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分析地震活动性参数变化特征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的地震活动观测资料,对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省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地震序列的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北6.2级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100km和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有长、中、短期的异常变化。张北6.2级地震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有短、临变化。  相似文献   

2.
鉴于地震是变化事件而展示信息变化的过程性,本工作对"5.12"汶川8.0级地震和2011年3月23日茂县4.0级地震相继按地热的变化信息和"时序性"变化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展示了地震前后信息变化的过程性(演变)的特征(差异性),为改善地震预测或预防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地热"可以作为地震分析、...  相似文献   

3.
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形变场变化特征与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刘峡  方颖  刘琦 《地震》2012,32(2):64-72
本文分析了华北主要断裂带基于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应变变化, 结合华北地区近几年形变异常分析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日本9.0级地震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地区。 日本9.0级地震的发生使得华北地区EW向主压应变有所释放, 不同地区的同震响应存在差异, 部分趋势性变化在日本9.0级地震后有所恢复, 目前郯庐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的挤压应变背景和断层活动水平增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探索地震成核过程的野外观测证据对地震成核研究及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震断层附近密集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回溯了唐山7.8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比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成核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的中期、短期、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攀枝花和西昌地区2002—2012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动态图像和部分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图像。通过分析重力场变化,研究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与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得出攀枝花6.1级地震使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加强,较强的构造活动使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以及地震孕震过程和临震前重力场变化与攀枝花6.1级地震前的变化具有相似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柴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的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二维滤波法,对北祁连地区1989年、1990年及1991年三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反映重力场局部变化的高频部分在1989年至1990年间的变化和1990年至1991年间的变化与1991年1月祁连5.1级地震及1991年10月皇城5.2级地震相对应。本文还对该地区重力场和垂直形变的变化关系、重力场变化的动力学特征等,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2003—2014年共18期海南岛陆流动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处理,分别从重力场时空变化角度分析了海南岛陆重力场累积变化和重点地区测点重力点值时序变化,以认识海南岛陆重力场演化特征;并重点研究了海南陵水近海2004年7月9日M_L4.1级、7月30日M_L级4.3双震和2012年11月5日万宁近海M_L4.1级地震前后附近地区测点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发现上述地震前后海南岛陆重力场均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乌什、阿合奇台数字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次远场7级左右地震和近场5级地震前形变资料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震前2个台的数字形变资料有明显变化的大多是NS分向,部分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可以认定,远场强震和近场5级地震前7天左右,乌什水管仪NS向大多存在不同程度高频抖动和畸变的临震异常,与天气干扰导致的高频变化不同.同时,对2个台的数字与模拟倾斜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几次中强地震前后形变资料变化所反映的地球物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孕震过程中重力和倾斜负荷潮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伟建 《地震学报》1984,6(2):241-248
地震前孕震区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震波速变化.本文根据波速异常现象并利用负荷潮汐研究结果,估算了中国沿海某些地区在孕育一次七级地震时 M2负荷潮汐所引起的重力和倾斜的变化.发现重力变化甚微,倾斜变化可观.建议在确定地震重点区的沿海进行一些倾斜潮汐观测.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1月6日我国云南澜沧发生7.6级强烈地震,震前云南地电台网出现了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本文分析了这些异常特征。它的整个变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长期趋势异常起始于1984年,第二阶段为中期趋势异常从1987年开始;第三阶段为短临异常大约震前半年左右开始。这些变化特征不但澜沧地震前有,在其他一些强震前亦有一定显示。识别这些阶段变化特征,对今后的强震监视是会有其一定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本利用山东,江苏省地震台网的资料,对苍山5.2级地震前沂沭带南段地震活动性参 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苍山5.2级地震前沂沭带南段3、4级地震活动增强,应变能释放速率加速,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变化,震前出现明显的低值异常时段和低值异常区。据比异常变化曾在震前提出过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唐山7.8级地震震后异常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唐同山7.8级地震各前兆学科共189个测项的震后变化进行了归类统计与分析,讨论了震后变化的5种类型数量上的差异特征与后续地震的关系,分析了震后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后续地震区及其地震活动异常的对应关系,认为利用前兆学科的震后变化的某些综合特征配合测震学进行了震后趋势判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广福 《地震学报》1985,7(2):212-225
阶跃信号在地震仪的脉冲标定和检查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在我国基准地震台上,已开始用阶跃信号对基式地震仪(SK)作例行检查。但是,这种检查只能定性地说明仪器的工作状态有无异常,而不能对仪器基本常数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因此,起不到监视仪器常数变化的作用,降低了脉冲检查的意义。 国外有些工作涉及到了脉冲检查与仪器基本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但是,它们只是讨论了周期、阻尼、放大倍数孤立变化对响应波形产生的影响,而在实际观测中,仪器基本常数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导出了用阶跃信号进行检查时,仪器的运动方程,并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求解该方程,得出了仪器响应的解析表达式,进而讨论了实际当中可能发生的仪器参数变化的几种情况及其与仪器基本常数之间的关系。作者计算出在各种可能变化情况下的仪器响应波形。在分析响应波形与仪器参数、基本常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时,引进了响应波形特征参数的概念。给出了从地震图上能够识别的特征参数的最小变化范围,从而在仪器基本常数变化与响应波形特征参数变化之间建立了定量关系。文章最后给出了在各种变化情况下所能识别的基本常数变化范围及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疆1978年4月22日库尔勒5.8级地震前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和运动学特性的某些短期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讨论了5.8级地震前通过孕震区的小地震的直达波振幅比、振动持续时间比以及波速比的短期异常变化,並且,结合震前短期地震活动异常图象作了对比分析。实际观测结果表明,较大地震发生前,通过孕震区的小震的地震波特性可能出现一些较明显的短期异常变化,因而,对此进行研究无疑对于探讨地震孕育过程和地震的预报途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下水化学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林颐耀 《地震学报》1981,3(1):55-60
我国利用水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已有十年实践历史,通过多次强震的检验,说明地下水化学方法是一种可用的中短期预报手段.本文以华北地区三次大地震为重点,试图通过总结我国近期几次七级以上强地震的水化学前兆反映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在地震预报过程中的作用及前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化学预报地震的前兆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5次5-7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着重分析了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壳内介质的多种MT参数(视电阻率、相位、主轴方位角、扭曲度等).这些MT参数在大范围内的同步-同相变化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变化、相对变化幅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形成了地震活动大背景叠加小背景的一种链式关系。运用"MT监测优显参数"进行择优监测,将可能为大陆地震的震源物理发展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丰富可靠的判据。  相似文献   

20.
渤海地震序列及其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69年7月18日渤海海域(北纬38°20′,东经119°27′)发生7.4级地震,属主震-余震型。 区域地震活动分析表明,主震前出现小震条带、b值低等异常现象。研究重新校订的余震目录资料,发现余震空间分布具有随时间由横向集中、垂向扩散到横向扩散、垂向集中的过程,及b值高、P值大等特点。另外,对于渤海地震与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同异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