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资本是指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通过相互交换资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当代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的重要支撑。农村劳动力拥有的社会资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家族网络,三是扩展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分为个人关系网络和企业自身关系网络两种。随着企业发展成熟,将引起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形式的相应转变。不成熟发展阶段,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依赖于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自主发展地位的确立,最终确立起企业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形成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企业因此摆脱私人关系的网络统治,形成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是社会关系十分发达的社会 ,个人摄取社会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谋求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们当作占有社会资源的捷径。在中国转型期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向 :资本化。社会关系资本化的社会动因是利益驱动 ,其现实化的原因在于制度缺失。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后果是普遍主义原则丧失和特殊主义原则甚嚣尘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主义原则 ,扩大普遍主义的生存空间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于社会关系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群体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人担心网络社会将出现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疏离的情况,使逐渐衰落的初级群体雪上加霜.但是,新媒体却在这种衰落的同时,在另一些方面促进了初级群体社会关系的加强,重新定义着初级群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8.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显著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等发展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全球化也意味着制度竞争激化和制度演进趋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着全球化给出的机遇和挑战,应对全球化外部冲击的重大创新路径,就是具有重大民本主义发展价值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强化中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发展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中,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农外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史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严志兰 《东南学术》2011,(5):126-146
大陆台商群体是伴随两岸经贸往来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流动群体。借鉴和运用跨国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分析和解释大陆台商在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首先,持续性在两岸间往返流动,形成跨界流动的生活方式,建构起跨界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认同上表现出双向性和情境性特征,以重建内在心理秩序,化解身份模糊引起的心理落差和尴尬情境;最后,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类型,建构两岸婚姻是成为一种特殊的适应策略,通过相互交织的"大圈子"和"小圈子"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全面嵌入当地社会,为台商在当地社会正常生活提供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发展经济学和社会学在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向与路径上存在着理论框架上缺陷。文章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建构一个纵向的行政层级制、横向的地理水平临近和跨空间的移植性文化三维动力组成的宏观社会网络理论框架,从而可以解释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及城市忽视农民工的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途径不畅,流动后发展受阻。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联动,面向城市农民工,发展新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服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关系网络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林南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异质性关系理论,认为建立在工具性行动基础上的异质性关系是促成社会流动的最关键因素。本文在深度挖掘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地位获得的关系类型进行了分析。与林南的异质性关系主张相反,本文指出,异质性关系不一定建立在工具性行动的基础上,而是往往存在于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情感联系的人们中间。对于其他群体而言,由于建立异质性关系的难度较大,利用它们的可能性并不高。从这一点上看,作为信息和资源流动主要渠道的同质性关系,更有可能是人们最主要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台湾劳动力流动方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余 《学术界》2005,(5):220-225
台湾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式有农工产业易地流动、农村内部就地流动、农工之间就业互动、非农产业行业流动、从业身份与职业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台湾经济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从而引发劳动力跨地区、行业和职业流动。  相似文献   

16.
陈跃华 《南方论刊》2004,(11):12-1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7.
王光玲 《东岳论丛》2004,25(5):156-161
自由不仅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作为有史以来的一种最佳经济运行形态、经济调节模式和经济制度安排 ,其发展以适度自由为基础。市场自由程度愈高 ,劳动力流动愈速 ;反过来 ,劳动力愈是流动 ,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就愈是能够得到提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下 ,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 ,并促进劳动资源配置的优化 ,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昉  都阳 《学术研究》2004,(6):16-22
本文作者在长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从历史的角度透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对经济转型期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作者认为劳动力流动不仅是伴随经济发展必然发生的规律性现象 ,而且会由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特殊艰巨性而长期存在。它不仅具有一般的发展效应 ,而且是解决多年累积的“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对劳动力流动的正确管理 ,以及旨在疏导的制度改革 ,将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现今存在的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21其利弊相伴而生。正确认识其积极因素,分析其不利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