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翘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连如 《四川中医》2001,19(7):56-56
小儿外感高热多为感受温热毒邪所致,临床按温病卫气营血辨治。自拟银翘石膏汤以清气泄热,清热解毒为主,随证加减,主要适用于温热病气分证、卫气同病的小儿外感高热急症。临床总结6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气营两燔证是多种外感热病常见的主要证候之一,可见于病毒及细菌性感染的发展过程,为热病传变进入极期的重要阶段,是热性病气分与营分同病的兼夹合并证,它既反映了多种疾病发病机理的同一性,但在不同疾病中还具有特异性,而从总的方面来说,把好热性病的气营关,及时挫降热势,是防止病情发展传变的重要关键,笔者对病毒性感染高热气营两燔证的临床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冀能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病毒性高热的优势的特色,对提高疗效,寻求辨治规律,探索疗效机理有所裨益。 1 临床观察 根据周仲瑛老师实践经验,认为感染性疾病的高热重证,临床一般多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据此应用具有清气泄热、凉营化瘀作用的清气凉营合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及腮脑、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高热,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外感高热是中医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因的多源性、证候的多样性、病情的多变性及病机的复杂性,临床治疗往柱比较棘手.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急症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医急症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热在中医学文献中范围广泛,多伴有烦闷、周身乏力,不适感。“壮热”、“日晡发热”、“实热”等均属高热之范畴。本症多由外感风热、肺气失宣,郁热内炽,或外感风寒、邪从热化,或温邪疫毒、暴热袭人而燔灼气分或炽伤营阴所致。也有内伤所致者。本人采用针刺加刮痧疗法治疗高热68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在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出现高热.尤其是伤寒、温病、温疫等疾病过程中尤为多见.高热对疾病的病程、病情、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迅速控制高热对疾病的转归意义重大.中医对高热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临床有关报道很多.现就中医药治疗高热的近况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邪气是引起高热的主要病因.此六淫邪气之中以温邪、风寒之邪和疫疠之气为主.正邪相争为其  相似文献   

6.
[概述]高热《灵枢》称大热。临症多以体温骤升,热毒炽盛,灼阴耗液为其主要的临床病理表现。辨识不同的高热,不仅能反映出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且能由此推断出不同的病机,预测其传变的顺逆。因此高热不一是个孤立的症状,而是反映临床的综合急症证候许。多疾病都可引起高热,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高热、内伤高热两大类。两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温病中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伤寒太阳、阳明和少阳病中的高热,脏腑杂病内伤所致的“大  相似文献   

7.
笔者临床上治疗303例流感均以表现为急症高热为观察对象,体温突发39℃以上为准。一般多为外感高热,究其原委主要是感受了风寒、温热、湿热等病邪,致使机体的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之气相争便出现该证,它表现为高热、恶寒、无汗,此类属外  相似文献   

8.
丁樱 《江西中医药》1997,28(2):11-11
小儿高热治验丁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郑州450000)关键词小儿高热中医药疗法治疗体会高热一证,乃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叶天士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感邪之后每易从阳化热,有“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之说。即使外感风寒,也易寒郁化...  相似文献   

9.
小儿高热,系儿科常见急证之一,外感高热尤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极易产生变证,甚则危及生命。应尽早找出发热病因,并针对小儿发热的,临床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热退邪祛,将疾病截除于高热初期阶段。一、掌握临床特点小儿外感高热,主要由感受四时六淫之邪所至。临床须根据儿科临床特点辨证施治,方能药中肯綮,提高疗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机能不足,“稚阳体,邪易干”(《医  相似文献   

10.
高热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据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统计,高热占内科急症的70%左右,当前治疗高热多采用中医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的单位对体温39℃以上的多种感染性疾病880例进行了分析,其中卫分、气分证占93%,可见气分高热是临床上治疗的关键阶段。本文根据气分证的特点及病程中  相似文献   

11.
柴葛退热灵治疗小儿高热140例报告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孟秀芳,吴季俭,张献菊(630014)小儿高热属中医“小儿温病”范畴。西医诊断为病毒性上感,扁桃体炎等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临床高热为主,伴有神烦,口渴,扁桃体炎,青红苔黄等证。多因外感温...  相似文献   

12.
发热是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时出现的常见症状,而现代社会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着人类抗感染能力,不当的治疗措施不仅无法让体温及时恢复正常,甚至会使体温攀升导致高热和不良预后。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由来已久,有着独特的优势,“上海市名中医”方邦江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三通疗法”治疗外感高热,认为外感高热的核心病机为“阳郁”,应及时采用发表、泻下、通利三法并举的截断逆转治疗方略,以直捣病巢,直折热势,避免病情深入传变。本文主要阐述外感高热核心病机,并作“三通疗法”勾玄提要,再附医案一则以供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外感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多属实热或本虚标实之热。中医治疗外感高热必须详察脉证,细审病机,明辨虚实。外感高热是中医急症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近年来中医药解热机制、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外感高热是一种因卒感六淫邪毒和疫病之气,邪客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高达39℃以上的急诊常见病.临床外感高热诊断较易,但现代医学的病因诊断较难,尤其在短时间内难以明确诊断,从而使治疗缺乏针对性.中医诊治外感高热则多沿用三焦、卫气营血、六经等辨证体系,但引起外感高热的病因众多,病机复杂,上述辨证体系往往难以提供明确的分析及指导治疗.笔者现就外感高热病的病机特点及外感高热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发热是一种症状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很多,也是血液病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多为六淫入侵,治疗多按六经或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内伤发热多属虚损之证,由机体内部阴阳失调所致,患者体质多较虚弱,病情虚实夹杂。临床表现有长期低热,有突然高热,甚至高热持续不退等。因发烧的病因病机不同,其治法亦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载有五脏热候十几种发热,如骨蒸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分虚热、血分虚热,等等。并谈及脉象及预后,如脉浮大无力为虚热,沉实有力为实热,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身热不止者死,身有热脉涩脉静者皆难治,此证候与血  相似文献   

16.
经方治疗感染性高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感染性高热属于中医外感高热的范畴。为了探索仲景学说及其方药在治疗急性感染性高热中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试图通过临床实践来加以论证。历代医家在应用伤寒法则指导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中,多是法随证转,方以法立,其中圆机活法,加减化裁,应对  相似文献   

17.
速效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效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40例张正林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须即时阻止热势发展,驱邪退热,以防传变。笔者在诊治此类疾病中发现,仅用一法一方,实难控制病情,而几法联用,突出清热、祛邪,则可迅速控制病...  相似文献   

18.
外感高热症,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病位广泛。治疗上必须把住“五关”,才能提高疗效。(一)把住辨证关。1990年我们对外感高热症300例作了总结分析,涉及各种外感热病27个病种。十四经脉、五脏六腑无不受害。故此,在辨证上,除了以卫气营血为主要纲领之外,尚须结合三焦、六经、八纲、  相似文献   

19.
肖相如  董正平 《中医杂志》2015,(1):83-84,86
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六淫”之中,“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基于此,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相似文献   

20.
跟随曹济民老师临证时,得其教益甚多。现将曹老师平时所谈儿科的一些治法,择要介绍于下,以飧同道。一、外感高热,分别表里辨治高热是小儿常见的一个症状,见于各类疾病,而以外感温热病最为常见。高热可使病情发展,如热盛生风,热盛生痰。虽然病种较多,病情较为复杂,但吾师根据临床体会,认为要掌握以下三点: (一)表里同病:由于小儿有发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