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参数联合乳酸脱氢酶在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常规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组(CMPD组)[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组(RT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酶(LDH)水平,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曲线,判断各个指标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表明,CMPD组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和LDH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RT组(P〈0.05),可以鉴别CMPD和RT,尤以PDW、P—LCR预测CMPD的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8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95%、23.05%;鉴别3种CMPD的方法如下:如LDH、P—LCR明显升高,应考虑CML,其最佳预测截断值分别为424U/L、26.10%;如LDH中度升高,同时Pit明显升高,应考虑ET,Plt最佳预测截断值为939×10^9/L。结论:血小板参数联合LDH有助于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它是一种简单、快速、初步的鉴别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细菌感染与SLE活动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5月期间南京总医院就诊的健康体检者30例,SLE患者34例[其中SLE疾病并发细菌感染组12例(其中并发肺炎3例,其他部位细菌感染9例),按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index,SLE-DAI)分为SLE活动组12例(SLE-DAI≥9分)和SLE稳定期组10例(SLE-DAI9分)]。各组分别进行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检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并计算出CD64指数(CD64I)及最佳临界值。筛选出诊断SLE并发细菌感染的差异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CD64I联合其他指标判断SLE并发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 SLE并发细菌感染组CD64I(0.47±0.40)明显高于SLE活动期组(0.17±0.13)、稳定期组(0.14±0.09)及健康对照组(0.12±0.64)(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64I判断SLE并发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1.8%和80.0%。结论与3个炎性指标相比,中性粒细胞CD64I对判断SLE并发细菌感染具有更高的准确度,有望用于SLE活动期患者与并发细菌感染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在重症细菌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82例患者,分为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以CD64(MFI)和CD64(%)表示],同时行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检测。结果 CD64(MFI)与PCT、CRP水平密切相关(r=0.201 8,P0.01;r=0.113 5,P0.05),CD64(%)也与PCT、CRP显著相关(r=0.181 1,P0.01;r=0.135 9,P0.05);CD64(MFI)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85.42%,特异度79.36%,CD64(%)的敏感度89.96%,特异度82.2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表明CD64(%)诊断感染时与CD64(MFI)优势相当;在重症感染组中,CD64(%)诊断曲线下面积高于CD64(MFI)。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可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病情的可靠指标,且中性粒细胞CD64(%)在重症感染的诊断效能优于CD64(MF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类联合声弹性图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4例(340个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I—RADS分类、声弹性图及2种方法联合应用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340个甲状腺结节中,TI-RADS分类4b类以上考虑恶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8.1%、86.7%、87.1%,Kappa值为0.683,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声弹性图≥3分考虑恶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3.3%、90.6%、88.8%,Kappa值为0.711,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TI-RADS分类联合声弹性图评分≥7分考虑恶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5.7%、95.3%、92.9%,Kappa值为0.810,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结论TI—RADS分类联合声弹性图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较单一方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性肺炎的儿童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CMV感染性肺炎儿童113例,年龄2~4岁,其中男80例,女33例,通过CMV-pp65抗原检测将CMV肺炎的儿童分为CMV肺炎高活动性感染组、CMV肺炎活动性感染组和非CMV肺炎感染阴性对照组,同时选取我院门诊体检健康同年龄段儿童男21例、女1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上述各组的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比例。计算CD11b在诊断儿童CMV肺炎过程中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结果 CMV肺炎高活动性感染的儿童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的比例与非CMV肺炎感染阴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1b诊断儿童CMV肺炎高活动性感染组的最佳临界值为表达率40.1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3.19%,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612;CD11b诊断儿童CMV肺炎活动性感染组的最佳临界值为表达率63.87%,敏感度为92.87%,特异度为98.34%,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91。结论儿童CMV肺炎感染后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下调,可以作为鉴别诊断儿童CMV肺炎活动性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34 干/祖细胞与纤维连接蛋白(FN)的粘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术双标记法检测初治CML慢性期30例和正常骨髓10份CD34 细胞上整合素β1链(CD29)和α4链(CD49d)的表达;②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免疫磁珠分选的CML慢性期5例和5名正常人骨髓CD34 细胞与FN的粘附功能;③极限稀释液体微培养观察FN对正常和CML慢性期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集落(CFU-GM)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①CML慢性期骨髓CD34 细胞CD29和CD49d的表达与正常骨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CML骨髓CD34 细胞与FN的粘附明显低于正常(P<0.01);③FN显著抑制正常骨髓CFU-GM的形成(P<0.01),而对CML骨髓CFU-GM的形成无显著影响。结论CML骨髓CD34 干/祖细胞与FN的粘附功能减弱,因而缺乏FN对祖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是CML髓系扩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蛋白-1(sTREM-1)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TREM-1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的表达,应用受试工作特征ROC曲线研究sTREM-1、CD64的诊断效能.结果 脓毒症组、SIRS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sTREM-1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55.34、184.58和128.64 pg/m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组CD64阳性百分率中位数为79.96%,高于SIRS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7.50%、16.37%),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TREM-1诊断脓毒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75,在临界值取208.86时sTREM-1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74%,特异度70%.CD64阳性百分率以57.83%为界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7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项指标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敏感性达90%,特异性为62%.结论 外周血sTREM-1、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检测对于脓毒症的诊断及鉴别具有一定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可能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根据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抗原的特性Lin1^-,CD123^+,HLA-DR^-,计数了30例健康体检者及10例慢粒急变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同时用血细胞分析仪,人工涂片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流式细胞术计数方法在低值(0.26%)和高值(4.27%)的精密度分别为CV=5.3%(n=10)和CV=4.1%(n=10)。在30例健康体检者中,流式细胞仪法与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r=0.003)。10例慢粒急变患者流式细胞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与人工血涂片分类比较无显著差异且相关良好,(P〉0.05,r=0.918)。结论流式细胞仪法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准确,可作为标准的计数嗜碱性粒细胞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病理证实的88例前列腺病变患者95个病灶,采用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超声弹性分级和应变率比值。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弹性分级法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绘制弹性分级法和应变率比值法的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采用,检验比较弹性分级法和应变率比值法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95个前列腺病灶中病理诊断为良性47个,恶性48个。95个前列腺病灶超声弹性分级Ⅰ级26个,Ⅱ级19个,Ⅲ级16个,Ⅳ级21个,Ⅴ级13个。以超声弹性分级≤Ⅱ级诊断为良性,≥Ⅲ级诊断为恶性,超声弹性分级法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76.84%(73,95)、敏感度为79.17%(38/48)、特异度为74.47%(35/47)。ROC曲线显示,应变率比值法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为4.67、约登指数为0.622、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78.72%、准确性为81.05%;弹性分级法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应变率比值法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应变率比值法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略高于弹性分级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结论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腔超声在女童性早熟及其不同类型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生长发育门诊临床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CPP)和外周性性早熟(PPP)的女童各30例,并选取同期30例正常女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行盆腔超声检查,比较3组女童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宫体厚度、宫体长径/宫颈长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的差异,并绘制3组比较有差异的超声参数鉴别CPP、PPP及正常者的ROC曲线,评估各项参数的效能。 结果CPP组宫体厚度、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均大于对照组和PPP组(P均<0.05)。PPP组宫体厚度、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宫体厚度、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鉴别CPP与PP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0.849、0.843、0.755;鉴别CPP与正常女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0.887、0.926、0.769;鉴别PPP与正常女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0.811、0.706、0.813。其中宫体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以宫体厚度>1.39 cm为截断值,其鉴别女童CPP与PPP的敏感度86.7%,特异度90.0%;以宫体厚度>1.07 cm为截断值,其鉴别CPP与正常女童的敏感度96.7%,特异度90.0%;以宫体厚度>0.96 cm为截断值,其鉴别PPP与正常女童的敏感度80.0%,特异度86.7%。 结论盆腔超声多项参数对女童性早熟评估及不同类型的鉴别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宫体厚度作为一项新的评估参数值得进一步关注,可将这些参数作为性早熟的初筛方法,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周血CD64及CD3、CD4、CD8的表达水平,探讨CD64、CD3、CD4、CD8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败血症新生儿和50例非感染新生儿的外周血CD64、CD3、CD4、CD8的表达情况,比较外周血CD64分子及CD3、CD4、CD8的表达变化,将败血症组的CD64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培养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比较CD64和CRP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曲线下面积、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败血症组CD64表达水平(6.7±2.9)%高于非感染组(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903,CD64临界值为3.45%,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88.0%,均高于CRP。CD64检测败血症的阳性率为86.7%,高于血培养结果。败血症组的CD3(46.2±12.4)%、CD4(32.0±10.1)%明显低于非感染组CD3(61.1±12.5)%、CD4(45.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测定CD64与T细胞亚群,有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确定其在诊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2例血细胞减少伴骨髓病态造血、骨髓幼稚细胞数〈5%的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测定成熟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抗原跨阶段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34或CD117表达或成熟粒细胞群HLA—DR的表达),抗原跨系列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7或CD56表达),CD45/SSC异常(成熟粒细胞群或单核细胞群),分化抗原表达(粒细胞群CD13/CD16和单核细胞群HLA-DR表达缺失);确定阳性结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在222例患者中经临床检测及鉴别诊断,有127例确定诊断为MDS,95例为非MDS(药物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在成熟粒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51.5%、30.7%、49.6%和60.6%,其特异性分别为100%、100%、88.4%和52.6%。单核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IM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2.3%、11%、37%和12.6%。特异性均为100%。在如上观察的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8个项目中,≥2项异常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5.8%,阳性结果预测值为96.1%。结论:抗原的跨阶段表达、跨系列表达及CIM5/SSC异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而分化抗原异常虽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差。多项表达畀常对于MD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张金锋 《检验医学》2014,(8):831-834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胃蛋白酶原(PGⅠ)、Ⅱ型胃蛋白酶原(PGⅡ)、PGⅠ/PGⅡ比值、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定量检测40例胃癌患者(均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40例良性胃病患者(包括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及4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及CEA、CA19-9、CA72-4等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胃癌组PGⅠ、PGⅠ/PGⅡ比值、CEA、CA19-9、CA72-4水平与良性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PGⅠ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为54 ng/mL(敏感性为63.9%、特异性为79.7%、曲线下面积为0.851±0.047),PGⅠ/PG-Ⅱ比值的最佳临界值为4.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0.6%、曲线下面积为0.788±0.056),CEA的最佳临界值为3.20 ng/mL(敏感性为56.4%、特异性为76.9%、曲线下面积为0.310±0.063),CA19-9的最佳临界值为34.05 U/mL(敏感性为54.6%、特异性为69.2%、曲线下面积为0.352±0.065),CA72-4的最佳临界值为3.18 IU/mL(敏感性为53.8%、特异性为79.5%、曲线下面积为0.344±0.065)。PGⅠ、PGⅠ/PGⅡ比值、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9.4%,明显高于各项目单项检测(P0.05)。结论 PGⅠ、PGⅠ/PGⅡ比值、CEA、CA19-9、CA72-4对胃癌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其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阳性检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儿童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8例患儿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n=133)及非感染组(n=35)。分别采用Beckman公司和BD公司的CD64试剂检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CD6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并计算CD64指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64指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采用Beckman公司及BD公司的CD64试剂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6.16±29.21、28.11±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试剂检测的CD64指数分别为4.98±3.09、4.89±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儿CD64指数(7.06±4.20)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93±0.79)(P〈0.01)。当CD64指数截点为3.37时,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2%、82.9%。结论 CD64指数可作为儿童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AFP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筛查血清标记物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对中山市小榄镇3564岁年龄段的居民实施HCC筛查血清标本并收集临床HCC初治患者血清标本,分为5组:正常人群组95例,低危人群组100例,高危人群组95例,筛查HCC组9例,临床HCC组52例。对5组患者检测AFP及GP73,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 GP73曲线下面积(AUROC)0.759(95%CI:0.68364岁年龄段的居民实施HCC筛查血清标本并收集临床HCC初治患者血清标本,分为5组:正常人群组95例,低危人群组100例,高危人群组95例,筛查HCC组9例,临床HCC组52例。对5组患者检测AFP及GP73,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 GP73曲线下面积(AUROC)0.759(95%CI:0.6830.836),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63.1%,最佳临界点为98.60 ng/L。AFP的AUROC为0.857(95%CI:0.7920.836),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63.1%,最佳临界点为98.60 ng/L。AFP的AUROC为0.857(95%CI:0.7920.992),敏感度为59.0%,特异度为76.0%,最佳临界点为20.40 ng/L。GP73联合AFP检测,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98.3%,AUROC为0.926(95%CI:0.8750.992),敏感度为59.0%,特异度为76.0%,最佳临界点为20.40 ng/L。GP73联合AFP检测,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98.3%,AUROC为0.926(95%CI:0.8750.976)。结论 GP73准确度低于AFP,灵敏度高于AFP,因此应用于HCC筛查有其独特优势;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筛查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与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基因标志之间的关系。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221例初诊APL患者的免疫表型,其中87例加做CD123抗体,196例同时运用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pml-rarer。结果发现:初诊APL患者中CD123、CD33和CD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1%和96.0%,阳性患者中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均在90%左右;虽然CD117、CD13、CD38及CD64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96%,但阳性患者中阳性细胞比例分布不一致,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在70%左右;部分患者表达CD15、CD56和CD11b,多数患者不表达CD34和HLA-DR,阳性患者中阳性细胞的平均比例均较低。196例初诊APL患者中,pml—rara基因的不同转录本bcr1、bcr2和bcr3所占比例分别为63.3%、4.6%和32.1%。bcr3型基因与CD34的阳性表达相关,以20%为界时bcr3和bcr1型中CD34^+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4%(10/65)和3.3%(4/121)(P〈0.05);以10%为阳性界限,bcr3和bcr1型中CD34^+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7.7%(31/65)和5.8%(7/121)(P〈0.001);其余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区别。APL细胞中CD34为阳性且表现为非高侧向角(NL-SSC)时高度提示基因为bcr3型。结论:APL患者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特征,CD123、CD33和CD9更适用于APL的MRD检测,CD34的阳性表达、NL-SSC与bcr3基因亚型相关,CD34的阳性界限设为10%更能提示基因类型与抗原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克隆性疾病,在CML患者细胞水平由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使这2个抑癌基因的表达受损。为了探讨正常人和CML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cadherin-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34+CD38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5例正常人和8例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unB和CDH1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UNB和CDH13基因在正常人骨髓CD34+CD38-细胞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7.5%(7/8)和50%(4/8),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的相比明显降低(2^-△△CT分别为1/5.21和1/10.63)。结论:在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都发生了高度的甲基化,它们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CML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甲基化检测对CML的靶向治疗及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索钙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了解诱导产生P210蛋白的情况和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针对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CI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诱导CML病人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和变化过程;用Western blot检测CML特异的肿瘤标志物P210蛋白在DC中的表达;通过乳酸脱氢酶(LDH)实验评估CI诱导的CML—DC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抗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CML细胞经CI和GM—CSF联合诱导96小时后在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DC典型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83、CD86、CD80、HLA—DR、CD40等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显著提高;Western blot实验表明,生成的CML—DC有P210蛋白的表达,与未经诱导的CML单个核细胞比较,用CI和GM—CSF联合诱导生成的CML-DC的P21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LDH实验表明,这些CML—DC刺激的自身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用CML细胞刺激的自身T细胞。结论:CI和GM—CSF联合能快速诱导CML细胞分化成DC,这些CML—DC表达CML细胞特异的肿瘤标志物P210蛋白,但其表达水平较未经诱导的CML单个核细胞低;CML细胞经诱导生成的CML—DC能够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抗白血病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SPOT.TB检测26例CD、22例ITB患者静脉血标本,统计分析T—SPOT.TB在CD和ITB中的阳性率及诊断I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T—SPOT,TB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PPD)诊断ITB的准确度。结果T—SPOT.TB诊断CD、ITB的阳性率分别为7.7%、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诊断I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3%、92.3%、89.5%和82.8%,准确度(85.4%)高于PPD(63.3%)(P〈0.05);与PPD联合诊断I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65.4%、67.9%和85.0%,其准确度为75.0%。结论T—SPOT.TB有助于鉴别CD和ITB,与PPD检测联合诊断ITB的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孕妇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4,RBP4)水平对巨大儿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500例非糖尿病孕妇在不同孕周(孕12、20、24周)的血清RBP4水平,以出生体质量≥4000 g者为巨大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BP4预测巨大儿的界值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00例非糖尿病孕妇中,30例分娩巨大儿,巨大儿的发生率为6%。ROC曲线分析发现,孕12、20、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界值分别是61.0、50.5、52.5 mg/L,孕12、20、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9%和94.5%、70.0%和69.5%、76.9%和73.2%;孕周≤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界值是51.5 mg/L,敏感度为61.8%,特异度为69.5%。巨大儿组与非巨大儿组孕妇孕24周血清RBP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血清RBP4水平的增加,其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敏感度增加;孕24周血清RBP4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孕24周前血清RBP4水平50.0 mg/L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