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2月于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诊治的208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入试验资格评估,筛选排除后随机分配,最终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早产儿标准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接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的喂养耐受指标(每日进奶量、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复奶后7d内总胃残留次数(GRV1)、复奶后全天胃残余量/全天预计奶量比(GRV2)、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头围增长速度)、并发症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性黄疸、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喂养耐受指标除每日进奶量(t=5.037)高于对照组外,胎粪排尽时间(t=9.217)、达全胃肠营养时间(t=15.833)、GRV1(t=6.737)、GRV2(t=9.9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重增长速度(t=2.454)、头围增长速度(t=5.46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坏死...  相似文献   

2.
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抚触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抚触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可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的研究质变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的发展,早产儿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存活率增加。但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极高。营养因素在改善早产儿生存和促进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早产儿喂养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h,共7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6.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次);(3)胃潴留(胃潴留〉前次喂养量1/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小剂量红霉素是通过激活胆碱能神经元中有高度亲和性的胃动素受体而产生轻度收缩活动;胰岛素有促进胃肠道成熟及胃肠道营养的作用,另外胰岛素亦能有助于乳糖的消化吸收;吗丁啉为一种外周多巴胺,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金双歧可直接补充早产儿肠道内有益的生理菌群,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的42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时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静滴3~51μ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进行干预,对照组予少食多餐、体位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比较患儿在呕吐、体重增长及胃潴留量方面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呕吐,体重增长及减少胃潴留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0.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4.3%、9.5%及9.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能否降低胎龄为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科孕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在生后24h内随机分配到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简称持续喂养组,共29名)或早期间歇推注喂养组(简称间歇喂养组,共30名),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持续喂养组婴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间歇喂养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65;95%CI(0.013,0.323);P=0.000]。结论: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较早期间歇推注喂养更能降低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王会战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4327-4328
目的:观察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儿入院后给予保暖、氧疗、胃肠喂养,适量静脉营养补充其入量不足,进食后半卧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沙比利0.3 mg/(kg.次),1次/8~12 h,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5%)优于对照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沙比利可加速胃排空,促进肠道蠕动,恢复胃肠功能,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治疗3天,观察两组患儿每日完成的奶量、呕吐及腹胀情况、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胃潴留缓解、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 500 g早产儿FI 56例(32.6%),1 500~<2 500 g 64例(12.7%),≥2 500 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新生儿科出生24 h内的早产儿336例为研究对象。将33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观察1组125例和观察2组11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保暖、对症治疗和护理并给予营养支持;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口服枯草杆菌活菌散剂;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加服多潘立酮悬液。观察3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吸收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胃肠动力情况、并发症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每日奶量添加速度、第15天摄入奶量、肠内营养热卡达60 k Cal·kg~(-1)·d~(-1)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耐受率较低,不耐受持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不耐受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初次排便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较短,平均大便次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全肠意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和败血症发生率,观察1组和观察2组明显比对照组降低,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使用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和联合使用胃动力药物和微生态制剂都可有效防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尽快建立全胃肠道喂养,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并且联合使用药物要优于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活菌散剂。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早产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追踪观察2003年7月-2004年6月在儿科住院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医院感染率为16.03%;医院感染与胎龄、体重、喂养方式、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及激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等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皮肤软组织、口腔黏膜、胃肠道。结论早产儿医院感染率高,应重点监控,其主要危险因素为胎龄小、低体重、病情重、非母乳喂养、住院时间长、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激素、侵袭性操作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112例出现NEC感染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并设为感染组,选择医院同期134例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分析感染患儿病原菌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NEC医院感染患儿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1株占64.8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0株占32.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为主;真菌4株占3.2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广谱抗菌药物菌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大肠埃希菌对苯唑西林和头孢呋辛耐药率>50%(肺炎克雷伯菌对其完全耐药),未检出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甲氧西林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胎龄、出生时体质量、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置管(PICC)、肠外营养时间及应用微生物制剂是早产儿NEC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是早产儿NEC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针对感染影响因素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早产儿NEC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给予安慰奶嘴吸吮对其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在鼻胃管喂养时吸安慰奶嘴(无孔橡皮奶头),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两组均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两组早产儿体重、喂养耐受情况、胎粪排出时间和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体重下降最大限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潴留发生率(12.00%)较对照组发生率(40.00%)明显降低;观察组胎粪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n1=40)、治疗2组(n2=40)和对照组(n=40)。对3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1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1~3mg· kg-1· d-1加入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次/日,连用7天;治疗2组在综合治疗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3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日体重增长值、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并监测用药前后肝功能,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及有无哭闹。结果治疗1组和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3.92±1.05/3.16±0.92)、腹胀消失时间(3.65±0.82/3.08±0.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9.51±2.12/8.12±2.61)、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17.91±8.13/14.62±6.22)、住院时间(23.82±8.13/20.73±5.34)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6.19、4.31/5.47、5.28/7.29、2.01/4.54、4.07/6.64,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76,P<0.05)。治疗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治疗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2.29、2.69、2.05、2.43,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更好地促进胃肠运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干预在防止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医院感染的效果,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对两组早产儿感染率以及安全出院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有14例,感染率为28.0%,有44例早产儿安全出院,出院率为88.0%;干预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有3例,感染率为6.0%,有49例早产儿安全出院,出院率为98.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对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医院感染有良好的效果,能降低其感染率,提高早产儿出院率,确保更多早产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早期微量肠内喂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给予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肠道外营养,对照组26例给予肠道外营养。对比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胆汁淤积、血糖与血脂异常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12.81±4.62d)、住院时间(18.6±5.7d)比对照组全肠道喂养时间(17.67±6.30d)、住院时间(26.9±4.2d)明显缩短,观察组的低血糖(15.4%)、高血脂(7.7%)、胆汁淤积(19.2%)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血糖(42.3%)。高血脂(30.8%)、胆汁淤积(61.5%)。结论早期胃肠道微量喂养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而且能使早产儿更快的过渡至全肠道喂养,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出生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160例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均给予两组早产儿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患儿进行小剂量(3.0mg/kg)氟康唑静滴,静滴4周后比较两组预防真菌感染的效果以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5分钟Apgar评分、运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肠外营养、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真菌性败血症确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2.68,P<0.05);两组的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视网膜屏(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患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患儿体重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分别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3.25、4.36、5.22,均P<0.05),处于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鹅口疮、红臀及真菌性眼炎的患病率和真菌性败血症确诊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3、6.11,均P<0.05).结论 小剂量氟康唑运用于早产儿,可显著降低其真菌败血症的感染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