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郁岚  倪伟 《电气技术》2010,(11):54-57
为了减小线路单相接地故障下的接地电流,限制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幅值,实现故障选线。本文提出了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大电阻的接地方式,并基于Matlab的Simulink仿真环境,对10kV配电网三种接地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大电阻接地的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故障电流,是一种理想的接地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10 kV中压配电网,分析了谐振接地补偿的基本原理,通过建立10 kV中压配电网接地模型,利用电磁暂态仿真工具软件对线路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下中性点谐振接地的补偿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文献[3]提出的结合谐振接地和电阻接地的中性点灵活接地的工作过程进行了ATP仿真,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加以改进后重新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结果的相互比较,表明了新的接地方式在故障补偿与故障选线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10 kV中压配电网,分析了谐振接地补偿的基本原理,通过建立10 kV中压配电网接地模型,利用电磁暂态仿真工具软件对线路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下中性点谐振接地的补偿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文献[3]提出的结合谐振接地和电阻接地的中性点灵活接地的工作过程进行了ATP仿真,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加以改进后重新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结果的相互比较,表明了新的接地方式在故障补偿与故障选线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涉及系统接线、电压等级、绝缘水平、通信干扰、接地保护方式等方面,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为了能够在选择接地方式之前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提前分析,而不是依靠经验做法,或是纯粹的理论分析,使用了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CAD,针对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三种方式下的仿真并分析结果,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配电网弧光接地过电压的仿真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提出配电网弧光接地过电压数学模型和仿真软件,其特点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过电压的暂态过程,且对实例的仿真结果也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仪的模拟试验结果较好地吻合。研究表明,该仿真系统为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讨,绝缘配合以及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该过电压下的能量验算等提供了有力的计算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前,灵活接地(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系统的接地保护多沿用小电阻接地系统的定时限零序过电流保护,仍存在高阻接地故障时保护灵敏度不足等问题,应用已有的配电网高阻接地保护方法作为后备保护是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对灵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并联小电阻投入前后各电气量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了灵活接地系统中接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优点,更好地应对电力系统发生的单相接地故障,提出一种基于小电流灵活接地方式的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及控制方法.通过开关控制消弧线圈的投切完成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之间的转换,系统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为断开状态,若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迅速采集故障零序信号后,马上...  相似文献   

8.
秦昌嵩 《电工技术》2023,(6):127-129
灵活接地系统的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中性点不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自动转为小电阻接地。当前灵活接地系统依靠零序过流保护切除故障,但仍存在高阻接地故障无法准确选线、灵敏度不足的问题,零序过流保护频繁在故障熄弧期间复归,导致故障切除时间长,引起接地变烧毁、110 kV主变跳闸等事故。研究了灵活接地系统的电压电流特性,提出了适用于配电网灵活接地系统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快速处置方法,并基于此设计了一款线路保护测控装置,集成了稳态和暂态量的选线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快速隔离故障,提高了接地故障保护可靠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城市电网发展,辽宁电网开展全面改造,导致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增大,单相接地电弧不易自动熄灭,故障发生时易产生较大的过电压,导致其它相绝缘击穿从而扩大为相间故障。在这种形势下,对接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对多种接地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传统接地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仿真模拟,提出更适合辽宁电网的接地方案,并通过试验验证仿真的正确性,确保其满足辽宁电网发展及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配电网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发展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了该过电压抑制措施的限压效果。分析了中性点接地方式对过电压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供配电网绝缘配合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采用无连接变压器接线方式的柔性环网控制装置与交流系统共用接地支路,装置的接地故障特性不同于常规有连接变压器的换流装置,需要对其接地故障特性进行分析,为装置故障诊断、保护的设计提供依据。分析了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环网控制装置交流侧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故障机理,阐述了故障后装置故障侧和非故障侧换流器的电气量特征,分析了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直流单极接地故障特性,推导了故障后换流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故障电流的解析方程,指出在消弧线圈接地支路增加阻尼电阻可以加快故障电流衰减。通过建立的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环网控制装置PSCAD/EMTDC仿真模型,验证了本文故障特性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网的单相接地定位能力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网的单相接地定位能力,探索了单相接地定位现场测试技术。分析了采用二次模拟测试法进行单相接地定位能力现场测试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控弧光放电装置的单相接地定位能力测试方法,其能够在现场方便地发生直接接地、稳定电弧接地、间歇性电弧接地、金属性接地、经各种过渡电阻接地、永久性接地、瞬时性接地等各种单相接地现象。论述了基于可控弧光放电装置的移动式单相接地现场测试成套设备的组成,介绍了其应用和现场测试情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单相接地定位能力现场测试方法和所研制的测试设备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目前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故障时的故障特征,指出了鉴相电路在故障信息提取时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鉴相电路的组成,根据系统运行要求,计算得出微分电路的微分常数取值范围,为电路设计提供了指导,提高了故障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对配电网采用什么接地方式,目前业界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讨论了中性点接地方式与分类问题、接地方式对供电质量与人身安全的影响、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以及利用瞬时性接地故障信息实现在线监测等问题,指出小电流接地方式能够减少50%以上的故障停电次数,小电阻接地方式在人身安全方面并没有优势,长期以来制约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的难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配电网优先考虑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特别要杜绝将已经采用小电流接地的架空网络或架空线路与电缆混合网络改为小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王鑫  龚家珑 《电力建设》2006,27(12):70-71
蒲圻电厂规划容量1200MW,在选择高压厂用电系统接地方式时,计算容量最大的厂用变所连接供电网络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电流偏高,不能采取不接地方式。而经消弧线圈接地,不仅设备投资增加,接地保护也较复杂。经分析计算,6kV高压厂用电系统只能采取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并配置单相接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忽略不对称电压方向的任意性,不能准确表达配电网单相接地时中性点位移电压随过渡电阻变化的轨迹。考虑系统对地泄露电导及不对称电压方向,建立单相接地故障精确模型,准确分析出非全补偿状态下中性点位移电压随过渡电阻变化的轨迹是一段圆弧,全补偿状态下中性点位移电压随过渡电阻变化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段。分析中性点位移电压轨迹,得到以下结论:接地后故障相电压幅值降低,欠补偿状态下接地后故障相电压超前于故障前该相电压,过补偿状态下接地后故障相电压相位滞后于故障前该相电压,全补偿状态下接地前后故障相电压相位保持不变。比较故障前后三相电压幅值与相位的相对变化关系可实现接地故障相辨识。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三水地区的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及对消弧线圈的选择。根据三水高丰变电站的运行记录,分析了KDXH型智能化快速消弧系统应用效果,阐述了其在高阻接地或弧光接地情况下具有提供正确补偿及响应速度快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10kV配电网中性点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运行,关键问题是电阻值的选取,它涉及可靠性,保护、通信干扰,人身安全等多方面,其中保证单相接地故障点处人身安全是首要条件。介绍了深圳10kV配电网中性点16Ω电阻接地方式运行条件下,人工单相接地故障,故障点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的实测试验。依据国家规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认真分析,总结了单相接地故障时,保证人身安全的结论和措施。认为保护灵敏度一般能够满足要求,对于城区用户,不论户内,户外配电装置的单相接地,实测距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都小于根据规程DL/T 621-1997按照较严重条件进行核算的允许值。  相似文献   

19.
以大庆电网为例,探讨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分析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不同的接地方式对设备绝缘、继电保护装置、通信设备、电网结构影响的差别。论证小电流接地系统低电阻接地和谐振接地方式对不同类型配电网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