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PDCA循环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工作中,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ek)、处理(Action)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的实验组,在理论知识、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工作能力分别与采用传统方法培训的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有效地提高低年资护士急诊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工作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
刘晶  向莉  贺巧玲 《医学信息》2018,(7):165-167
目的 为了提高急诊科新护士应急能力,在课程设置及模式方面进行尝试。方法 制定培训目标,采用理论讲授,结合实践操作训练,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结果 对急诊科新护士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重要评价结果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对综合培训形式的过程及结果等进行针对性评价。结论 让新护士从被动接受培训到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自觉完成培训计划,最终使其达到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科技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对急救抢救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设调查表,对四所三甲医院16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护士一般情况,护士获取药物知识途径。第二部分内容为急救药物的用量剂型、药理知识、禁忌症和副作用、观察事项。结果不同年资、职称护士对急救药物知识掌握有统计学意义;护士获得药物知识的途径欠缺。结论提高急诊护士对抢救药物知识的掌握需通过全面学习达到,护士系统业务学习、说明书的解读,药物知识培训,是护士掌握抢救药物知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文超  饶颖  鲍翠玉 《医学信息》2019,(15):132-135
目的 研究实习护士院外目击意外事件时,采取施救措施的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0月1日~12月1日对110名实习护士进行院外施救的意向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①93.64%的实习护生在过去1年中参加过学校或医院组织的心肺复苏知识及技术培训,其中男生较女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较多,有CPR经历的护生相比无CPR经历护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也较多;②周围有防护用具对实习护士是否施救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有无目击者证明;③实习护士施救意愿平均得分(4.79±1.10)分,主要集中在3~6分,实习护士行为意愿评分较高,评分在5分以上达65.45%,不同性别、有无CPR经历的实习护士行为意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有无猝死高危亲属的实习护士行为意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习护士参加急救知识、技术培训率较高,且院外施救行为意愿较高。施救行为受周围有防护用具、有无目击者证明等影响较大,应在加强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促进对实习护士施救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良好的施救意识。  相似文献   

5.
心跳骤停是导致临床死亡的常见意外事件之一,必须争取时间进行心肺脑复苏,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心肺脑复苏是急诊抢救技术中的最紧急状态,需医护默契配合,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技术,细微的病情观察、主动的医护配合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现对配合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红梅 《医学信息》2009,22(12):2669-2670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预见性地提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急诊服务需求量和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得到医院各部门的多方参与.同时训练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制定突发事件及抢救预案.结果我科预见性地识别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取得了护士与病人互利的效果,护士的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减少了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结论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因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差错防范措施,是减少急诊科护理风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凤岚 《医学信息》2010,23(17):3190-3191
2008年初,本人有幸应“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之邀,到香港进行为期15d的考察学习。在香港明爱医院急救培训中心接受了按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专项培训,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得了国际认证的合格证书。掌握了有关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指南2000所不同的新进展信息,对指导培训很有益,现将培训感受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芦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急救能力及需求现状,为开展地震灾区居民急救能力普及和相关培训提供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芦山地震灾区乐家坝安置点随机抽取120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参考《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相关内容自编问卷进行急救能力及需求现状的调查。结果芦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急救能力得分总体偏低(4.51±2.23):其中医疗救助电话的知晓得分最高(0.91±0.29),心肺复苏得分最低(0.31±0.46)。与陈建华等人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急救能力调查中农村居民得分相比,芦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急救能力得分更低。但芦山地震灾区居民对获取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比较高,80.52%的居民愿意参加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结论地震灾区居民急救知识缺乏,但需求度和求知欲较高,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灾区居民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居民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求高效、确切的心脏复苏措施,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对西安市急救中心及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近10年来172例20-65岁因意外伤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自杀等疾病现场急救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了救治措施及其效果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差异性分析,从临床工作的实际找出成功率高的措施。结果 除颤及心内按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结论 应当研制新的心内按压、除颤复苏器。以显著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进行分层级培训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的护士21人,根据护士的工作实践、理论成绩等分成助理护士2人,初级护士6人,高级护士13人。进行分级培训,1年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个级别的护士在培训后的总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初级护士和高级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科的护士进行分级培训,可以提高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章翀  罗俊敏  聂蓉 《医学信息》2019,(11):188-190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对急救能力的培训需求,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县级基层医院的141名护理人员对急救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6项急救能力需求中,认为“非常需要”比例占最大的项目为“解决问题”“配合协作”“发现问题”能力需求,其中“技术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3项“需要”比例大,分别为55.32%、51.06%、47.52%。护士期望的培训方式则以示范教学和短期培训(14.12%)、情景模拟(12.57%)、经验交流(10.83%)为主。不同学历之间的技术操作、不同科室之间的配合协作需要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学历护士对技术操作的需求程度高于本科学历护士,普通病房和急诊护士对配合协作能力的非常需要程度均高于IC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现问题在急救能力需求中受到关注,基层护士需要发现疾病问题的能力,也是早期开展急救工作的关键。专科学历护士对技术操作的需求程度较高,普通病房和急诊护士对配合协作能力的需求程度较高,基层护士对急救能力培训方式期望程度依次为示范教学、短期培训、情景模拟、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上级进修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式培训对提高神经外科护士实践能力的效果。方法:组织该院神经外科护士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包括医护共同进行专科理论学习,医护共同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方式。结果:医护合作培训后,护士在专科护理理论成绩、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护合作培训有助于提高神经外科护士的实践能力,值得在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急救能力在支助中心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评价实施效果。方法将护士分为实验组(22名)和对照组(15名),实验组为未进行急救能力培训的护士22名,对照组为经过专业急救知识培训的护士15名。以理论考试、现场考核及发放问卷调查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并考核效果。结果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对于日常工作完成良好,制定的工作职责、服务流程熟悉,能达到病患的基本满意。在急救能力考核部分两组人员的差异较大。结论急救能力能使支助中心的护理安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备灾护士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中作用、地位。方法:通过急诊科同一天短时内接诊2起大批量食物中毒病人的紧急抢救,对护理部制定的应急预案、备灾护士的救护能力进行现场的检查考核。结果:应急预案和备灾护士在成功抢救大批量病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是病人生命安全有力保障。结论:经过严格筛选、考核、培训、培养的紧急救援备灾护士和慎密的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良好路径,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5.
心脏骤停(CA)是常见的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心肺复苏(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如何利用医院的技术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急诊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现将我院急诊科1997年6月至20006年12月31例CA患者的抢救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对社区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将急救技能培训系统方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评价其培训效果。结果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系统方法在联系工作实际、提高诊疗水平、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动性、参与性、学习方法科学、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P0.01)。结论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系统方法是社区医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导师责任制的引入和实施,探索护理实践中手术室新护士的培养与管理方法。方法比较实行导师责任制前后新护士培训在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的效果。结果实施导师责任制后,新护士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导师责任制有利于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减少专科护理人才的流失,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了适应于手术室新护士教学和培训的教学相长新模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持续质量改进在心跳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心跳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机复苏中,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学习持续质量改进相关理论知识和正确接诊、分区、规范使用心肺复机操作流程、填写复苏效果评价表。结果通过1年的运作,护理人员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心跳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机复苏中,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诊科的分区分级模式及流程重新进行设计,以提高急诊科多层次的服务能力。方法根据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于2013年2月起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按照病情分级标准预检分诊,并根据患者病情分区域救治。结果解决了急诊室患者侯诊时间过长、轻重患者混合排队就诊等问题,降低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延误的可能性,患者在不同区域得到有效的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实施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在布局和功能上均得到了改进,同时以有限的急救医疗资源取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可提高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0.
汪安丽 《医学信息》2007,20(7):1286-1287
探讨门急诊护士培养途径,达到护士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各高校医院因受多种原因的限制,门、急诊护理人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员,人员更换频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缺陷,严重制约着护理质量,限制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影响急救成功率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本文着重就高校医院门、急诊护士培养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