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输精管结扎术虽是一项小手术,但处理不当会发生许多并发症,不但给受术者及其家庭带来痛苦,而且也直接影响对输精管结扎术的接受性。作者1975~1995年间共施行输精管结扎术1331例,根据随访和回顾性总结,发生各种并发症26例,占1.95%,其中痛性结节13例,占0.97%(占并发症的50%),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为此,针对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的原因和预防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输精管结扎术是比较理想的节育手术。但手术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操作过程必须熟练细致,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提高手术质量,防止并发症发生是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关健在于预防。以下是本人20多年来手术中的一点体会。 一、资料 据对2829例输精管结扎术后随访统计,属并发  相似文献   

3.
输精管结扎术是男性节育的常用方法,笔者自1985~1988年采用尼龙线结扎输精管113例,经随访有并发症少的优点,现介绍如下: 手术方法术前备皮,以1‰新洁而灭消毒阴囊和外生殖器。用左手拇、食指固定输精管,2%普鲁卡因  相似文献   

4.
<正>附睾淤积症是输精管结扎术最为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1980年在四川、山东等8省对177559例的检查中,其发病率为0.66%,虽发生率低,但由于治疗比较棘手,预后较差,直接影响了男性对该术式的接受性[1]。本所对输精管结扎位置的定位方法稍作改进,并对2000年1月~2011年4月用该改进方法施行输精管结扎术的451例男性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对1974~1995年所辖区的两个县行输精管结扎术后远期并发症患者进行随访,对症状体征明显的80例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以供同道参考。 一、临床资料 按贵州省颁布的“节育手术并发症诊断标准”确认的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症。术后时间最长12年,感染患者为术后急性发作。年龄最大46岁,最小的24岁。城镇居民3例,农民77例占96.2%。  相似文献   

6.
直视下显微器械输精管吻合术3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97年11月~2002年2月,笔者在原已开展的显微外科吻合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进,不借助手术显微镜,改用直视下显微器械行输精管吻合术31例,经术后随访,复通率100%,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31例皆为输精管绝育术后子女夭折寻求再生育者,平均年龄37.5(27~50)岁。其中,输精管结扎术  相似文献   

7.
<正> 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因其操作简单,分离细巧,损伤机会少,已成为我国男性输精管绝育的主要手术方法。作者单位从1992年1月~1997年6月共施行输精管绝育术266例,其中用改良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手术60例。对该60例术后随访1~3年,无阴囊血肿,无痛性结节,精液检查均未发现精子,近期成功率100%。现将手术方法简述如下。 一、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按《节育手术常规》的要求予以完成。 2.用温消毒液消毒阴囊,使阴囊呈松弛状态便于手术操作。术者右手将受术者睾丸向下肢方向轻轻牵拉,使精索适当拉长,左手拇、食、中三指将输精管固定  相似文献   

8.
杨莲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722-2723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输精管结扎术在临床上的护理重点,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需要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男性受术者共223例。两组受术者均采用相同的手术结扎方式,但对照组受术者采用一般常规的手术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护理干预手段。结果观察组受术者的疼痛程度没有对照组受术者大,观察组受术者在II级和III级的疼痛受术者数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受术者,两组受术者在疼痛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比两组受术者的手术时间,观察组受术者的手术时间要比对照组受术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稍低,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床护理能帮助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受术者减轻疼痛程度,减少手术时间,能有效降低受术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需要重视输精管结扎术受术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 输精管绝育术以其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效果可靠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众多方法中,以直视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使用最为广泛。1980年1月~1986年2月我们施行利用人体自身组织将切断的输精管远、近端隔开的男性绝育术361例。手术由专人施行,标准统一。经术后观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林茂梧  李惠 《中国保健》2006,14(2):56-57
目的探讨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症影响性功能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并发症是影响性功能的主要原因,必须对受术者作好术前准备.术中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改进手术方法.术后注意观察,讲究卫生,解除思想负担,互相配合.结果统计随访受术者300例,没有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不影响性生活.结论输精管结扎术是计生绝育有效措施,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不影响性功能,确保男性健康.  相似文献   

11.
980例输精管结扎术结果分析吕士明(安徽省毫州市计生服务站236801)我站对1983年~1992年输精管结扎术中对记录完整的980例进行了临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年龄最小25岁,最大51岁。农村768人,占78.37%,城市212人,...  相似文献   

12.
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症8例分析贵州省黎平县大稼乡卫生院(557316)姜胜文输精管结扎术是一种对人体组织创伤少,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无痛苦,术后短时间即可恢复劳动的安全有效的男性绝育手术。我院在1994年10月~1996年12月期间共作输精管结扎术4...  相似文献   

13.
<正>输精管复通手术是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在边远山区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1-2]。宜宾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开展双侧输精管结扎术后复通手术已16余年,在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改进手术方法,提高了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2月至2014年2月我所收治行双侧输精管复通术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4.
直视钳穿法在国外开展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6年,李顺强等在“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和“经皮穿刺输精管注射粘堵法”基础上,发明了“直视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从此,“直视钳穿法”作为国内常规输精管结扎术式之一被普遍推广。次年底,国际自愿手术绝育协会(AVSC)在泰国曼谷举办了首次“直视钳穿法”国际培训班。从此该法以“不用刀的输精管结扎术”(简称NSV)迅速在各国推广应用。迄今中国以外已有100万男子接受了NSV手术。  相似文献   

15.
<正> 输精管瘘是输精管结扎术后,因手术局部感染、治疗失当所致输精管阴囊皮肤瘘。临床较少见。1985年以来,我站采取手术方法切除输精管瘘,效果甚佳,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年龄25~38岁。病程最短者2月,最长者3年。单侧输精管瘘14例,双侧1例。术前均有  相似文献   

16.
57例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两种方法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痛性结节是输精管结扎术的主要并发症,笔者共收治症状较重的痛性结节患者57例,采用两种方式治疗。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站自1989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输精管结扎术后症状较重的痛性结节患者57例。行手术治疗31  相似文献   

17.
<正> 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因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效果可靠,被医务人员和育龄男性所接受。为提高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成功率、降低再通率、减少并发症,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筋膜穿孔分层隔离远睾端输精管残端及两残端斜角反折的组合改良方法施行输精管结扎术260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长段输精管缺失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对增生前列腺摘除、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者施行输精管结扎术时,为预防炎症扩散至附睾,其手术部位及输精管切除长度均需精心设计以利再通。如果输精管丧失过长,重建需做特别处理,我们称之为长段输精管缺失,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腹股沟手术的意外损伤、粘堵法绝育注药过量、多次输精管吻合失败。1988年1月~1998年6月作者收治5例,均经改变输精管行程予以成功吻合,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组5例,平均年龄31.4(27~36)岁。缺失原因为儿时双侧疝修补致双侧输精管损伤3例,粘堵法输精管绝育、输精管结扎再通失败引起  相似文献   

19.
输精管结扎对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输精管结扎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节育措施,通过结扎输精管阻断精子排出路径,达到避孕效果。关于输精管结扎术对男性泌尿生殖器官生理状态的影响已有研究,一部分是基于动物实验基础上的推论,一部分是对人群的跟踪调查,现对相关文献予以综述。 输精管结扎对输精管和附睾的影响 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和输精管近端由于阻塞产生淤积、扩张。徐传良等对兔研究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输精管结扎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将2983例自愿要求施行输精管结扎手术的对象,采用钳穿法施行输精管结扎术。结果 发生并发症共79例,发生率为2.65%。结论 输精管结扎术虽简便、安全、经济、有效,但并发症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