 11月~ 1998年 9月住院病人共 2 4例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5例 ,年龄为 2 7~ 43岁 ,平均 37岁。合并腰骶神经完全损伤者 6例 ,合并腰骶神经不完全损伤者 11例 ,神…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是骨科常见病。自1993年以来,我们收治42例,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11例,女31例;年龄38~56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3.6年。均无明显外伤史。X线应力侧位片示L_1/L_5节段不稳者27例;L_5_S_1节段不稳者15例;前屈不稳者17例,后伸不稳者25例。对合并根性症状者12例予以CT扫描,均发现不同程度的小关节增生退变;椎间盘突出L_4/L_5者4例,于L_5/S_1者2例。 1.2 诊断 参照潘若惠标准。共同症状及体征:腰痛伴臀及大腿后外侧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及平卧可缓解;腰部有被“卡住”的感觉,即“不稳交锁”现象;立位时骶棘肌痉挛,俯卧位时松驰;本组12例合并根性症状。X线片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牵引性骨赘、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内聚,半脱位;x线应力侧位片示椎体间水平位移>3mm或角度位移>10°。 1.3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5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57例均获随访,时间14~50个月。按植骨融合情况、症状、功能恢复情况评定临床疗效:优43例(75.43%),良11例(19.30%),可2例(3.51%),差1例(1.76%),优良率为94.74%。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导致的严重腰腿痛,经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并辅以钉棒系统固定,是重建腰椎稳定性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髂骨固定术在骶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合并腰椎-骨盆不稳型骶骨骨折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术后获得8-24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10例神经损伤者中9例得到较好恢复。Gibbons评分由术前(5.36±0.72)分恢复至术后(2.26±0.74)分。结论腰椎-髂骨固定是治疗合并腰椎-骨盆不稳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重建腰-骶-骨盆关节的稳定,避免进一步神经损伤及恢复目前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骨性结构参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退行性改变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40例(病例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35±9.91)岁;非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6例(对照组),男13例,女43例;平均年龄(57.27±10.00)岁。两组患者均划分为三个年龄段:45~54岁,55~65,≥66岁。在X线侧位片和腰椎CT或横断面MRI片上测量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L5椎体相对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骶角、椎弓根下关节突角、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段和总体的L5椎体相对倾斜角、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腰骶角、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系数、椎弓根下关节突角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左侧及右侧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骨性结构的异常不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是导致下腰痛及下肢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于2002年9月~2008年10月,行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57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对继发性腰椎不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7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2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且为单侧症状者)103例,行单节段后路单侧开窗椎间盘摘除术;B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且为双侧症状者)56例,行单节段后路双侧开窗椎间盘摘除术;C组(双节段椎间盘突出且为单侧症状者)47例,行双节段后路单侧开窗椎间盘摘除术;D组(双节段椎间盘突出且为双侧症状者)36例,行后路一节段双侧开窗、另一节段单侧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术后定期复查腰椎侧位过伸过屈站立位X线片,统计4组患者术后继发性腰椎不稳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3~9年(平均5年)。A、B、C、D组患者术后出现腰椎不稳的例数分别为4、8、7、6例,发生率分别为3.9%、14.3%、14.9%、16.7%。4组继发性腰椎不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后继发性腰椎不稳的发生可能与手术节段及开窗数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是导致下腰痛及下肢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于2002年9月~2008年10月,行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57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