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屈原列传》节录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是现有关于屈原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资料。修订后的《大纲》恢复了这一传统名篇,是恰当的,这对于中学生认识屈原和司马迁都有帮助。 中学语文课本节录自《史记》的材料共有四篇:《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和《屈原列传》。司马迁撰  相似文献   

3.
《史记》中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陈涉世家》以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语文课外读物也选了《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史记》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材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匹夫陈涉     
《史记》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一句在称赞其词藻华美的同时,也点出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写作时与屈原颇有几分类似,都是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司马迁写《史记》时,将诸侯编为“世家”,而为何将陈涉这黔首之辈也列入“世家”之属呢?果如大多数人所言,因陈涉首  相似文献   

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  相似文献   

7.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虽然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叹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材都收录了《陈涉世家》一文。众所周知,《陈涉世家》节选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对于“尉剑挺”中的“挺”字应该如何解释存在许多争议。  相似文献   

9.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由于它是记载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的,所以当今特别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众多的学者在评价司马迁的政治态度和史学思想时,往往引证《陈涉世家》,作为说明其观点的根据,同是一篇文章,在分析论证的时候,各人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不少学者认为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在歌颂农民起义领袖,是体现《史记》一书具有人民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也有一些文章提出了不同  相似文献   

10.
《项羽本纪》是《史记》本纪中刻画人物最为成功的一篇,它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性格复杂而又丰满的悲剧性人物。他狂飙突进,却又言语呕呕;他礼贤下士,却又妒才嫉能;他残暴酷虐,却又仁爱至极,甚至还怀有妇人之仁。司马迁以他文学的天才,把项羽这样一个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性,暴起又暴灭的霸王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过程一、基于课后思考,培养直觉思维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司马迁,掌握了文义和《史记》写作体例。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将起义失败的农民归入“世家”的行列呢?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4题,说说你的发现。(出示:司马迁在……将陈涉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生:司马迁对陈涉应该是非常敬佩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意义重大。所以,司马迁还是给了陈涉“世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以他的如椽的大笔写成的《史记》里,有一篇著名的《陈涉世家》。司马迁写《陈涉世家》这件事,在历史上遭到过不少责难。汉朝的班彪就曾经批评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细意委曲,条例不经”(《后汉书·班彪传》)。唐代的刘知几也曾悻悻然地质问:“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所著《史记》历来是撰史者无法逾越的高峰,本文就《项羽本纪》为例分析作家描写的艺术准则、作家描写的艺术手段,以此探讨西楚霸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及项羽本人对项羽武力的渲染并不属实,项羽在很多战斗中都失败过。本文以垓下之战为例,分析项羽与汉军在作战方面的得失,进而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极力宣扬项羽的武力,得出《史记·项羽本纪》既是司马迁表达对汉武帝爱意的一篇文章,也是宣泄不满的一篇文章,还是一篇对汉武帝劝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他站在滚滚乌江边,滔滔江水一去不再返,就像他曾拥有的辉煌,转瞬即逝。他不甘心,却已回天乏术。他不愿过江东,自刎于江边。古来“成者王侯,败者贼寇”,这个不变的定律却为这位西楚霸王开了先河。《史记》中洋洋洒洒的《项羽本纪》,成为了其中的经典。项羽从未登上帝位,司马迁却为他作了本纪,可见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中本纪所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帝王,项羽未完成帝业,为何也列入本纪呢?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在灭秦的历史中,项羽实际上起了支配政局的作用,所以把他列入本纪,且置于《高祖本纪》之前。《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描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终于失败的过错。  相似文献   

18.
“垓下之围”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仅只六百二十九字,却已具体而生动,逼真而传神地描绘了“别姬”、“冲杀”、“赠马”、“自刎”四段故事;真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中外闻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借用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说“垓下之围”是司马迁在“垓下之绝唱和《离骚》”。  相似文献   

19.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20.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