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2.
抒写避世之志与山林之趣构成了《天籁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白朴对隐逸的选择,不存在以此表示民族气节和欲仕无门的问题,导致这一选择的最根本的原因当是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剧观。其幼年经乱失母的遭际对其人生价值的取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苦感;以"玩世"的处世心态去追求"适意"的人生体验,使他化解了意欲超脱却又留恋俗世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4.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白朴,曾两次回绝了权臣的推荐,一生未出仕元朝。他拒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胡世厚同志《试论白朴拒仕元朝之因》一文(载《中州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根据白朴的词作和其他有关资料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读后颇受启发,同时也觉得其中尚有不妥之处。下文略述己见以就教于胡世厚同志。 胡世厚同志依据白朴的词作、交游、家世以及家人的仕途遭际等四方面的情况,认为:“白朴对蒙元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并无不满。”这一观点似乎还可再加以斟酌。 首先,从《天籁集》中的几首词来看,白朴对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是相当不满的。 蒙古贵族在灭金战争中,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屠杀政策,其军法规定:“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见姚燧《序江汉先生事实》)。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相似文献   

5.
历史感和现实性的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是白朴金陵怀古词解不开、挣不脱、驱不散的一种情绪。本文试图阐释白朴金陵怀古词反观历史、审视现实、感悟人生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6.
"性情"是清人反驳明七子的有效武器,是诗学阐述的出发点。但袁枚将之由诗学基本概念转变为诗学核心概念,强调性灵是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独特、深刻、通达,并归于"正",中国文学情感表达的传统得以在诗学理论上完成接轨并深化。袁枚还强调以"词浅"的方式进行呈现,以达到天籁的状态。其诗歌创作践行"意深词浅",自然也是雅的。  相似文献   

7.
好作家都有他的天籁之声,莫言叙事的天籁之声既来自他大彻大悟的心灵自由,更来自他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中获得的自由表达。他对母亲、童年、大自然的极端看重,由此糅合各种民间艺术因素,无拘无束地释放着自己孕成于故乡的感觉、体验、想象,使其叙事一直保持天籁之声。他在"敬意"中告别而产生的罕见的创作后续力伴随着莫言不断得以舒展的自由心灵,让其天籁之声越加丰富。莫言新世纪10年的创作由此预示出中国小说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元代戏曲家白朴,生活在金元交替、元灭南宋一统中国的时代。这期间,蒙元统治者中止了科举,但却采取了举贤荐能的措施。中统二年(1261)五月,进拜中书右丞相的河南等路宣抚使兼江淮经略使史天泽,荐举白朴出仕蒙古政权,而白朴“再三逊谢” (王博文《天籁集序》)。元代一统之后,白朴徙家金陵,江南行台监察师巨源又推荐他出仕元朝,他以晋代嵇康给山涛的绝交书为由,婉言回绝,说“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见《天籁集》)那么,白朴为什么拒不出仕蒙元?这是历来评论家十分关注而看法又颇为纷歧的问题。澄清这一问题,对于分析白朴的思想和研究他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建梅 《船山学刊》2007,2(4):149-151
词人周密经历了南宋时期诗意涣涣的审美人生、"地被他人夺去"的苦难人生、异族统治下的虚无人生这样的三段式生命历程,与之对应,词在他生命中分别呈现为雅玩、第三只泪眼和清凉散的功用,周密的生命历程和词之功用在宋末元初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峰 《晋阳学刊》2011,(5):123-127
晚明吴江闺秀词人沈宜修的词作格调清雅,文采斐然。其词擅绘自然风景,刻画人物情态,描摹梦境尤其缥缈朦胧;命运的摧折,令其身心俱疲,其词表达人生衰残之叹、相思怨别之苦、痛悼亲人之悲,产生了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作为明清闺秀词的代表,沈宜修的鹂吹词呈现出秀雅婉丽、沉静蕴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思想深邃奇奥,《齐物论》中"天籁"一说犹如智慧的灵光,昭示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天籁说"内涵丰富,由《庄子》自证,其涵义由两段构成。从认识论角度看,两段之间演进之迹甚明。第一段认为天籁是道,第二段认为天籁是无。天籁说意义的探究对于庄子思想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丽 《南方论刊》2011,(11):97-98,96
稼轩田园词大我之境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其壮词的千古名篇,同样雄深雅健、丰神俊朗、独此一家,散发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与英雄之风神。独特的人生经历、道家的高洁旷达、豪迈的军人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超越自卑,共同造就了稼轩田园词的大我之境。  相似文献   

13.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1,14(3):32-36
李清照词在整个宋代词坛成为独具魅力别是一家之词是因为,第一,其"别是一家"的词美艺术,真正发挥了词之为体的特色;第二,词中塑造的三重复舍的抒情形象,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蕴,提高了词之境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4.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大都兼擅散曲.白朴即是一例.关于他的散曲的艺术成就.有些论者甚至认为高于其杂剧.例如,梁乙真指出:白朴的散曲“颇俊逸有神,而小令尤为清秀.当我们读他的剧曲时,每为他华美婉妍的辞句所感动,但一读到他的散曲,则知其中更包含着豪放、俊爽、秀美诸点,其成就却高出其剧曲之上.”(《元明散曲小史》第一章)蒋伯潜也认为“白朴的散曲较其剧曲更佳”(《词曲》第五章).这些看法或许是仅就曲词而言,有取其一点之病,但白朴散曲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5.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李清照被称为词中之“婉约主”,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但在词的创作上却具有十分相似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二李词抒写真感情、真性灵、自然率真,流利天成。他们的词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开拓了词境的时空和跨度;渲染其哀伤的深度、广度,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永恒的艺术魅力。二李词都善用独特的抒情手法:准确传神的特征写意法,将抽象的思维概念赋予可感可视的形象;绘画的点染法,画龙点睛突出情事;白描法,以寻常语、口语入音律。形成这种“当行本色”审美共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李清照对李煜创作有意识地借鉴与继承;二是他们都具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及相似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16.
(一)庄子在《齐物论》中以风吹万窍、万窍自然发声为喻提出了"天籁"说。正是这一辟喻,启发后人将脱口而出的自然妙文称为"天籁"。贺贻孙在《陶郡陈三先生诗选序》中说风之感物,莫如天籁。天籁之发,非风非窍,无意而感,自然而乌可已者,天也。诗人之天亦步如是已矣。今夫天之与我,岂有二哉?莫造为天,谁别为我?凡我诗人之聪明,皆天之似鼻似口者也;见我诗人之讽刺,皆天之叱吸叫嚎者也;见我诗人之心思肺肠、啼笑歌,皆天之唱喁唱于刁刁调调者也:任天而发,吹万不同,听其自取,而真诗存焉。①陆机和刘勰的文学理论指出,普通的创…  相似文献   

17.
郭红欣 《殷都学刊》2007,(1):120-122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齐物论》中,则会发现,其原初的意义和后来的应用义之间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后人对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词作评价多为"工于言情",其评价之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词中注入了与以往艳情词所不同的纯情特质——"铅华销尽见天真";二是其情感表现向深微化、细腻化、曲折化方向拓展。晏几道以其纯情锐感的资质和深挚、婉曲、沉郁的抒情特色,合力造就了《小山词》的纯情品质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将婉约词"哀以思"、"婉而深"的特点推到极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视角下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于文艺理论中的运用也非常丰富.从先秦"闲"作为最高人生境界之哲学奠定,到魏晋南北朝作为艺术审美意识之确立,再到唐宋作为艺术审美风格之崇尚,最后到明清作为艺术体式技法之提倡,其发展文脉确证"闲"范畴于中国古代的重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