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入组对象选自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内本院诊治的88例老年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血吸虫病B超除肝脾声像改变外 ,还有胆囊声像改变。我院自 1997年 4月至 1998年 4月对 6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的胆囊改变进行了超声显像观察及胆囊收缩功能试验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 ,男性 30例 ,女性 30例 ,年龄为 15~ 72岁 ,均生长在疫区。临床有血吸虫病史 ,最长为 50年以上 ,最短为 6年。肝脾B超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异常 ,主要是左肝大 ,脾脏增大 ,部分病人右肝缩小 ,肝实质回声呈网络状改变或光点增强增粗 ,分布不均匀 ,包膜不光滑、管系结构紊乱、门脉内径不同程度扩张。既往无急、慢性胆囊炎病…  相似文献   

3.
龚悌  宁浩勇  朱华  王虹  彭涛 《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84-1885
笔者接收了1例外科患者(初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的送检胆囊,在进行病理检查时发现其胆囊浆膜面附着一个赘生物是肝组织,笔者曾另文报道了其临床特征和诊断[1],现重点对异位肝组织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探讨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26岁,因身体不适,肝区疼痛,且于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共有28例,对研究组患者使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共有2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腹腔镜逆行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较好,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并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少.  相似文献   

5.
Chikugo 河流域,Kurume 附近,仍然是日本人民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区域之一。该地区进行的尸解的活检常常在各器官的组织标本中发现日本血吸虫卵。特别是肝组织,不论是轻型肉芽肿损害或严重纤维化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几乎总是检到虫卵。在这种由血吸虫卵引起的发展到肝硬化阶段的肝组织中,可以见到很严重的病理改变。Kurume 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在病人的尸解和活检及兔实验血吸虫病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化的病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翟韶兵 《智慧健康》2023,(13):122-125
目的 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中的诊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1-10月来本院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0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数字表法将上述3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50例和实验组150例。对照组在治疗时以常规保守药物治疗为主,而实验组患者则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予以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疼痛程度以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炎性因子比较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因子水平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疼痛评分比较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分数对比无意义(P>0.05);实验组于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结果比较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治疗结果更高(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显著改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后患者疼痛感更低,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性炎症性病变。因约9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故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少数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可由细菌感染所致。本病多见于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1—2:1。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山梨县境内的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损害,特别是肝硬化、肝纤维化以及肝炎的流行病学进行了探讨。调查了日本血吸虫病轻感染的高中学生97名和住院病人中有日本血吸虫病感染者508名的二组。轻感染的高中学生组,8年间的追踪观察,未发现由于日本血吸虫病而引起任何肝损害。关于住院病人组、肝损害有较高的比率,然而这些损害与病人的性别、年龄乃至肝组织内的日本血吸虫卵的分布密度之间不认为有相互的关系。日本血吸虫病肝损害,特别是肝硬化发展时,除反复再感染外,有必要考虑其他重要因素的介入,即山梨县境内来说,日本血吸虫病显著减轻的现在,因日本血吸虫病单独原因难以引起肝损害。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疫区改厕对控制血吸虫感染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改厕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效果研究。方法按不同地理方位及不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类型分别选择4个县作为观察点,采用检测血吸虫卵沉降率、人群问卷和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改厕村、建沼气村和未改厕村的血吸虫感染率及血防有关知识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三格和沼气式二种类型处理设施处理的粪液,血吸虫卵沉降率分别为90.0%和90.3%,改厕村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比未改厕村低47.0%.改厕村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农民对粪便与血吸虫病、改厕与控制传染源等血防相关知识接受程度.明显高于未改厕村.结论血吸虫病疫区改厕后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对减少血吸虫卵的传播,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效果明显,改厕后对疫区农民的血防相关知识有促进作用,并对其生活习惯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 30a来收治的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 12例 ,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再认识。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1例。年龄 44~ 70岁。均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临床以腹痛为主要症状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 ;本组术前行胃镜检查 9例 ,胃肠造影 10例 ,仅 1例胃镜黏膜活检见血吸虫卵沉积确诊 ,可见术前确诊困难。本组 12例中 ,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 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1例 ,胃窦部溃疡 2例 ,胃癌 7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 :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 1例 ,病理见胃体及胃窦部广泛黏膜糜烂 ,出血伴血吸虫卵…  相似文献   

11.
一例患者异位肝组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  龚悌  宁浩勇  王虹  彭涛 《职业与健康》2007,23(21):1998-2000
有关异位肝组织临床特征的知识与理论,仅偶见于一些杂志期刊的零星报道,未曾读到相关论著的系统论述或专著。笔者接受1例外科患者(初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的送检胆囊,进行病检时,发现其胆囊浆膜面附着的一个赘生物竟是肝组织,遂针对其病历资料查找有关报道和文献进行复习,使之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认识,加深理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6岁,已婚。因身体不适,肝区疼痛,且于1天后加重入院。入院时检查:无发热、腹泻,无恶心、呕吐;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侧上腹压痛( ),左侧腹部未触及明显异常。超声检查提示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病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 ,日本血吸虫卵可沿着于肝脏 ,引起肝组织损害 ,终致干线型肝纤维化 ,本文对急慢性血吸虫患者及非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图象比较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 12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 8例儿童和 4例成人 ,其中男女比例为 1:1)以及与其年龄和性别配对的 12例慢性血吸虫感染者和 12例非血吸虫感染者。1.2 方法 采用麦迪逊 SA- 60 0型超声波仪进行腹部超声检查。2 结果2 .1  12例急性患者均检查到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肿大 ,8例儿童中的 7例 ,4例成人中的 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采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24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与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感染率情况.结果:数据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少(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安全性可得到保障,术后感染率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叶巧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25-2526
目的观察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慊 《中国医师杂志》2006,8(4):540-541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胃镜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病理确诊的35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胃镜表现,随访并做预后分析。结果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胃镜表现缺乏特异性,13例表现为肿瘤样病变,溃疡12例,慢性胃炎8例,胃癌2例。病理检查中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血吸虫卵沉积。结论胃镜下进行组织活检仍是目前诊断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可靠方法;此型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应及早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34岁,人院前2年来感觉右上腹部不适,无发热、无黄疸、无消瘦等,曾在多家医院按“慢性胆囊炎”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无哕音,心率8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外院B超提示胆囊息肉。笔者所在医院B超提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剖开胆囊见胆固醇性结石附着于胆囊壁,约4mm×5mm,胆囊送病理检查,病理回报提示慢性胆囊炎伴腺肌瘤样增生,术后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索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0法对胆囊癌、胆囊腺肌症、慢性胆囊炎进行了p53、bcl-2、EGFR蛋白的检测,并对其临床病理关系进行讨论。结果p53、bcl-2、EGFR在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囊癌表达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胆囊癌中表达率高于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而胆囊肌症与慢性胆囊炎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p53、bcl-2,EGFR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具有广泛性,胆囊腺肌症作为癌前期病变证据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治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法,两组实施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时间组间统计学差异性比对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并发症及止痛药应用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到本院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99例,对照组99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看明显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胆囊收缩功能试验对早期诊断慢性单纯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慢性单纯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影像检查医师对其行超声胆囊收缩功能试验及十二指肠引流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脂餐后各时间段胆囊容积均较脂餐前显著减少,胆囊收缩功能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胆囊收缩功能试验诊断符合率为96.55%,十二指肠引流检查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胆囊收缩功能试验对早期慢性单纯性胆囊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利于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