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沙颍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 于2016年秋季对该流域设置了20个采样点, 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沙颍河流域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6属78种, 其中轮虫20属60种、枝角类10属12种、桡足类6属6种; 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Ia valga)和象鼻溞(Bosmina sp.);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沙颍河流域上游, 且从上游至下游, 生物量和密度的空间变化趋势相一致, 大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检测位点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1.03—3.51, 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26—0.70。综合分析各采样点的种群和多样性指数反映出沙颍河流域上游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中下游水体为中度污染。水质总体呈现出中度-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群落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人为干扰对东莞市大岭山镇风水林群落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结果表明,风水林树种组成在轻度干扰与中度干扰(P=0.023,A=0.216)、重度干扰间(P=0.045,A=0.226)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124,A=0.148)。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林木胸径和树高随之减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一致呈现出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的格局,与中度干扰假说相符合。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Whittaker β多样性分别为0.501、0.647和0.889,较好地反映了3个风水林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的生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人为干扰对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人为干扰导致植物多样性下降是当前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尤其在城市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植物多样性降低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本文以太原地区为例 ,着重分析了人为干扰对城市地区植物生境、物种多样性和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找出了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与人为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 ,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 ,为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噪声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野生动物接触到人为噪声的机会增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为噪声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噪声会改变动物的生理状态,使其处在较高的应激水平,进而影响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甚至使雏鸟的端粒缩短。人为噪声的存在还会影响动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干扰动物觅食、交流等行为。这些因素累积就可能会降低动物后代的存活率,改变物种丰度,对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人为噪声带来的非听觉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噪声的潜在危害,采取更为积极的缓解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与文化价值。鸟类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研究人类活动对鸟类资源的影响能够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与维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武汉市不同干扰强度的城市绿地内林鸟群落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34科10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在物种组成上以雀形目为主(76种,占调查到总鸟种数的76%),在居留型上以留鸟为主(42种,42%),在区系上主要属于东洋界(45种,45%)。繁殖季鸟类物种数高于非繁殖季,主要是由于夏候鸟和旅鸟的增加导致。在不同干扰强度中,重度干扰斑块的平均鸟类个体数最多,轻度干扰斑块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而中度干扰斑块的鸟类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且繁殖季和非繁殖季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中的格局未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武汉市城市绿地的鸟类多样性较为丰富,随着干扰强度增加,鸟类多样性出现非线性差异,揭示了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对生态影响的差异;在面积狭小、破碎化严重的斑块中,人为干扰可能有利于城市绿地鸟类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 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 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 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 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 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 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 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 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 而在繁殖季节, 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 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 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 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 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 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 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 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 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人为干扰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灌丛草原是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但近年来,榆树数量减少、树龄老化严重。2001~2002年,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集中分布地区,选取了轻度(LD)、中度(MD)和过度(HD)3个不同干扰强度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数量  相似文献   

8.
人为干扰对闽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从群落及其组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闽北长期封禁保护的森林(conservedforest,CF)和人为干扰后的退化森林(degradedforest,DF)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认为,DF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CF群落相近或略高,但DF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和层次结构的物种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群落物种种群基础已改变,稀有种和渐危种缺乏,这正是DF与CF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9.
人为扰动程度对土壤环境和甘草地下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相对一致的生境条件下 ,人为干扰 (即土壤耕作 )是土壤物理性质改变的重要原因 ,而土壤条件的变化又是影响甘草地下部分形态变化和无性繁殖效率的主要原因。按照土壤扰动程度将甘草分为无扰动野生甘草、轻度扰动野生甘草、重度扰动野生甘草和栽培型甘草。土壤扰动程度对土壤的水分通透性、土壤保水能力、有机质含量、p H值等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土壤干扰的程度越强 ,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土壤 p H值增大 ;土壤干扰的程度对 4 0 cm以下的土壤受到影响较小。土壤干扰可使适合甘草根茎生活的密沙壤层变薄。不同土壤扰动程度对无扰动野生甘草、轻度扰动野生甘草、重度扰动野生甘草的横走根茎的分布深度具有较大影响。在重度干扰土壤中 ,如果不考虑对横走根茎的人为破坏 ,野生甘草的主根分布的上限可能达到 2 0 cm。在不同土壤扰动程度下 ,3种野生型甘草休眠芽萌发率均在 10 %~ 15 %之间 ,而栽培甘草高达 2 9.78% ;随着对土壤干扰的加强 ,野生甘草休眠芽萌发率有下降的趋势 (栽培甘草例外 )。不同类型的甘草的休眠芽成苗率较低 ,均不超过 7% ,其中野生型、野生轻度干扰型、野生重度干扰型甘草休眠芽成苗率有上升的趋势 ,但栽培甘草的成苗率最低 ,只有 2 .3%。横走根茎是甘草无性繁殖的重要器官 ,受土壤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一级支流小江上游的汉丰湖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采样点(影响组:A, B;对照组:C, D),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探讨人类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汉丰湖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水平生物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组POM(颗粒有机物)和螺类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范围分别为-25.93‰--24.63‰、4.12‰-9.86‰,-14.28‰--21.60‰、7.97‰-19.99‰;对照组POM(颗粒有机物)和螺类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范围分别为-25.62‰--22.51‰、0.01‰-6.56‰,-22.96‰--19.21‰、6.75‰-8.89‰;不同组间POM和初级消费者螺类碳同位素比值无明显空间变化(P>0.05), 而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空间变化显著(P<0.05)。因此,在汉丰湖食物网中,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更好地反应了营养物质(人为输入)吸收和富集的信息。与固着藻类、鱼类等相比,POM和软体动物螺类更适合作为环境评价的指示物。影响组A、B样点的部分生物类群已经受到了人为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影响强度B样点区域>A样点区域。结果建议加强汉丰湖水环境保护,控制污水排放量及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对于保护小江和三峡库区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0-2010年淮河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2010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由6414× 104 t增长到10121×104 t(增幅为58%),城市化率由13%增长到35%(涨幅为22%),流域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流域整体定量评估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将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估算淮河流域1990-2010年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淮河流域氮输入量呈现出增加趋势;1990-2001年流域内氮输入量快速增加,2001年后氮输入增加趋势减缓.1990年氮输入量为17232 kg N·km-2·a-1,2003年氮输入量最高,为28771kgN·km-2· a-1,2010年回落为26415 kg N·km-2·a-1.从氮输入的组成上来看,化肥和大气氮沉降仍然是最主要的输入来源,其次为食品/饲料和生物固氮的输入.化肥和大气沉降输入占总氮输入的比例持续增加,由1990年的64%和16%分别增长至2010年的77%和19%.单纯以增施化肥来实现粮食增产、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应切实转变到改善农业耕种技术、实现新能源的发展轨道上来,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0—2010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由6414×104 t增长到10121×104 t(增幅为58%),城市化率由13%增长到35%(涨幅为22%),流域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流域整体定量评估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将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估算淮河流域1990—2010年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淮河流域氮输入量呈现出增加趋势;1990—2001年流域内氮输入量快速增加,2001年后氮输入增加趋势减缓.1990年氮输入量为17232 kg N·km-2·a-1,2003年氮输入量最高,为28771 kg N·km-2·a-1,2010年回落为26415 kg N·km-2·a-1.从氮输入的组成上来看,化肥和大气氮沉降仍然是最主要的输入来源,其次为食品/饲料和生物固氮的输入.化肥和大气沉降输入占总氮输入的比例持续增加,由1990年的64%和16%分别增长至2010年的77%和19%.单纯以增施化肥来实现粮食增产、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应切实转变到改善农业耕种技术、实现新能源的发展轨道上来,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土区小流域植被类型对沟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沟坡作为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最为活跃的区域,探究不同下垫面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对于沟坡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野外水样采集和室内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植被类型对沟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各水体氢氧同位素均遵循:降水>刺槐林地土壤水>草地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的变异系数最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异系数较小。(2)草地土壤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所占比例为59.12%,刺槐林地土壤水则以深层土壤水的上升补给为主,所占比例为60.97%。短阵性暴雨条件下,草地土壤水运移速率较刺槐林地高约1 cm/d,且主要发生在0—50 cm土层。(3)土壤水的垂向运移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形式,草地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比例为51.64%,约比刺槐林地高0.52%。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强度较大,可能加剧深层土壤干层化,而草地更有利于降水入渗以及地下水补给,该研究可为小流域沟坡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内蒙古高原草原流域是我国内陆重要的生态屏障,水资源演化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巴拉格尔河流域为对象,于2018-2019年丰、枯水期采集降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共254份水样,测定其物理化学指标、δD和δ18O,运用同位素技术、数理统计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关系、时...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氮沉降加剧在影响植物生长的同时可能改变植物水分利用特征,了解氮沉降下植被耗水规律对模拟和预测森林水文循环各分量演变特征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氢氧同位素示踪法,分析不同氮素添加量(低氮添加组11.8 kg ? hm-2,LN;高氮添加组23.6 kg ? ...  相似文献   

17.
基于SPE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敏  孙鹏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温庆志 《生态学报》2019,39(10):3643-3654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SPEI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淮河流域干旱发生时间差异明显,干旱次数呈现波动变化,发生重旱和特旱次数占总干旱的比重是20.0%,其中重旱和特旱在1960s比重最大(24.8%),其次是2010s(15.8%),在1980s比重最低(10.0%);(3)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淮河流域干旱频率在27.76%—36.04%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发生干旱强度较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低;(4)淮河流域总体呈干旱化的趋势,从中部到四周呈现由高到低递减的趋势变化,且空间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  相似文献   

18.
The analysis of river pollution and assessment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hydrochemistry is essential for control of river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Here, we investigated water quality issu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monitoring data from 32 sites in the Luanhe River Basin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2000–2010, flow and 12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onitored monthly in the main channel and breach streams.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water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water quality identification index.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concentrations were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flow. Flow was greatest in summer, but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and some heavy metal indicators were smallest in autumn; flow was smallest and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were greatest in winter, and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were greatest in spring.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 as well; the most seriously polluted sites are located in urban areas, mainly due to discharge of wastewater from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sources. Sites with large and intermediate levels of pollution were located primarily in the main river channel and the larger tributaries, whereas sites of low-level pollution were in the smaller tributaries. Our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Luan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19.
变异条件下淮河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庆志  姚蕊  孙鹏  张强  顾然 《生态学报》2020,40(8):2621-2635
基于淮河流域7个水文站点1956—2016年逐日径流量和72个雨量站点1960—2016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利用Pettitt变异点检测、生态赤字和生态剩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淮河流域水文变异特征,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水文变异指数间的关系,分析该流域水文变异的生态效应,利用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GAMLSS)理论框架量化气候因子对生态径流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1)水文变异后生态剩余减少,生态赤字增多,干流流量历时曲线比支流下移更明显;年生态剩余/赤字与面降水距平变化一致,水利工程调蓄作用是夏季生态径流与降水距平相关性差的主要原因;(2)除冬季外,淮河流域年、季尺度生态赤字(生态剩余)逐年增加(减小),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尽管冬季生态剩余比其他季节高,但生态剩余整体减小,21世纪干流生态剩余达最低,香农指数表明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年下降。生态径流指标与水文改变指标(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IHA)指标相关达0.45...  相似文献   

20.
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循环的重要手段,而土壤水和作物水的提取方法是氢氧同位素研究最关键的一步。本文采用真空蒸馏和共沸蒸馏2种提取方法对不同含水量(35%、25%和15%)下的土壤(红粘土、红砂土和水稻土)和植物(橘树和水稻)茎叶的水分分别进行了提取,并对提取出的水分进行了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对比分析,旨在提出合适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真空蒸馏对土壤和植物水分提取率显著高于共沸蒸馏(P<0.001);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类型对水分提取率影响不显著;而水稻水分提取率显著高于橘树(P<0.001),且叶的水分提取率显著高于茎(P<0.001)。真空蒸馏提取出土壤水分的δD和δ18O值与标准样的差异不显著,而共沸蒸馏下提取出土壤水分的δD与标准样差异显著(P<0.001),水稻叶和橘树叶的δD和δ18O值高于茎。研究表明,真空蒸馏比共沸蒸馏更适合土壤和植物水分的提取且其提取出的水分更能真实反映样品中氢氧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