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水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1-503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重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时2000年1月-2004年1月所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不间断心电监护,及时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积极救治,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规定剂量用药,并进行有效的生活、心理、饮食和氧疗护理,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结果 64例患者虽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但经过积极救治,全部转危为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的发生日间及清晨均较夜间睡眠时多见,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针对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遵医嘱使用微量泵静脉注射胺碘酮,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心律、血压、呼吸)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判断临床疗效并对于异常现象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用药后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下降情况,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我科50例患者中,显效34例,有效14例,总有效48例,无效2例。结论对于心衰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临床使用胺碘酮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以24小时内最多见,而心电监护是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的有力措施。持续的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因此早期心电监护十分重要,我院心血管病房监护室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护,及时地发现了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早发现,使28例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及护理而痊愈出院。现将心电监护情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培莉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72-3873
目的:探索拒绝心电监护的原因,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方法:通过对31例拒绝心电监护的患者进行归因分析,得出护理干预途径。结果:医学知识缺乏、对医疗费用的担忧、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是患者拒绝心电监护的主要原因,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后29例重新接受心电监护。结论:及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是解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拒绝心电监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一般来说是在睡眠状态下,这是患者比较担忧的问题,他们担心心脏骤停而引起猝死.为减少患者的忧虑,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配合心理护理,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我科采用24h心电监护的方法对34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常见于患者睡眠状态时。这是患者比较担忧的问题,他们担心心脏骤停而引起猝死。为减少患者的忧虑,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配合心理护理,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我科采用24h心电监护的方法对32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变化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心律失常的心电监护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探讨 AMI 时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临床护理和治疗,我们对98例AMI 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98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2例,年龄30~84岁。一、心律失常检出率:98例 AMI 患者经心电监护检出心律失常发生者62例,总检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合并发生的患者心电监护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合并发生的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加强心电监护及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回顾实施成效。结果该研究选取的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合并发生的患者,显效30例,占60%;有效18例,占36%,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6%。相较干预前,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加强心电监护,并重视整体、全面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保障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静脉应用伊布利特注射液在转复房扑、房颤中所需的护理配合.方法 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扑、房颤且发作时间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例,予以静脉推注伊布利特.首剂1 mg,如无效30 min后再次应用1 mg或0.01 mg/kg.用药前心理护理、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心电监测和护理.结果 13例患者中8例转复成功,转复期间加强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可能有助于提高复律成功率.结论 伊布利特是一个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用前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时严密心电监护,缓慢匀速推注可减少不良反应,其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0例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可能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并祛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结果:发生心律失常与患者的年龄、房缺大小、左房大小、肺动脉高压、术后低氧血症、低钾血症、情绪紧张等密切相关。连续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监测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准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结论:护士应熟悉疾病的特点,掌握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护,实施科学的治疗与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颜婷婷 《吉林医学》2012,33(25):5556-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给予以下措施:①严密进行心电监护;②密切观察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③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护理后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EDV和ESV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和护理,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8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琼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14-11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经验。方法:对89例急性心肌梗死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严密心电监测,仔细分析及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估,采取不同的抢救及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抗恶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护理,无一例死亡。结论: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识别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及护理措施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重症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22例重症心肌炎并发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加强心血管系统的监护、心理护理、用药的观察和护理等采取预见性护理。结果:本组患者20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对重症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或避免猝死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减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时间段内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遵医嘱用药、保持病房环境舒适、定时监测血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比对照组的80.0%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心、食欲减退、静脉炎、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明显比对照组的25.0%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采取胺碘酮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程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应用效果显著,可作为胺碘酮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8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心电监护下给予艾司洛尔注射液静脉给药,观察其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并记录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有效率是84.2%,共有3例出现低血压,停药30分钟恢复正常。结论:艾司洛尔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叶春妍 《吉林医学》2015,(10):2144-2145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各有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用药前、中、后护理及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治疗后将两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恢复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恢复率为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随着肺癌手术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及心电监护的广泛应用,术后心律失常已引起重视,其发生原因很多,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作者对本组30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加强护理,积极配合治疗,使心律失常及时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结果:通过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和心电监护及心电图实时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抢救治疗。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临床的密切观察及心电监护的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可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文国英 《微创医学》2004,23(4):457-457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意义.方法对173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检测心律失常.结果通过心电监护检出心律失常140例,检出率为80.9%,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心律过速、心律过缓.结论心电监护能捕捉到一过性、阵发性、持续性的心律失常,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60例并发心脏病患者的白内障摘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找到更安全的治疗措施。方法:手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术中采用心电监护、吸氧、灌注液及球后注射,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素,以免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而发生意外。结果:260例无1例发生意外,术后矫正视力≥0.5占80%以上。结论:并发心脏病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应用心电监护,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