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3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结构、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1)IMT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肌梗死组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心绞痛组有明显增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且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3)。结论颈动脉IMT的增厚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监测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显示。通过观察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找出它们的联系点,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预诊心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为临床提供较多的诊断治疗依据,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现将5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冠心病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 CA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颈动脉钙化斑发生例数、钙斑面积、也较对照组增多、增大,所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钙化斑、钙化斑面积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较敏感实用的方法,有其推广和应用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正常、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经统计分析(P〈0.01,P〈0.05)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P <0 .0 5 )。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5 ) ,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0 5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 :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 ,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经统计分析 (P <0 .0 1,P <0 .0 5 )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胡云辉等选择首次可疑诊断冠心病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并行Gensini评分,同时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收集动脉内-中膜厚度资料及进行斑块分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病人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病人病变冠状动脉分组间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和斑块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129例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和有无斑块,与CAG对照。结果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比较颈动脉IMT和斑块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58例CHD患者和37例非CHD患者颈动脉IMT及有无斑块形成,比较两组间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CHD组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颈动脉IMT对CHD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监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石国平 《河北医学》2005,11(2):119-121
目的:探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C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对49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C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检测,与31例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作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C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指数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5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上述患者按照不同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分组,分别探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面积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性(P<0.05);同时不同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够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特别适用于体检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动态观察,值得广泛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6例、单支病变组16例、双支病变组14、三支及多支病变组14例,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中层厚度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微量白蛋白尿,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硬化及微量白蛋白尿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正常组相比,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而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以及微量蛋白尿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且通过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及微量蛋白尿含量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单支病变组21例、双支病变组22例和三支病变组17例,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无差异。结果冠心病组在等级积分、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三个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方法,对预测冠心病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横截面积(IMCSA)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接受动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智能跟踪血管影像分析系统测量颈动脉IMT及IMCSA,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IMCSA的关系.结果非冠心病者45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39例,多支病变组44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两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均较对照组增厚(P〈0.05),颈动脉IMCSA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并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的增加,IMT明显增加,IMCSA明显增大,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IMT及IMCSA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计算机智能跟踪血管影像分析系统测量准确,使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吴戴红 《河北医学》2008,14(6):649-65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SAP组和UAP组的IMT值、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ON组(P<0.01);冠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CON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有明显增高(P<0.01);UAP组不稳定型斑块比例显著高于SAP组(P<0.01)。比较两者的检出率,颈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偏低;而粥样斑块形成则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较低,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