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稻田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稻田中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卵期寄生蜂的结构和动态。该群落由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的6个属、共19种卵寄生蜂组成。其中,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长管稻虱缨小蜂A. longitubulosus和拟稻虱缨小蜂A. paranilaparvatae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它们对控制褐飞虱种群卵期的存活率起主要作用。6个属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相对稳定,但不同物种包括优势种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并不稳定。早、晚稻前期,群落的寄生蜂数量与稻田褐飞虱数量正相关;中期,寄生蜂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后期,其数量先上升,然后急剧下降。水稻生长前、中和后期,寄生蜂对褐飞虱卵的平均寄生率分别约为76%,70%和50%。  相似文献   

2.
茭白害虫长绿飞虱与稻田缨小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俞晓平  胡继承 《昆虫学报》1999,42(4):387-393
茭白害虫长绿飞虱 Saccharosydne procerus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在稻田外的主要寄主之一。茭白田可为稻田提供大量的稻虱缨小蜂,从而提高对稻田稻飞虱的控制能力。从褐飞虱和长绿飞虱卵中羽化的稻虱缨小蜂均明显地选择寄生褐飞虱卵,对长绿飞虱卵的寄生率也较高。长绿飞虱在水稻上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因此,稻田和茭白田的合理布局可有效地提高稻田缨小蜂的数量,从而提高该寄生蜂对有关害虫的生防效益。  相似文献   

3.
非稻田生境褐飞虱卵寄生蜂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稻田周围田埂和路边上能寄生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群落的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休耕期,卵寄生蜂群落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夏季休耕期,因为水稻收割,部分寄生蜂迁移到田埂和路边,卵寄生蜂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早稻生长期,田埂和路边的飞虱卵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同稻田褐飞虱卵寄生蜂和褐飞虱呈正相关的关系;晚稻移栽后,田埂和路边上飞虱卵寄生蜂数量下降,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晚稻后期,数量急剧上升随后很快下降,害虫防治史影响着稻田周围生境中8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综防区试验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寄生蜂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非综防区。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境源的稻飞虱卵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和寄生特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俞晓平  胡萃 《昆虫学报》1998,41(1):41-47
稻飞虱重要卵寄生蜂缨小蜂Anagrus flaveolus、A optabilis和寡索赤眼蜂Oligosita aesopi、O.Naias均能在稻田和稻田周围的非稻田生境中生存。而.Ftaveolus为优势种。不同生境来源的卵寄生蜂有着不同的寄生和选择特性。缨小蜂A.Flaveolus能在飞虱科内转换寄主,但需1~2代的适应期。寄主卵对寡索赤眼蜂O.Aesopi的寄生有较大的影响,用褐飞虱和黑尾叶蝉诱集的O.Aesopi呼;不能交叉寄生。稻田内诱集的寄生蜂选择稻飞虱,而杂草地中诱集的缨小蜂则对飞虱T.Pusanus有一定的选择性。非稻田生境对保护稻飞虱卵寄生蜂有很大的作用,但对其寄生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稻田周围田埂、路边禾本科杂草上栖息着能寄生于稻飞虱卵的寄生蜂有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两类,它们是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重要成员.群落中,缨小蜂科数量较多,其四个属中,数量上Anagrus>Gonatocerus>Neurotes>Mymar;赤眼蜂科数量较少,所占比率小于9%.非综防区化学农药的毒性和残效加重了生境中寄生蜂生存压力,造成群落中多个物种占有优势地位,而稻飞虱主要天敌-缨小蜂的优势被削弱,不如综防区群落中缨小蜂的优势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6.
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在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的系统调查、采集和室内标本鉴定,获知稻田中有67种寄生蜂,隶属16科;毗邻杂草地中有96种寄生蜂,隶属19科。稻田生境中的寄生蜂物种数占稻田天敌总物种数的45.89%,杂草生境中的寄生蜂物种数占杂草地天敌总物种数的46.60%。对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各种属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优势集中度指数均比稻田高,而均匀性指数值比稻田低。对杂草生境和稻田生境寄生蜂群落的优势种动态比较可知,寄生蜂优势种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是不相同的,在稻田生境中,优势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sp.)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后期,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出现在水稻生育后期,稻苞虫黑卵蜂(Telenomus sp.)在水稻生育前中期及后期出现。然而在杂草地中,作为优势种,稻虱缨小蜂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等腹黑卵蜂出现在水稻生育前中期和后期,稻苞虫黑卵蜂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出现。两种锤角细蜂(Monelata sp.1和Acropiesta sp.2)是稻田的重要优势种,但不是杂草地的优势种;相反,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是杂草地的重要优势种,但不是稻田的优势种。由此可见,杂草地生境是稻田寄生蜂的种库之一,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重建和种群保存有重要影响,因而适当保留田埂杂草和稻田周围的杂草地,减少对天敌的损害,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水稻害虫持续控制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稻品种既能直接地经物理结构,亦能间接地通过改变褐飞虱Niladarvatalugens(Stal)卵的适宜性,影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稻虱缨小蜂的羽化率、怀卵量分别与其寄主褐飞虱卵所处水稻品种叶鞘鞘脊的硅细胞密度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同时,怀卵量和虫体大小还与受水稻品种影响的褐飞虱卵粒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指数的组分分析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影响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显示了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影响的多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 ( Nilaparvatlugens)是一类水稻主要害虫。由于稻飞虱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 ,以及化学农药的毒副作用 ,其间歇性大发生的局面仍没有改变 ,因此 ,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褐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 [1~ 4 ] ,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不是由某一种或几种完成的 ,而是褐飞虱天敌群落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有必要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褐飞虱天敌 ,了解天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从而使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更好地发挥。本文对综防区和非综防区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9.
<正> 缨小蜂Anagrus spp.是飞虱卵期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我们在稻田已发现寄生于飞虱卵的缨小蜂五种,其中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和长管稻虱缨小蜂的群体数量较大,对稻田飞虱所起控制效用较为显著。在对这三种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初步观察不同缨小蜂种类,对于不同飞虱种类所表现寄生行为的选择性。本文主要报道这方面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根据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稻虱缨小蜂.长管稻虱缨小蜂,担稻虱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室内饲养资料,分析了温度对3种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影响.中测定了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组建了缨小蜂实验种群发育速度模型:分析了温度对缨小蜂成虫寿命.寄生量和产卵天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东双季稻区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吸虫器采样法,于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其中55种为蜘蛛,18种为昆虫。3月21日,早稻田翻耕前,在杂草地中采集到3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130头/m2。4月4日,水稻移栽1周后,在杂草地中采到2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92头/m2;同期在稻田中采到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16.2头/m2。5月13日早稻成熟前期,在杂草地中只采到1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28头/m2;而此期,在稻田中采到27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53.2头/m2。在晚稻生长期,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与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和密度的变化与早稻生长期情况相似。杂草地与稻田两生境间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大于0.5,由此可见,这两类生境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是非常相似的,具有较多的共有种。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可能是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重建的重要种库之一。  相似文献   

12.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资源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通过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资源生态位的田间调查,测定3种主要缨小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mllaparvalat,长管稻虱缨小蜂Anagrus longllubulosus,拟稻虱缨小蜂Anagrus paranllaparvalac)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在生态位测定的基础上,按生态位的理论观点,充分调动了稻飞虱缨小蜂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廖艳阳  方俊  王智 《蛛形学报》2010,19(1):61-64
探讨了做好稻田蜘蛛越冬保护和增加稻田斑块异质性对稻田蜘蛛群落重建的作用及稻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做好稻田蜘蛛的越冬保护和增加早稻田斑块异质性有利于早、晚稻田蜘蛛群落的重建,使早、晚稻田蜘蛛群落重建的速度分别加快8天和7天。同时也能维持蜘蛛群落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为防止水稻害虫的早期爆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区两类生境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雨芳  古德祥 《生态科学》2004,23(3):196-199,203
用吸虫器采样法,对双季稻区中处于多样化生境及单一生境中的两类稻田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早稻生长发育初期和晚稻生长全期,多样化生境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显著高于单一化生境稻田。同时,多样化生境中稻田植食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单一化生境稻田,但其个体数量较低。非稻田生境主要作为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能促进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稻田蜘蛛群落的重建及与其种库的相关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包括稻田和非稻田生境2个部分。随着水稻的移栽与收割,稻田蜘蛛群落周期性地呈现出群落重新形成、群落发展和群落瓦解3个阶段。这一群落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群落的演替。因此,将稻田生境内蜘蛛群落的重新形成过程定义为群落的重建,而非稻田生境内的蜘蛛群落称之为稻田生境内蜘蛛群落的种库。群落重建是一个季节性的、可重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群落的周期性彻底瓦解和周期性重新形成为最主要特征。种库为群落的重建提供移居者并接受群落瓦解时所迁出的蜘蛛.二者之间呈现出互补的相互关系。保护群落的种库将有助于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是自然天敌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天敌效能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的捕食作用进行评价是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评价了食虫沟瘤蛛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方法特异性完全符合试验要求;食虫沟瘤蛛在捕食3头3-5龄白背飞虱或褐飞虱若虫后的检出期分别为96小时和120小时;在早稻田中,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阳性反应率分别为19.05%-47.34%和19.05%-66.67%,在飞虱密度较低时,捕食性天敌仍表现出较高的阳性率;捕食量随飞虱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捕食率下降。捕食性节肢动物是调节褐飞虱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应用吸虫器法与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 +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Cry1Ac+SCK基因水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Ⅱ32A/MSB都获得了对稻纵卷叶螟的高抗性。虽然MSA、MSB、21S/MSB与Ⅱ32A/MSB对水稻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与均匀度时间动态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生长全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对应的对照比较,它们对水稻害虫群落的这些参数均无显著影响,且转基因水稻田与各自对照田在害虫与主要害虫物种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降低,并未对水稻害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引起优势种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刘雨芳  杨荷  阳菲  谢美琦 《昆虫学报》2019,62(7):857-867
【目的】探索生境高异质度对稻田捕食性天敌及水稻害虫的生态调节有效性,了解这种策略是否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成为水稻重要害虫的风险。【方法】2017-2018年连续2年种植单季稻,在稻田边缘种植花生与大豆,构建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high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HHR),调查HHR稻田与简单低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low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LHR)中捕食性天敌与水稻害虫功能团的发生规律与相关性,计算益害比。【结果】2017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40种,1 667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0种,991头。2018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3种,1 384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4种,1 031头。HHR与LHR两类稻田中获得的捕食性天敌群落重要值Pi≥0.01的物种相似度很高,优势种相似。2017年HHR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LHR稻田,这种差异主要由群落重要值Pi<0.01的种类引起。2018年两类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没有差异。单位样方面积内的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HHR中明显高于LHR,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分蘖期与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在2018年的开花期极显著(P<0.01)。2017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22种,637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9种,743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88。2018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1 011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2 014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75;主要害虫物种组成结构相同。水稻害虫数量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在分蘖期,虽然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高于LHR(P<0.05),但此期害虫的数量不多,发生较轻。在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低于LHR稻田,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成熟期与2018年的孕穗期极显著(P<0.01),在2018年的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2017年HHR和LHR中个体数量益害比Npi值分别为2.62和1.33;2018年分别为1.37和0.51。【结论】具有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的稻田,能提高系统对捕食性天敌物种的涵养潜力,显著提高稻田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提高益害比,具有更好的控制害虫的物质基础,促进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生态控制效能,不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演变为水稻重要害虫风险,可为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