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界》2005,(2)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最新共同推出的"2004-2005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称,中国目前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总量充裕,市场需求仍在增长。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仍低,住房、汽车等需求远未满足,每年新增七百七十万人口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持续扩大。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其工业经济和开放结构形成的巨大增长惯性如果没有战争等重大因  相似文献   

2.
浅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刘安-、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我国城市各类车辆迅速增长,交通出行需求激增。从1978年到1993年,城市机动车增长了5-7倍,近年来汽车增长率普遍保持在15%-20%左右,有的城市甚至高达30...  相似文献   

3.
谨防城市建设中的“小农意识”和“暴发户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的改革开放,使亿万中国农民甩掉笠帽,进入城市。中国社会正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过渡,同时城市建设正经历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建设过程。从未有过的经济实力,象一把双刃利剑,在雕塑着我们下一个世纪半数以上中国人所要居住的生活环境——一个令...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这必将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受加入WTO的影响,2002年1月l2日起,以天汽集团为首的轿车企业掀起降价狂潮。这次降价说明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标志着中国整体上摘下“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使私车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这本应是中国汽车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契机,然而,迎接中国汽车业的却是世界汽车工业严重生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应当如何应对呢?本文就是通过天汽降价的原因分析,针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出路和发展提出了建议,这就是:借助外力激发企业…  相似文献   

6.
王贺 《企业研究》2006,(4):49-50
一、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汽车工业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汽车工业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废弃物排放.设计并制造有益于人类健康且与环境相协调的节能降耗环保的汽车产品.在不断满足当代人对汽车需求的同时.注重代际与代内获取资源和分享汽车产品的公平性、持续性及协调性。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涵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国际汽车产业相比竞争力仍然较弱,由于身处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了世界汽车业体系。随着汽车工业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中国将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经营者》2013,(12):70-70
无论是人口发展问题、还是汽车发展问题都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从中国的人口问题上得到哪些借鉴呢? 6月24日,是马寅初先生的逝世纪念目。先生虽然谢世已久,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时代也没有忘记他,因为他的贡献如此之大,直接影响了近60年中国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李想 《活力》2004,(9):75-75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紧缺匮乏、环境不断恶化、生态严重破坏、发展极不平衡等尖锐问题和剧烈矛盾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和战略思想,即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工业生产及民众生活所需热能传统上采用燃煤方式获得。特别是使用广泛的锅炉设备,其燃煤量占全国总燃煤量的60%以上。相对而言,煤炭是一种廉价燃料。我国又是一个产煤大国,在经济欠发达情况下,燃烧煤炭来获取热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对热能的需求增长很快,经济的增长形成了许多人口密集、工厂密集的经济繁荣区。在这些区域,环境日益恶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发生酸雨的频率不断增加,某些地区超过50%,酸雨pH值不断下降。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企业世界》2007,(12):15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日前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目前财政部正考虑出台系列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史耀斌说,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和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中国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且汽车污染排放量也在上升。汽车正在成为中国能耗与排污的“大户”。为此,财政部计划改革和完善汽车相关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2.
孙宏侠  孙玉森 《活力》2011,(6):117-1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逐渐更新,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然而,当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这么一个现实,那就是汽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我们不仅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也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水平的提高来恢复其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面积仅80多平方公里,人口6万余人的镇,能实现工农业总产值数十亿元,人均纯收入达6300余元,并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文化的同步稳定与繁荣,这在许多乡镇看来都是令人羡慕的业绩。位于浙江东部慈溪市南郊的横河镇,从20多年前典型的落后乡镇,昂首步入发达乡镇的行列,其崛起的秘密在哪里?谜底一:为企业做好三件事在横河镇,工业唱主角。谈到工业的发展,主管副镇长华士成告诉记者,横河镇的工业其实与浙江各地相类似,都经历了“起源于60年代,起步于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腾飞于90年代”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20年之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53年一汽奠基开始,中国汽车工业的前30年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发展的,这使得中国汽车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1983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选择了合资合作之路。但是,结果却是矫枉过正,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几乎失去了原有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没有成功的自主品牌。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都显示出了危机和对外资更大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吴小虎  吴翔 《科技与企业》2013,(24):206-20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阻碍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断增多。为了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工业固区的生态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了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现状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五十多年来,汽车工业已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07年全国汽车产量为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量为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整个汽车行业维持景气运行.当前,汽车工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拉动内需消费的国家政策下,国内汽车工业将仍将快速发展.中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实际就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据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近年随着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大国.同时,汽车工业所取得的成绩与石化工业的发展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汽车工业对石化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在短期看来,世界石油高企的价格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影响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以扩大和培育内需为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民间投资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并进。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存在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亟待提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盛东辉 《新电子》2014,(8):57-57
本届“两会”上,诸多行业大佬汇聚一堂。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各抒己见.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话题,更是成为所有自主品牌、媒体记者和社会公众们关注的舆论焦点.毕竞,一个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13亿人口的工业强国,成为万国汽车展览馆,实在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而向来敢言的政协委员、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更是慷慨激昂,接连向政策开炮。在谈到自主创新时,李书福质问道:美国出了一个特斯拉,中国为什么出不了?  相似文献   

20.
任雨  顾杰  李姝 《上海房地》2023,(10):32-37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人口不断增长,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带来了一系列住房问题。为保障居民家庭户有所居,缓解新市民与青年人才住房困难,本文以温州市为例,通过分析人口因素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本地居民与新市民对住房的不同需求情况,为发展良性住房市场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