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窦CT扫描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CT扫描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冠状位CT扫描鼻窦病变发现率高,辅以水平CT扫描,鼻窦精细结构、病变范围和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符合术中所见。结论 鼻窦CT扫描能精确显示鼻窦结构及病变,能正确指导鼻窦内窥镜手术。  相似文献   

2.
3.
图像分析系统中光度学参数--灰度与光密度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细胞中某种物质的含量。方法 比较图像分析中光度测定法与光密度测定法。结果 图像分析中光度学参数与真正的光密度(某种物质的吸光度)本质上是不同的。结论 光度学参数中的光密度比灰度更能客观地反映细胞中某种物质的显色强度。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副鼻窦炎患者,均行副鼻窦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鼻副窦结构及病变范围,对图像资料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清楚显示各鼻窦及窦口。结论:重组冠状位图像可获得与直接冠状位扫描相同的图像效果,可以取代直接冠状位扫描,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0例 ,男 73例 ,女2 7例 ,年龄 1 7~ 48岁 ,平均 31岁。 1 0 0例中副鼻窦炎 91例 ,鼻息肉 6 5例 ,鼻中隔弯曲5 3例 ,全部病例均经腔内窥镜手术证实。1 .2 CT扫描方法 俯卧 ,头过伸 ,颏部用棉垫使头固定 ,定位光标线通过双侧外耳孔 ,中心线通过头颅中心 ,扫描线与硬腭垂直 ,扫描范围自蝶后缘至额窦前缘 ,层厚 5mm ,层距 5mm ,其中 38例加扫层厚 2mm薄层。2 结果2 .1 窦口鼻道复合体显示情况 中鼻甲、筛泡、漏斗、半月裂、钩突诸结构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为鼻腔内窦镜手术必须了解的重…  相似文献   

6.
我院耳鼻咽喉科对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8月收治的17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 ,对其检查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总结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176例。男 93例 ,女 83例 ,年龄 18~ 75岁 ,平均 4 3 7岁。临床分型 :按 1997年海口临床标准分期 :Ⅰ型 1期 4 6例 ,Ⅰ型 2期 77例 ,Ⅰ型 3期 12例 ,Ⅱ型 2期 18例 ,Ⅱ型 3期 10例 ,Ⅲ型 13例。其中鼻窦炎、鼻息肉伴支气管哮喘 5例 ,伴鼻中隔偏曲 13例 ,鼻息肉合并内翻性乳头状瘤 3例。1 2 手术方法  176例患者采用局麻加表麻…  相似文献   

7.
慢性鼻窦炎是鼻科的常见病 ,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 ,对影像学的检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准确估计鼻窦炎病变的范围、程度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 ] ,鼻窦CT特别是冠状位CT已成为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传统的鼻窦CT(以层厚层距均为 5mm进行扫描 ,用软组织窗进行摄影 )虽然能辩别各种软组织成分 ,敏锐地显示窦腔病变和骨结构的变化[2 ] ,但不能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 ,为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鼻窦的扫描方法 (主要是冠状位CT)进行了探讨 ,以利提高鼻窦CT影像的诊断水平及促进鼻内窥…  相似文献   

8.
副鼻窦CT扫描是目前诊断鼻腔 -鼻窦疾病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随着副鼻窦手术适应症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术前对鼻窦 -鼻道影像学检查的要求更为细致 ,术前明确鼻窦疾病范围、程度及中鼻窦解剖变异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1] 。本文拟对副鼻窦CT扫描方法作一初步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中行轴位CT扫描 2 12例 ,冠状位CT扫描 134例 ,同时作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 94例。使用机器为GEHiSpeed/Nxi螺旋CT机及GEMAX32 0。矩阵 5 12 5 12 ,机器摆动范围 30°(MAX32 0为 2 0°)1.2 扫描方法 ①…  相似文献   

9.
李晶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123-123
目的评价霉菌鼻窦炎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2000~2005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病人的临床、CT及病理资料。结果霉菌鼻窦炎多以单侧上颌窦发病为主,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增生影,呈不规则形或息肉状,可见散在沙粒状、条索状及小团块状高密度钙化影。结论CT平扫能较准确地显示霉菌性鼻窦炎的成分特点、位置和周围结构受侵情况,根据其特征性表现,部分能做出定性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及适宜扫描参数。方法将60例鼻窦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常规剂量CT扫描(100 kV、100 mA)及低剂量1CT扫描(100 kV、40 mA)、低剂量2CT扫描(100 kV、25 mA),CT扫描仪自动显示单次扫描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对3组的CTDIw进行比较;由3位主治医师盲法分析各组的CT图像质量并分级。结果常规剂量组的CTDIw与低剂量1、2组的CTDIw相比,后两者明显低于前者,剂量下降比率分别为59.97%、74.95%;低剂量1组与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满足诊断率一致,低剂量2组的图像质量有所下降,满足诊断率亦下降。结论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又保证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适宜的扫描参数可以实现CT图像质量与降低辐射剂量结合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袁先宏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08-2409
目的:探索智能毫安在小儿鼻窦扫描中的最佳条件,即在图像完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索最小的扫描剂量。方法:用三种智能毫安模式分别扫描三组小儿鼻窦,分析图像质量和毫安量。结果:三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毫安量有明显差别。结论:用智能毫安中的LOWDOSE模式行小儿鼻窦CT扫描,既能有效地降低辐射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螺旋CT已成为主流机型。CT机的整机性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从而为低剂量CT检查奠定了技术基础。所谓低剂量是指低毫安且扫描时间短。低剂量CT扫描有两大优点:一方面在保证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被枪查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对患者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因X线管是CT的消耗品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并且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鼻窦冠状位CT对于鼻腔以及鼻窦内肿瘤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2011年8月经CT检查并且确诊为鼻腔以及鼻窦肿瘤患者50例,患者均行CT轴位平扫、冠状位平扫,部分患者行冠状位增强扫描。以轴位平扫为对照组,轴位平扫、冠状位平扫及增强扫描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对鼻腔鼻窦肿瘤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肿瘤检出率、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88.00%、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轴位及冠状位CT扫描技术的合理运用能更好的诊断鼻窦鼻腔的肿瘤,显示不同肿瘤对鼻腔鼻窦的侵入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CT检查时,大多采用成人的扫描参数进行扫描,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其组织细胞分裂更新的速度远比成人快,比例亦更高,故对X线更加敏感,接受同样的辐射,潜在的损伤亦更大。文献[1]报道,成人中心剂量约为表面剂量的50%,儿童的中心剂量几乎为全部表面剂量,故同样的扫描条件进行检查,儿童的辐射剂量效应(与成人相比)将上升50%以上。文献[2]报道,CT对人体产生的放射损伤程度与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鼻窦骨折中的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30例鼻外伤患者进行冠状面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真正为鼻窦骨折16例,X线平片显示阳性6例,占37.5%。2例CT扫描考虑为骨折,而3D重建显示为血管孔。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为16例,其中上颌窦6例,筛窦3例,颌筛窦2例,额窦2例,额筛窦1例,蝶筛窦及额上颌窦各1例。单纯鼻窦骨折9例,占56.25%,并发上颌骨额突骨折7例,占43.75%,鼻中隔断裂2例占12.50%。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鼻窦骨折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rtomography,DSCT)副鼻窦成像技术的最优剂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副鼻窦检查的成人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不同管电压和(或)管电流对不同组病例进行副鼻窦DSCT成像,第1组采用120kV,200mAs;第2组采用120kV,100mAs;第3组采用120kV,50mAs;第4组采用100kV,100mAs;第5组采用100kV,50mAs;第6组采用80kV。100mAs。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对所有副鼻窦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对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名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将所有重建图像分为以下3等:①无明显伪影的优质图像;②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不同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等级行x2检验。结果:第1~6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4.97、12.48、6.24、7.49、3.74、3.48mGy。第1~5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重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第6组有16例(16/20)的重建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副鼻窦DSCT检查中采用恰当的管电流及管电压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与特定标志点的距离和特定标志面的夹角的测量,为视神经管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120名志愿者的双侧视神经管进行CT扫描,以正中矢状面上骨性鼻尖(P1)和前床突中点(P2)连线(L1)为基线,以过该线且与正中矢状面垂直的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分别测量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D1),骨性鼻尖到视神经管眶口(P3)和颅口(P4)的距离(D2,D3),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D4,D5),P1P3和P1P4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A1,A2)。结果:120例国人的D1左侧为(10.51±1.07) mm,右侧为(10.64±1.10)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2左侧为(66.68±5.99) mm,右侧为(66.81±5.97)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左侧为(72.82±6.33) mm,右侧为(73.04±6.33)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4左侧为(13.96±1.43) mm,右侧为(14.16±1.53)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5左侧为(6.65±1.25) mm,右侧为(6.58±1.41)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分别为(12.26±1.63)°和(5.28±1.13)°。结论:以上参数的测定可以在测量平面上对视神经管进行准确定位,为实施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参考,使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方法 ,分别提取纤维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CT图像的各种纹理特征 ,如能量、熵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该项研究可为肝纤维化CT图像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各向同性扫描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VCT机,随机抽取30例鼻窦区CT扫描样本同时进行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检查的两组患者,将原始图像数据减薄后用Batch模式行多平面重建.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将各向同性扫描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图像,从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的30例,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的图像质量一致.2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放射剂量的比较: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图像总辐射剂量(380 mGy/cm)小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总辐射剂量(760 mGy/cm).结论: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检查观察全面、诊断信息更丰富,病人的辐射剂量减少,可作为鼻窦检查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副鼻窦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0例入选病例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常规组扫描条件是根据四维剂量调节(CARE Dose 4D)技术进行扫描,低剂量组扫描条件是根据预先CARE Dose 4D技术中mAs降至一半,其余参数不变.扫描后行轴位和冠状位重建.记录每次扫描自动显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的数据,计算有效剂量(ED).分析两组扫描图像质量的差异性及辐射剂量的高低. 结果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图像噪声略增高,但不影响诊断质量,辐射剂量下降显著. 结论 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对图像诊断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