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孤立性肿块型肺隐球菌病或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AIDS合并孤立性肿块型肺隐球菌病和14例AIDS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胸部CT影像,比较两组患者病灶的分布、大小、内部结构、形态、边缘等。结果:21例孤立性肿块型肺隐球菌病病灶的最大径为(2.03±0.99) cm,显示空洞6例(其中薄壁空洞5例),不规则形6例,分叶征7例、毛刺征4例。14例AIDS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灶的最大径为(3.37±2.12) cm,显示磨玻璃影4例,类圆形14例,分叶征12例、毛刺征8例。两组病灶大小、磨玻璃影、空洞、不规则形、分叶征及毛刺征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合并周围型肺癌相比,孤立性肿块型肺隐球菌病病灶多较小,分叶征、毛刺征少见,实性不规则形结节和薄壁空洞较多见;CT检查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小肺癌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性小肺癌(SPLC)的X线、CT影像表现,提高对SPLC的正确诊断。方法 经X线、CT初步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性小肺癌58例,全部病例均摄胸部正侧片及CT片。结果 (1)X线、CT征象特点:分叶征、边缘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玻璃样征及蜂窝征。小空洞及血管集束征为SPLC基本征象。(2)X线、CT表现差异:肿块密度、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观察CT优于胸片。病灶形态、边缘的显示胸片优于CT。(3)CT对SPLC定性诊断的准确性高于X线胸片。结论 X线胸片、CT征象显示3种边缘征象以上的肺周围型肿块应高度提示SPLC。增强扫描对鉴别肿块的良恶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38例周围型肺癌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8例周围型肺癌早期X线征象的分析,探讨早期X线诊断标准.材料与方法:对38例早期周围型肺癌(腺癌24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6例;伴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脑转移6例)的X线分析,以利提高诊断水平.结果:38例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病灶直径1.1cm~4.8cm,平均为1.65cm,据其形态分为3个类型:(1)小结节型25例(26个病灶),病灶密度中等偏低,有细小毛刺征15例,浅分叶征11例、胸膜凹陷征7例、小泡征5例及钙化斑点1例;(2)小斑型7例,病灶边缘模糊似星芒状,形态不规则;(3)小空洞型6例,呈中心性厚壁空洞4例,呈灶性小空洞2例.所有病灶外围均无卫星病灶.结论:肺内≤2cm的孤立结节、斑片状或空洞阴影,形态不规则,灶内有小泡征,边缘有浅分叶征、细小毛刺征等均考虑肺癌且以腺癌可能性大;注意与肺内常见结节鉴别;定性确有困难者可选择CT扫描,采用X线动态观察,但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必要时选择痰检、肺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朱勇  王莉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975-977
目的 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重点分析其良恶性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经CT导引肺组织穿刺、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直径<3.0cm肺内孤立性结节46例,回顾分析它们的大小、病灶的边缘特征、密度,及其周围特征.结果 下列征象提示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深分叶、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节强化后CT值>20HU;而小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结节强化后CT值<20HU对诊断良性病灶有意义.结论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X线、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正确认识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内部结构及合理运用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提高此类疾病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以便与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等球形病灶鉴别。方法:搜集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病灶多位于肺的边缘部胸膜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直径2~4cm,密度均匀;②病灶基底可广泛贴于胸膜,局部胸膜粘连增厚,无胸水;③边缘可见粗短毛刺、棘状突起或呈浅分叶状;④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征象。结论:全面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特征,重视肺部感染病史,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15例胸部SFT的CT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部位、直径、轮廓、密度、强化方式、供应动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结果 15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位于左胸5例,右胸7例,纵隔3例。直径2.2~13.6 cm(平均5.5 cm)。9例边缘清楚,6例边缘不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5例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部分可见钙化及坏死。肿瘤呈斑片状或线条状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强化,5例速升缓降,8例持续强化。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或腹腔干等均可参与供血,未见肺静脉供血。结论 CT可以直观显示胸膜SFT生长特征,在对胸腔内单一血供丰富、进行性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SFT可能。  相似文献   

7.
肺孤立性小结节的HRCT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回顾分析 95例直径≤ 2cm的肺孤立性小结节的HRCT表现 ,以评价HRCT在肺孤立性小结节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95例直径≤ 2cm的孤立性小结节常规CT扫描后结节处加扫 3~ 5层HRCT。对不同病变结节的边缘、形态及内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RCT显示结节边缘有切迹或分叶状 ,毛刺影及偏心小针尖状钙化更倾向于肺癌诊断 ,无一种HRCT征象是小肺癌结节所特有的。结节内发现脂肪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 ,小结节内含液性密度提示是肺脓肿的可能。胸膜皱缩征对鉴别肺癌或结核瘤无帮助。结论 HRCT对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文光  蓝玉梅 《华西医学》2005,20(2):330-331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性肿块CT征象,以提高肺内良,恶性肿块CT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具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肺内孤立性肿块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肺内病灶的轮廓,边缘,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周围关系等。总结其CT征象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肿块中的价值。结果:69病例中,周围型肺癌40例,其中具棘状突起征27例,深分叶征24例,毛刺征16例,胸膜凹陷征10例,29例良性病变中,棘状突起征1例,分叶征4例,毛刺征7例,胸膜凹陷征1例,其中9例边缘出现尖刺状影。结论:合理利用窗宽,窗位,棘状突起征,分叶征,毛刺征,尖刺状影等,对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早期做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4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结果:恶性结节26倒,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19/26),较多出现空泡征(15/26),支气管充气征(7/26),沙砾状钙化(7/26),毛刺(22/26).血管集束征(17/26),胸膜凹陷征(9/26)等。而良性结节大多边缘光滑(10/20),呈类圆形(16/20),较多出现同心圆状、爆米花样或包膜下钙化(11/20)。结论;肺内孤立性结节具有较明显的CT特征,综合分析各种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择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时段内诊疗的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患者共60例,依据疾病性质划分为甲组(30例)和乙组(30例),均施以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诊断结果。结果:①甲组病灶形态多为斑片状、絮状,乙组则为不规则形、类圆形;②甲组病灶边缘较为模糊,而乙组病例边缘可见毛刺、分叶、周围血管受侵征象;③甲组病灶直径为(2.3±0.3)cm,乙组病灶直径为(3.2±0.7)cm,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④甲组病灶周围多表现为无变化,少部分可见胸膜增厚,则乙组病例可见为胸膜凹陷征象、胸膜增厚⑤甲组病灶内充气支气管征占比53.33%,均为Ⅰ型病灶密度;乙组病例病灶内充气征占比46.67%,Ⅱ型病灶密度占比63.33%,Ⅲ型病灶密度占比36.67%。结论:在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诊断中,多层螺旋CT具有高准确度的优势,可有效鉴别结节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宏 《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312-313
目的分析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结果15例贴近胸膜,13例伴有邻近胸膜增厚;3例呈楔形,8例呈类圆形,7例呈多边形;8例边界模糊;8例有长毛刺;8例密度不均;2例有空洞;7例有支气管血管束的增粗和聚拢。结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性肺癌、肺结核的CT表现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诊断和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SC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表现为肺内肿块,1例表现为大片液化坏死,未见明显肿块。有明确肿块者中,中央型2例,周围型11例。位于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1例,左肺上叶4例。肿块最大径3.3~12.7 cm,平均7.8 cm。肿块边缘呈分叶3例,细毛刺4例,棘突征4例;空泡征2例,胸膜凹陷征4例。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7例,不均匀6例,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8例增强扫描,增强后8例均呈薄壁或厚壁边缘环形强化,8例肿瘤内部均可见大片状均匀或不均匀弱强化区,胸膜侵犯9例,肺内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7例,4例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PSC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多发生在右肺上叶胸膜下较大肿块,常伴有胸膜侵犯,边缘少见分叶、毛刺,增强扫描肿块边缘薄壁或厚壁环形强化,中央大片状弱强化区域等征象是MSCT诊断PSC的重要征象,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肺内孤立病灶的CT检查方法与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10例肺内孤立病灶的CT检查方法与诊断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窗位对病灶显示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肺窗位并作选择调节对病灶显示有独特的作用;病灶薄层扫描不仅能显示病灶的形态特征,而且能揭示病灶所属支气管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孤立病灶的定性诊断水平。良恶性病灶的CT表现既各有特点,又互有交叉:病灶>3cm;具有分叶、毛刺;密度不均者以恶性多见。若<3cm,无分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者多见于良性。  相似文献   

14.
马骏 《上海医学影像》2000,9(2):111-112
目的分析肺及胸膜炎性假瘤的CT征象,与其它球形病灶作鉴别,尤其是肺癌。方法搜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主要CT表现:(1)全部为孤立性病变,无卫星灶;(2)均见胸膜反应;(3)6例典型表现为边缘清晰、光整、锐利、内部密度均匀;(4)其余15例分别表现为:分叶状、边缘毛糙不规则、毛刺、密度不均、增强或不增强、空洞、钙化,具有上述一种或几种改变。结论肺及胸膜炎性假瘤具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诊断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的价值。方法 观察60例经病理学证实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患者的18F-FDG PET/CT早期和延迟显像,分析病灶CT征象并测量18F-FDG代谢参数,分别评价PET、CT及PET/CT诊断肺肉芽肿性炎的准确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早期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 60例中,22例(22/60,36.67%)病灶位于左肺,38例(38/60,63.33%)位于右肺;病灶最大径0.4~8.4 cm;14例(14/60,23.33%)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46例(46/60,76.67%)形态不规则;CT值为22.0~77.0 HU;43例(43/60,71.67%)病灶密度均匀;41例(41/60,68.33%)病灶可见"反3字"征或尖角征,6例(6/60,10.00%)出现刀切征,1例(1/60,1.67%)出现晕征;4例(4/60,6.67%)病灶内部出现空洞;6例(6/60,10.00%)见支气管充气征;26例(26/60,43.33%)病灶位于胸膜下,其中20例(20/26,76.92%)病灶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包括3例(3/20,15.00%)见胸膜凹陷征。60例病灶的早期中位SUVmax为3.95(1.73,6.78),低于延迟期的4.55(2.52,7.65)(P<0.05);中位RI为12.22%(5.89%,24.70%)。病灶早期SUVmax与其最大径呈正相关(r=0.57,P<0.05)。18F-FDG PET/CT诊断肺肉芽肿性炎的准确率为91.67%(55/60),高于单独PET(61.67%,37/60)或CT(78.33%,47/60)检查(P均<0.05);CT准确率高于PET(P<0.05)。结论 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18F-FDG PET/CT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PET及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接受增强扫描。 结果 13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7例,左肺6例;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2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11例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病灶最大径3.0~8.3 cm,平均4.9 cm;肿块密度不均匀,10例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3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5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单侧胸腔少量积液。 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CT鉴别肺浸润性腺癌(IAC)与肺微浸润性腺癌(MIA)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经活检穿刺或术后病理诊断为IAC的75例患者作为IAC组,45例MIA患者作为MIA组。对比两组CT影像学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CT鉴别IAC与MIA价值。  结果  IAC组与MIA组结节部位、边缘清晰/模糊、胸膜凹陷征及病灶CT密度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C组结节最大直径及最大密度区域CT值高于MIA组(P < 0.05),且IAC组结节形态不规则、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占比高于MIA组(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直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最大密度区域CT值是导致病理结果性质出现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结节最大直径约登指数(0.636)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31 cm,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鉴别IAC与MIA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5.56%、88.00%;分叶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13,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6.67%、76.00%;毛刺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3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89%、77.33%;血管集束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44,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5.56%、73.33%;最大密度区域CT值约登指数(0.542)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531.75 Hu,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80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89%、85.33%。  结论  CT技术在鉴别IAC与MIA中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结节直径、最大密度区域CT值、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对于IAC与MIA的临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3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行常规肺部CT扫描,并在病灶处用薄层高分辨力重建方式加扫。结果: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内肿块或结节,形状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47例肿块直径≥3cm,其密度不均,少数肿瘤内可见钙化、坏死、液化和空洞。16例肿瘤直径<3cm,其密度不均,呈分叶状,薄层扫描时可见空泡征。肿瘤病灶边缘可见毛刺、棘突、支气管血管纠集、胸膜粘连和胸膜凹陷征等。胸膜粘连多见于肿块较大的肺癌,胸膜凹陷征多见于肿块较小的肺癌。结论:CT诊断周围型肺癌比常规X线检查提供更多的信息;若CT发现肺部周围结节或肿块有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等应考虑为肺癌,肺门、隆突下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且无钙化时,要考虑肺癌向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MRI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收的50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CT以及病理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相似文献   

20.
限局性机化性肺炎影像学诊断的探讨(附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限局性机化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限局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CT资料。结果:29例中27例(93%)病灶邻近胸膜(包括纵隔胸膜),病灶大小在2-4cm之间,中心层面呈圆形或类圆形13例(45%),不规则形16例(55%);边缘显示毛刺18例(62%);纵隔窗上边缘或大部分边缘呈向心性弓形凹陷,且相邻边缘交界处呈尖角状突起20例(69%);邻近肺野下不程度的渗出性病变12例(41%);可见支气管血管束聚拢炎某些特征,大部分病例可作出诊断,部分病例可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