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混凝土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分之一,是混凝土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技术。掺少量外加剂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外加剂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了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工艺及新型混凝土品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采用TLA与木质素纤维进行复配设计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对TLA与木质素纤维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及疲劳耐久性展开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单掺木质素纤维改性能够一定程度增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及耐久性能;随着TLA掺量的增加,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高温车辙变形量与疲劳车辙变形量指标呈先减小后增大变化,而其它指标则均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适量TLA与木质素纤维复合改性能够增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及耐久性能;掺入过量TLA会增加沥青的黏性与脆性,不利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及耐久性能的提升;采用适量的TLA与木质素纤维复掺,可综合提升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推荐最佳复掺组合为30%TLA+6%木质素纤维。  相似文献   

3.
配制流态化混凝土所使用的外加剂主要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多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多元醇系等,单一外加剂不能满足流态混凝土的流化效果、强度、干缩、抗冻性、耐久性及运输过程中的经时损失要求,为达到综合效果,视混凝土的特性要求.需加入。  相似文献   

4.
木质素是一种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通过对木质素进行改性,并将其应用于工业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不但可以提高木质素的工业附加值,也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对近年来木质素的改性方法以及改性后木质素吸附剂在工业重金属离子吸附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展望了未来有效利用木质素基吸附剂进行工业废水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方法及其在油田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木质素资源的利用及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点;综述了目前木质素的磺化、硫化、氧化、接枝共聚、缩合、交联等化学改性方法和以木质素为原料制备的钻井液、油井水泥外加剂、稠油降黏剂及调剖堵水剂、水处理等方面的油田化学品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表明,改性后的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提高,水溶性、表面活性增强。并从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点提出了木质素改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工业木质素的改性及其作为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邱学青  楼宏铭  杨东杰  庞煜霞 《精细化工》2005,22(3):161-167,19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加剧的困境。积极寻找可再生资源,采用绿色化学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木质素是自然界第二丰富的生物质可再生资源,工业木质素是制浆造纸的副产品,目前回收利用率不高,大部分随废水排放,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工业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实现工业木质素的资源生态化利用,必须考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生产工艺的绿色化及发挥工业木质素本身的特性等四方面的因素。技术创新是保证实现工业木质素资源生态化利用最重要的条件。工业木质素通过改性后作为混凝土减水剂、水处理剂、水煤浆分散剂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良好进展,是工业木质素资源生态化利用的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棉区的棉杆资源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将棉杆中的木质素磺化改性为木质素磺酸钠,以磺化度作为标准判断改性程度。通过FT-IR、XPS、接触角、表面张力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确定产物的化学结构及表面性质。结果表明,利用水热法可以将磺酸基成功地接枝到棉杆木质素上,并且木质素磺酸钠具有典型的表面活性剂性质。同时考察了木质素磺酸钠对混凝土含气量、塌落度、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钠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8.
针对来自杨木造纸废液的木质素磺酸钠(LS)作为水煤浆分散剂较差的性能,通过磺化和缩聚反应对其进行了化学改性,制备出改性木质素磺酸钠(MLS)。研究了改性木质素磺酸钠与萘系、有机羧酸盐类等分散剂复配之后对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木质素磺酸钠相比,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磺酸基的红外特征衍射峰明显增强,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分散降黏能力也明显增强。复配制备的新添加剂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新型的水煤浆添加剂对皇陵煤的煤浆性能影响较大,且能有效地提高煤浆煤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外加剂配方与制备手册(三)
  李嘉主编
  各种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改善了混凝土性能,促进了混凝土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副产品在胶凝材料系统中更多的应用,还有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逐步成为优质混凝土必不可少的材料。本书收集了两百多种混凝土外加剂制备实例,详细介绍了产品的配方和制法、用途与用法、特性等,旨在为混凝土外加剂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滨  刘超  陈峻峰 《橡胶工业》2021,68(12):0883-0889
从秸秆中清洁分离木质素,并对木质素进行甲基化改性和相容性改性,研究改性木质素绿色化学湿法混炼对橡胶与橡胶助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改性木质素以绿色湿法混炼工艺制备的生物橡胶可提高轮胎胶料的粘合性能、耐磨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用改性木质素以绿色湿法混炼工艺制备的生物基炭黑母胶、生物基白炭黑母胶、生物基碳纳米管母胶可提高轮胎胶料的性能;木质素改性氧化锌和癸酸钴可分别等量替代未改性氧化锌和癸酸钴用于轮胎胶料中,可以减量增效和降低成本。本技术有利于提升国产NR性能并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段承刚  孙永涛 《硅酸盐通报》2021,40(7):2296-2305
为定量研究S105矿粉与其他矿物掺合料共同作用对C80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得到不同龄期(3 d、7 d、28 d、60 d)下,S105矿粉单掺,以及掺S105矿粉的同时以不同含量的微珠、超细矿粉、硅灰分别取代水泥时,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率,并利用图表分析及拌合物实际状态对比等对其性能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复掺多种矿物掺合料,有利于提高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并显著减小其干燥收缩。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良好的条件下,相比于单掺S105矿粉,S105矿粉与不同矿物掺合料双掺对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有更显著的作用。综合考虑对和易性、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当超细矿粉取代水泥的质量分数为3%时,即水泥与S105矿粉和超细矿粉的质量比为33:11:1时,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处于较好的水平,其粘聚性和流动性都有显著改善,其3 d和60 d抗压强度分别增长3.1%和5.1%,其干燥收缩率则减小了4.0%。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减水剂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减水剂是混凝土最常用的外加剂之一,其主要类型有:木质素磺酸盐类、三聚氰胺类、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类、聚羧酸盐类和聚苯乙烯类。本文概述了混凝土减水剂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蓓  李响  张兴师 《硅酸盐通报》2017,36(5):1790-1795
将防腐阻锈剂按照不同比例等量取代普硅水泥配制混凝土,研究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硫酸盐侵蚀系数、氯离子渗透系数、腐蚀电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电镜观察混凝土3 d、7 d、28 d的水泥水化产物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防腐阻锈剂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后期力学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氯离子渗透性能、抗氯盐侵蚀性能明显优于基准混凝土;防腐阻锈剂的掺入消耗了水泥中的C3A、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2,生成钙矾石和C-S-H凝胶,产生微膨胀效应使混凝土结构更加致密,提高了抗硫酸盐、氯盐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外加剂在需求日益增加的混凝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混凝土中的释放行为对其作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控制释放技术的引入,外加剂的作用效率得到提高,过早释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得以减轻,从而更有利于混凝土质量的控制。综述了混凝土外加剂的控制释放技术,介绍了控制释放技术的概念和分类,混凝土外加剂领域内的控制释放技术现状,重点阐述了基于被动响应和主动响应的不同混凝土外加剂控释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各个组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将水泥、矿粉、粉煤灰视为一组总质量不变的混料,细集料和粗集料视为另一组混料,通过组合设计分析了矿物掺合料、水泥、砂率的混料效应,同时得到了以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为目标的回归方程,实现了配合比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为了得到工作性和抗压强度都较好的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和砂率均不宜过大.矿粉比粉煤灰先发挥强度作用,后期水泥与矿粉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砂率的增大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小,但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加后降低.粉煤灰和矿粉的增加均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研究结论能够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砂率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Lignin is the most abundant aromatic biopolymer, functioning 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woody materials. In its unmodified form it shows limited water solubility and is relatively unreactive, so biotechnological lignin valorisa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is greatly underexploited. Ligni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as a by‐product. To expand its application, a new synthesis route to new dispersing agents for use as concrete additives was developed. The route is based on lignin functionalisation by enzymatic transformation. Screening of lignin‐modifying systems resulted in functionalised lignin polymers with improved solubility in aqueous systems. Through grafting of sulfanilic acid or p‐aminobenzoic acid by fungal laccases, lignin became soluble in water at pH≤4 or pH≤7, respectively. Products were analysed and evaluated in miniaturised application tests in cement paste and mortar. Their dispersing properties match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lignosulfonates. The study provides examples of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use of lignin.  相似文献   

17.
磺甲基化硫酸盐木素的表面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索采用硫酸盐木素制备混凝土减水剂的可能性,研究了分子量和碘化度对磺甲基硫酸盐木素表面活性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将硫酸盐木素磺甲基化能够制得一种优良的混凝土减水剂。  相似文献   

18.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的侵蚀实质是水泥石的侵蚀,而造成混凝土宏观破坏。高性能混凝土由于掺加了高效减水剂和大掺量超细掺合料并采用低水胶比配制,因而具有高密实度和优异的抗侵蚀性。  相似文献   

19.
3D打印混凝土特殊的施工工艺对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混凝土外加剂出发,合理选择外加剂的种类及用量可以有效调节3D打印混凝土的流变性、凝结特性、强度及耐久性,保证3D打印混凝土的可建造性及使用性。本文以3D打印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为基础,分析可以改善3D打印混凝土相关性能潜在外加剂的作用机理及使用情况,为3D打印混凝土在外加剂的选择上提供理论建议,并提出3D打印混凝土外加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Nowadays, additive chemical substances are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omposites. These additives increase the fresh workability of concrete by decreasing the water/cement (W/C) ratio.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water‐soluble polymers on concrete performance. For this purpose concrete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ves were produced with W/C values of 0.52, 0.56, and 0.60. Chemical admixtures such as naphthalene formaldehyde sulfonate (N), melamine formaldehyde sulfonate (S), and a hyperplasticizers admixture (a special type of melamine sulfonated polymer) (H) were used in concrete. The amounts of these admixtures were at a ratio of 0.3, 0.5, and 1.0 wt % of the cement's weight. Experiments assessing slump, VeBe, percentage of air, and unit weight were done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sh concrete with and without admixture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s was determined at 7, 28, and 56 days.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admixtures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the properties of fresh and hardened concrete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admixtures. When the W/C ratios were 0.56, 0.60, and H was 1 wt %, the biggest slump was obtained and found to be 22 cm. Concrete with a W/C ratio of 0.52 and H of 1% has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3: 3214–3219,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