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言语能力及其职业成就是否存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方法运用两个SEB实验设计对85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1-SEB1与0存在极显著差异(t=3.531,P<0.001),2-SEB1与0存在显著差异(t=-1.979,P<0.05),2-SEB2与0存在显著差异(t=-3.211,P<0.01);②在职业成就上,主语性别和成败表现对被试归因倾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34.828,P<0.01)。结论大学生具有"女性言语能力很强,但男性言语能力不一定很弱"及"男性在言语能力要求高的职业上成就大于女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即使在承认女性言语能力很强的基础上,仍存在女性职业成就不如男性的内隐性别刻板观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藏自治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方法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区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恐怖因子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700 P〈0.05);②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城镇大学生差,其中焦虑、精神病性达到显著性水平(t=-2.761 P〈0.05;t=-2.799 P〈0.05);③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藏族学生差,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方面差异显著(t=-2.856 P〈0.05;t=-3.312,〈0.05;t=-2.733 P〈0.05)。结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有利于减少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量表,对大连地区3所高校3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7个因子中,“因子2-哀求”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19.56,P〈0.01)、文理差异显著(t=4.29,P〈0.05)、校际差异显著(t=6.05,P〈0.05);“因子6-理性的诉说”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6.19,P〈0.01)、文理差异显著(t=5.29,P〈0.05)、校际差异显著(t=4.67,P〈0.05);“因子7-威胁”得分在年级上差异显著(t=4.05,P〈0.05)。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策略受性别、文理、校际和年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出一套心理教育、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考察其对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方法对10名存在学习倦怠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实验,采用李永鑫等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干预效果反馈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后测在情绪耗竭(t=2.465,P〈0.05)、成就感低(t=3.161,P〈0.05)上低于前测,追测在情绪耗竭(t=2.313,P〈0.05)、成就感低(t=2.555,P〈0.05)上低于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中不存在差异,但两组的后测在情绪耗竭(t=-2.422,P〈0.05)、成就感低(t=-2.746,P〈0.05)上,追测在情绪耗竭(t=-2.149,P〈0.05)、成就感低(t=-2.337,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干预的主观评价较好。结论干预方案较为有效,但尚需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Rosenberg自尊量表(SES)测量高一重点生、非重点生和贫困资助生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水平。结果表明,三类学生内隐自尊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资助生t=-12.855,P〈0.01;重点生t=-7.911,P〈0.01;非重点生t=-7.622,P〈0.01),但三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5,P〉0.05);三类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90,P〈0.01),且两两比较发现,重点生的外显自尊水平低于其他两类学生;三类学生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版)、大五人格问卷和生涯决定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大学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宜人性、尽责性、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大学生(t=.2.16,-3.89,-4.60;P〈0.05;t=-4.73,-4.67,-3.69;P〈0.001);工科大学生的生涯自信心和心理自我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和理科生(F=3.29,P〈0.05,F=4.62,P〈0.01);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三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特质对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唐山市学习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1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学优生在学习倦怠总分(t=-2.32,P〈0.01)和行为不当(t=-2.50,P〈0.01)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困生;②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优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剐的学困生在学习倦怠总分(t=-2.148,P〈0.01)和成就感低(t=-3.365,P〈0.01)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低于女生;不同专业的学困生在学习倦怠总分(F=4.211,P〈0.05)、成就感低(F=6.485,P〈0.01)和行为不当(F=3.92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学困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学优生;学优生的学习倦怠不受性别、年级和专业影响,而学困生的学习倦怠受性别和专业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20名农村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农村大学生在自我接纳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2.378,P〈0.05),其总体情感指数存在文理科差异(t=2.092,P〈0.05)。②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正相关(r=0.478,P〈0.01)。自我接纳的2个维度一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显著(F=46.799;P〈0.001),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23.4%的变异。结论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别、民族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对延边某大学“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平均分为3.5723,中等偏高;政治价值观在“三个代表”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得分要高于男生(t=-1.574,P〈0.05);社会价值观在“政治民主”维度上,男女之间存在着及其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要高于男生(t=-3.505,P〈0.01);国家价值观在“和平统一”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女生得分要高于男生(t=一3.067,P〈0.05),在“热爱祖国维度上”存在着及其显著的朝汉族差异,朝鲜族大学生得分要高于汉族学生(t=2.772,P〈0.01);发展价值观在“与时俱进”维度上,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要高于男生(t=-2.505,P〈0.05);荣辱观在“辛勤劳动”维度上,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男生得分要高于女生(t=2.274,P〈0.05)。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水平是积极向上的,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特别要注意男女性别的差异,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男/女)×4(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大学教师)两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状况。结果:对于不同教授年级组,大学生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F=31.84,P<0.01)。对于男性被试,男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男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t=-4.611,P<0.01)。对于女性被试,女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女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 t=3.242,P<0.01)。结论:大学生对与自己同性别的教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而对不同教授年级的教师则没有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广州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使用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罗品超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5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t=-19.293,P〈0.001),其中只有心理动力素质较高于全国常模(t=4.472,P〈0.001);职业能力素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2.271,P〈O.05),在学习心理素质上,男生显著低于女生(t=-2.521,P〈0.05);各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素质上有显著差异(F=2.760,P〈0.05)。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低于一般大学生;男生职业能力素质优于女生,但学习心理素质不如女生;大三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比不上大一、大二学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时间性预期记忆的提取线索及其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时间性预期记忆的提取问题调查表,对254名17—40岁的学生、教师等进行测试。结果(1)日常生活时间性预期记忆的提取线索主要有三个方面;记忆策略、加工产物和意图类型。(2)日常生活时间性预期记忆的提取线索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26-40岁年龄组在记忆策略(t=2.98,P〈0.01)、加工产物(t=2.53,P〈0.05)和意图类型(t=2.64,P〈0.01)因子上的得分均真显著高于17-25岁年龄组。(3)日常生活时间性预期记忆的提取线索存在显著的师生差异,教师在记忆策略(t=3.75,P〈0.001)、加工产物(t=2.43,P〈0.05)和意图类型(t=2.10,P〈0.05)因子上的得分真显著高于学生。(4)记忆自评偏好组在加工产物(t=5.53,P〈0.001)和意图类型(t=2.27,P〈0.05)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记忆自评偏差组。结论个体倾向于使用记忆策略、加工产物和意图类型作为时间性预期记忆的提取线索,表现出明真真的加工性和经验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方法通过调查200名大学生的方式,编制出《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调查问卷》。对50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通过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动机由4个因素构成:幸福生活与和谐;认知与理念;资源忧患;节约环保(方差贡献率36.12%,12.52%,7.65%,6.84%);②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认知与理念”、“节约环保”因素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38,0.83;P〉0.05);在“幸福生活与和谐”、“资源忧患”因素上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t=-2.85,P〈0.01;t=-2.13,P〈0.05);③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节约环保”因素上评分差异显著(F=0.033,P〈0.05);在“幸福生活与和谐”、“认知与理念”、“资源忧患”因素上评分差异不显著(F=0.750,0.282,0.328;P〉O.05)。结论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是积极的,强度较强。幸福生活追求是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的心理动机受性别、专业、区域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城市高龄老人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状况,帮助他们实现积极老龄化。方法采用自编老年人心理压力情况调查问卷对南京市320名城市高龄老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城市高龄老人心理压力主要是生理衰老和疾病压力、经济压力、居住环境压力;压力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②在人际交往压力(t=-1.993,P〈0.05),维权压力(t=-2.102,P〈0.05)和解决问题(t;2.157,P〈0.05)上存在性别差异;在经济压力(F=28.790,P〈0.01),居住环境压力(F=3.754,P〈0.05),生理衰老和疾病压力(F=4.487,P〈0.05),自责(F=4.242,P〈0.05)和退避幻想(F=4.457,P〈0.05)上存在受教育程度差异;在人际交往压力(F=6.452,P〈0.01)和求助(F=3.441,P〈0.05)上存在居住状况差异。结论城市高龄老人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状况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探索影响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的人格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职前问卷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对北京某大学16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主观职业障碍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1.26,P〉0.05);农村学生的主观职业障碍总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的主观职业障碍总分(t=3.17,P〈0.01);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与宜人性(r=0.215,P〈0.01)、神经质(r=0.387,P〈0.01)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变量对主观职业障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0.15,P〈0.01)。结论主观职业障碍不存在性别差异;农村学生的主观职业障碍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人格中的神经质因子对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高神经质个体面对求职会感受到更多的障碍和心理压力,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淋巴细胞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尾根免疫MBP668-86建立EAE模型;12d时处死大鼠,分离培养淋巴结细胞;利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进行模拟微重力培养;不同时间点,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检测细胞凋亡、T细胞亚型、Th细胞亚群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EAE淋巴细胞针对MBP68-86抗原特异性增殖,在培养20h,60h,80h时,增殖受到抑制(t=3.859,P〈0.01;t=5.933,P〈0.001;t=7.613,P〈0.001);40h时,增殖受到促进(t=4.015,P〈0.01)。培养24h时,微重力组坏死及凋亡细胞增高(t=3.998,P〈0.01;t=3.705,P〈0.01),Th细胞降低(t=4.111,P〈0.01),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亚群比例升高(t=2.743,P〈0.05;t=4.362,P〈0.01;t=2.945,P〈0.05)。微重力培养40h时,IFN-γ,TNF-α浓度明显升高(t=4.056,P〈0.01;t=4.666,P〈0.01),TGF-β、IL-6、IL4、IL-17浓度明显降低(t=2.855,P〈0.05;t=2.644,P〈0.05;t=3.154,P〈0.05;t=2.732,P〈0.05)。结论除40h外,MBP668-86。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中被抑制;细胞死亡增多、Th细胞减少,对EAE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的浓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各40人,所有被试均接受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内隐抑郁刻板印象的测验。结果:①对于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积极外显的刻板印象强度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6.77,P<0.01);消极的外显刻板印象显著低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10.08,P<0.01);②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内隐刻板印象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F=11.73,P<0.01);③相关分析表明,依从性好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r=0.38,P=0.02);依从性差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 r=0.57,P=0.00)。结论: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积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积极的内隐抑郁刻板印象,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及消极内隐抑郁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检测,旨在探讨AECA、VEGF、IL-17在RA患者发病、病情进展中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86例RA、45例骨关节炎(OA)、30例健康对照AECA的阳性率和VEGF、IL-17水平,VEGF、IL-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患者AECA阳性率为8.1%,高于OA患者的阳性率2.2%(t=2.133,P〈0.05)和健康对照的阳性率0(t=2.562,P〈0.05);RA活动期AECA阳性率为16.7%,高于RA缓解期的阳性率3.6%(f=2.105,P〈0.05);RA患者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OA组(t=2.02、t=2.106,P〈0.05)和健康对照组(t=2.413、t=2.469,P〈n05);RA患者活动期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RA缓解组(t=2.315、t=2.232,P〈0.05)及健康对照组(仁2.985、t=2.753,P〈0.01);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1.475、t=1.326,P〉0.05);RA患者AECA滴度、血浆IL-17、VEGF水平与ESR、hs—CRP、RF的指标呈正相关。结论AECA、VEGF、IL-17三者与RA的发病、病情活动存在-定的关系,IL-17、VEGF水平变化及AECA的滴度可作为临床观察RA病情活动、判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方法:以235名8-1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反应/不反应联想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est,GNAT)考察其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果:(1)从总体上来说,8-13岁的儿童持有男生低热情,女生高能力高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2)8-9岁组和10-11岁组男生仅认为男生高能力,12-13岁组男生认为男生高能力女生低能力。但男生不存在关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3)8-9岁组和10-11岁组女生表现出男生低能力低热情、女生高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12-13岁组女生表现出男生低能力低热情、女生高能力高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论: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成人不一致,且男生和女生在8-13岁期间持有的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