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防城港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十分必要。在充分收集并梳理前人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斜坡结构、岩性特征、分布高程、地形坡度及植被发育情况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并运用统计学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有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崩塌为主,规模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降雨集中的6-9月;空间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小于100 m,坡度在30-50°的斜坡区域,其中以海拔小于50 m区域最为发育,且多数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在地貌变化的结合部位。绝大多数灾害发育在侵入志留系连滩组、三叠系的花岗岩中,逆向斜坡地质灾害最为发育,且与植被分布具有密切的联系。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斜坡结构、地质构造,外部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采用断层活动速率定量分析断裂活动性的基础上,就印支运动以来沾化凹陷断裂的发育期次、组合特点、成因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中、新生代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断裂发育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带的活动两大构造体系域;晚三叠世NW向逆推断层的发育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挤压拼接时产生的板内局部挤压调整效应;晚侏罗世—白垩纪NW向断层发生的构造反转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地幔上涌所产生水平拉张背景下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结果;燕山—喜山构造阶段过渡期郯庐断裂由左旋至右旋的转换,则导致了研究区断裂发育由NW向至NE(NEE)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地壳性质从西北向东南由减薄陆壳向洋陆过渡壳再向正常洋壳发育变化;Moho面埋深从中沙地块下方的26 km快速抬升到海盆的10~12 km;从中沙地块陡坡至其前缘海域的重力异常明显负异常区为洋陆过渡带,在重力由高值负异常上升到海盆的低值正、负异常的边界为洋陆边界。中沙地块南部发育有4组阶梯状向海倾的深大正断裂,主要发育时期为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断裂早期发育与南海东部次海盆近NS向扩张有关,后期遭受挤压变形、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南海的NWW向仰冲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和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层普遍存在低阻特征,测井解释结论与试油结果矛盾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从造成低阻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入手,利用黏土矿物分析、常规岩心分析、气水两相渗流实验结果等资料,对该区气层低阻成因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该区气层低电阻率的因素有:①构造幅度低,气水纵向分异性差;②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孔隙结构复杂,造成高的束缚水饱和度;③地层水矿化度较高,通常大于150 g/L.另外气水两相渗流实验表明,当该区的含水饱和度低于60%时,水相对渗透率很低,造成该区高的不动水,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该区普遍存在的高含水储层为何产纯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瀚  唐浩  冉崎  陈康  马兵山  黄天俊  邬光辉 《地质学报》2023,97(8):2609-2620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领域,走滑断裂的分布与成因对油气目标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三维结合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分析走滑断裂的分布与成因类型,并探讨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川中三维地震工区发育北西向走向为主的大型板内走滑断裂系统;走滑断裂呈雁列、斜列的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断裂发育成熟度低,具有断裂样式的多样性与分层分布的差异性;四川盆地存在川中克拉通内走滑断层、川东南帚状走滑构造、川东调节走滑带、川东北楔入走滑带、川西北斜向冲断走滑带等5个地区发育5种类型走滑断裂带;走滑断裂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晚期,受控于原特提斯洋俯冲背景下的斜向伸展作用,基底北西向先存断裂构造复活,形成了调节斜向伸展裂陷槽的川中板内走滑断裂系统。结果揭示克拉通盆地可能发育大型的板内走滑断裂系统,不同于常规的板缘与板内调节走滑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北法库地区构造岩的观察和研究,确定了本区存在一大型推覆韧性剪切带。根据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时期为海西-印支期,这与天山-闪安褶皱系最终形成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体系滑移距小、变形弱、埋深大,其成因机制一直以来是构造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新资料,开展了顺北及邻区系统编图和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工作,对比解剖和明确了顺北东区和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的差异发育特征及活动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顺北东区发育约NE30°走向近平行主次级走滑断裂体系,深部主干走滑断裂变形强于次级走滑断裂且自西向东挤压程度增强,上覆雁列断层活动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增强的变化;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差异明显,北部以一组由塔北隆起向南延伸减弱的NW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南部以一组数量多、密度大、多期活动的约NE15°走向断裂发育为主。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分区展布、东西差异活动、多段拼接生长”的发育特征,揭示其由多套形成于不同区域应力场下的走滑断裂体系分区差异展布并向腹部延伸对接而成,推测这与晚奥陶世盆缘受到多方向挤压的构造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构造地质研究方法,对蔚县矿区构造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矿区构造成因机制及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作者首次在该区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体的观点,认为是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泥盆系由NW向SE推覆,燕山晚期再向SE伸展滑脱。江西北部和南部均有EW,NNE推,滑覆构造存在的报道,资料较多,但对赣中很少见有报道,此次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的发现和确定。对认识赣南与赣北NNE向推,滑覆构造的联系乃至全区整体认识,在地质构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其推,滑覆构造特征,并分析了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滑坡形态要素及发育特征研究是古(老)滑坡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识别以及复杂艰险山区基础设施选线(址)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该区域发育有大量古(老)滑坡体。本文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毛垭坝盆地的大型老滑坡——乱石包滑坡为例,以滑坡塘形态要素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水文地质调查、自然电位地球物理勘探以及渗流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探明了乱石包滑坡塘形态要素几何特征和渗流发育特征并揭示了其成因和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乱石包滑坡发生后在滑坡后缘平台和主滑壁处形成低洼地形,地下水沿该处发育的理塘—德巫断裂产生泉水出露,地下水持续补给最终形成体积约为5505 m3的大型滑坡塘,最大水深位于滑坡塘西侧,深度约为2 m。滑坡运动过程中在滑坡后缘平台下部形成次级滑壁,在上部滑坡塘高水头长期作用下,物质结构松散破碎的滑坡后缘平台西侧坡体内形成内部渗流并在陡峭的次级滑壁中部产生泉水出露,进而在下部滑坡洼地处形成体积约为35 m3的小型滑坡塘。长期渗流作用下,堆积体内部存在渗流潜蚀风险,建议后期针对次级滑壁上泉...  相似文献   

13.
张建培 《地质科学》2013,(1):291-303
综合运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和构造编图成果,对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断裂系统按发育规模和形成期次进行分类,分析了断裂系统的平、剖面展布特征,采用古落差法和活动速率法研究了断裂运动学特征,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平湖斜坡带断裂系统可划分为4个断裂带,由北至南依次为孔雀亭同向断裂带、武云亭反向断裂带、平湖同向断裂带和平南堑式断裂带。平湖斜坡带以发育多米诺、地堑、梳妆、正牵引等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局部(如平湖同向断裂带)见微弱反转构造。断裂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断裂活动高峰期具有分带性,平湖同向断裂带断层活动性最强,孔雀亭同向断裂带和武云亭反向断裂带次之,平南堑式断裂带最弱。平湖斜坡带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是应力集中与断层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的局部响应。  相似文献   

14.
伸展盆地区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年来断裂构造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强调应变与应力在断裂形成过程中的同等重要性。重点论述了断裂位移特征及影响因素,断裂位移在断层中部最大,端部最小至零,具有与断层规模无关的特征,但它受断裂分段、连接、近端过程等影响而发生变化。位移作为应变的结果,控制着横向褶皱的形成和分布、沉积中心的迁移(断裂单侧扩展时)或沉积位置不变但范围扩大(断裂双侧扩展时)以及沉积充填结构等。探讨了断裂三维几何形态分类及断裂形成与形态的控制因素:深部与浅部耦合(基底构造的活化与沉积盖层的响应),建造与改造的耦合,边界条件与构造应力场,沉积压实和埋藏作用等。提出了断裂分级和组合规律,总体上伸展区断裂可分五级,一级控盆,二级控坳,三级控带,四级控圈,五级复杂化;不同级别的断裂三维组合规律可分为软连接组合和硬连接组合。伸展区断裂生长史可划分为成核、扩展、释压、连接、消亡和活化6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藏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塔河油田10区西、于奇西、于奇8井三块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精细的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油田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成因机制有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除了在塔河油田南部10区西、托普台等区块发育典型的“X”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外,首次发现塔河油田北部于奇地区发育非对称式共轭走滑断裂体系,据此划分出塔河油田南、北两大走滑断裂体系,但两者在形成时间、最大主应力方向、动力学来源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2)两大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加里东期中期I幕形成南部NNE、NNW两组走向的“X”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3°E,主要受到西昆仑洋俯冲消减作用产生的由S向N的挤压应力;加里东期晚期—海西期早期形成北部以近NE走向为主、少量SN走向组成的非对称式共轭走滑断裂体系,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23°E,主要受到南天山洋俯冲消减作用产生的由N向S的挤压应力,海西期晚期继承性活动,主应力方向保持不变;印支期—燕山期两大走滑断裂体系继承性活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37°E,主要受到南部古...  相似文献   

16.
17.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砂体厚度大,沉积稳定,为近物源区的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过程中,物源供应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长关系的变化,导致须四段砂体自下而上由水退式、河道式和水进式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组纵向叠合而成;层序界面之上的河道式砂组为物性最好的成因砂体。水退式砂组主要由高能削截式河道、削截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组成,河道式砂组主要包括冲蚀下切式河道和高能削截式河道,水进式砂组主要包括低能河道、低能削截式河道、完整式河口坝和下缺式河口坝。由于不同的砂体组合,不同成因砂体间形成了不同的成岩相和储集相,河道式砂组以绿泥石衬边和溶蚀成岩相为主,物性好,为好的储集体;水进式砂组由压实和胶结相为主,物性较差;水退式砂组中溶蚀相和胶结相发育,物性较好,为中等的储集体。由于河道式砂组与水退式砂组呈沉积不整合相接触,呈现镶嵌关系,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同时河道式砂组在平面上分布范围大,其中的高能削截式河道沉积稳定,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向上的水进式砂组发生储层致密化,形成有利的盖层,使河道式砂组发育区成为川中天然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8.
地形、岩土性质与岩土结构、降水及融雪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通过现场调查、文献调研,分析特克斯达坂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机制,计算其稳定性,推测其形成的力学机制为推移式;揭示特克斯黄土+泥岩结构、黄土+基岩(灰岩)结构、黄土+砂砾石+软岩(泥岩)岩土体结构主要滑坡类型的致滑机理;对研究区内不稳定斜坡采用“内外钢丝网+横纵混凝土梁+混凝土盖和防护柱(外壁带钢筋倒刺)+黄土中植草”加固。  相似文献   

19.
基于辽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实钻井资料,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断裂体系进行精细刻画,并进一步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辽北地区(辽西凹陷北洼、鸳鸯沟洼陷、中央凸起南部倾末端和辽西凸起北部倾末端)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主干控盆断裂的产状、活动性的变化使得辽北地区的盆地结构沿凹陷轴向自南部到北部存在差异:北部表现为东南断(陷)西北翘(倾)典型的简单半地堑断陷特征,中部受辽西2号断裂和辽西3号断裂控制,发育两个"半地堑",共同构成了多米诺式半地堑系,南部辽西大断层正好切割盆地西部边界,表现为不对称的复杂"地堑"结构。(2)古新世—始新世断裂系统主要由NE向正断层组成,控制了盆地基底构造形态;渐新世则以NNE主干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为主,且在主走滑带发育典型的张性或压性走滑转换构造;新近纪时期断裂体系以一系列次级断裂组合呈雁列式或羽状构造样式呈NNE展布为特征。(3)辽北地区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古新世—中始新世的强伸展弱走滑阶段、渐新世的强伸展强走滑阶段和新近纪的弱走滑拗陷阶段。  相似文献   

20.
剑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剑河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并针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以促进当地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