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2例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与1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检测,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32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0例(68.3%),明显高于对照组18.6%(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LDL -C浓度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斑块,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 -C是发生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措施之一,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取措施研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70例经MRI或者CT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0例经MRI与CT检查非脑梗死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高分辨彩超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以及血流速度等进行检查,同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状况与有无状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通过彩超对颈动脉的检查,其中颈动脉斑块中硬斑最多,其次扁平斑、软斑,最少的为混合斑。而在临床中经常病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的分叉处、颈总动脉的主干、颈内与颈外动脉的起始段。颈动脉两侧硬化斑所发生的部位没有较大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疾病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而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症状的出现是引发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运用高分辨率的彩超技术对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症状进行检查诊断,有助于对硬化斑块进行分类并科学判断颈动脉脉腔的狭窄程度,为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与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脑梗死患者存在的脂质代谢紊乱 ,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 ,但对血脂变化结果报道不一。为进一步了解其血脂变化的情况 ,作者对 10 6例脑梗死患者血脂情况进行了监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脑梗死组 10 6例系本院 1994年至 2 0 0 0年住院患者 ,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由CT或MRI确诊 ,其中男 6 8例 ,女 38例 ,年龄 (5 8 9±6 3)岁。初发脑梗死 (仅发作 1次 ) 6 4例 ,复发脑梗死 (发作≥ 2次 ) 4 2例 ;青中年 (<6 0岁 ) 2 8例 ,老年 (≥ 6 0岁 ) 78例 ;单纯性脑梗死 38例 ,伴高血压 35例 ,糖尿病 14例 ,冠心病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20mg组37例,基础用药加辛伐他汀20mg/d治疗;40mg组28例,基础用药加辛伐他汀40mg/d治疗;对照组33例,基础用药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做甘油三脂(TG)及总胆固醇(CHOL)检测,并在入院第2天及治疗3个月后作颈动脉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在20mg组及40mg组用药后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均P<0.05),20mg与40mg两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降低脑梗死患者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有效,建议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中长期用药时易选择20mg/d剂量.  相似文献   

7.
傅玉红  高明旭  王志 《河北医学》2002,8(7):635-636
研究显示许多脑内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C -反应蛋白等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 (AIS)有影响 ,急性期血压的高你及波动情况对预后的影响仍有争议。近有报道APOE -E4等位基因对急性AIS有益的影响。众知E4等位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而后者升高对心脏血管的发病有直接作用。Vauthey等报道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总胆固醇升高对近期预后 (1个月 )较好 ,但未对血脂亚进行分析。本文旨在探讨血脂水平对国人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近期影响。1 材料和方法我们从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前瞻性研究了10 5 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 2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强化阿托伐他汀钙(40 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情况以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斑块大小、斑块厚度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DL-C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和颈动脉斑块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脂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平分两组,实验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斑块变化及药物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TC﹑TG﹑LDL-C及HDL-C水平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均有所减少,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斑块积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1例头晕﹑2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2例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具有调节血脂﹑改善颈动脉粥斑块的疗效,药物安全性高,可在脑梗死治疗中长期使用,以降低脑梗死病发及致残致死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与螺旋CT检查,观察并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将病变分为管壁增厚、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结果162例患者双侧颈动脉检查共324处,MSCTA检查血管正常59处,管壁增厚71处,斑块194处;CDFI检查血管正常64处,管壁增厚68处,斑块191处。以上两种检查方式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价一致性为81.48%。结论超声联合螺旋CT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好一致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应首先检查,经超声检查存在血管病变患者常规接受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黄海华 《广西医学》2014,(7):936-938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病程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43例)和完全型脑梗死组(5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PT、TT、APTT水平及Fib、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完全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病情相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及治疗策略。方法对78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相关因素(性别、年龄、病程、血糖、血脂、血尿酸、心电图、头颅CT、脑血流图等)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伴脑梗死的发病率为33.9%,其发生与年龄、病程、血糖、血脂、血尿酸控制的高低以及同时存在的其他并发症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性别无关;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并反复发生为主(占39.3%),其次为单发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78例中好转71例,占91%;死亡7例,占8.9%。结论控制和治疗血糖、血尿酸、血脂等代谢紊乱,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的降低血液粘稠度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尿酸的变化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8月来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7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48~79岁,平均年龄59岁,经过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并且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为对照组。将同期来我院治疗脑梗死的患者78例作为脑梗死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47~76岁,平均年龄54岁,所有的患者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并经头颅CT检查证明为脑梗死,患者符合均按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采用空腹12小时后次日清晨采集肘静脉血4ml,在3小时内检测,样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血清UA、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高密度脂蛋(HDL),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处理。脑梗死组患者血屎酸浓度增加的检出率为46例(58.97%),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浓度增加的检出率为7例(7.14%)。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血清UA、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h)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无明显提高,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尿酸与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影响。方法:对65例新发生的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结构特点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45例年龄相当、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1)脑梗死组IMT与对照组IMT比较无明显显著差异(P>0.05)。(2)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脑梗死组中度狭窄(50%~75%)及严重狭窄(>7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这些特点可能与发生脑梗死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群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的血脂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揭示脂质代谢在动脉血栓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之间的异同 ,评价脂质在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甘油三脂 (TG)、总胆固醇 (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用酶法测定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按Friedewald公式计算。结果 :心肌梗死组、脑梗死组TG、TC、LD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脑出血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TC显著低于对照组 ,三组中HDL血清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肌梗死TC、LD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脑卒中 ;脑梗死TC、LD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脑出血。结论 :心肌梗死、脑卒中病人存在着脂质代谢紊乱 ,但脂质代谢异常并不完全相同 ,HDL、TG为共有异常指标。高TC、LDL易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 ,但更易导致心肌梗死 ,低TC易发生脑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对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斑块稳定性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观察组(伴有高血压,n=57)和对照组(不伴有高血压,n=89),统计两组患者D二聚体(D-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及血管中膜厚度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Fbg、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14.04%VS 26.97%、2.23%);低回声斑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42.11%VS 26.97%)(P0.05)。观察组斑块大小、厚度及血管内中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大(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73.68%与对照组26.97%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心梗患者因血液高凝状态显著,斑块稳定性差,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几率显著较高。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方法 将90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从护理角度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开,寻找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用心理安慰、心理疏导和积极倾听相揉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年龄密切相关.结论 根据不同年龄,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能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戴征  李晓娟 《医学综述》2014,20(17):3247-324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HI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HI患者组和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进行血清CRP测定;健康对照组系4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对三组受试者血清CRP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非出血性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33±1.87)mg/L vs(1.68±0.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CRP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组[(29.65±1.23)mg/L vs(21.02±1.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据此血清CRP可作为预测HI的发生指标,及时降低血清CRP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