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致残及死亡风险。因此,积极探寻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诊疗和管理方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一些血清生物标志物及影像学参数可能与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将对近几年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管理下心房颤动患者的依从性,为心房颤动社区管理规范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个地理上相隔的较远的社区,纳入心房颤动患者220例,分为试验组(109例)与对照组(111例),试验组采取预先制定的心房颤动社区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方案。随访期限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结果:经过12个月的随访,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生活方式改善依从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房颤动社区管理方案,能够提高心房颤动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容易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心房颤动的机制仍不明确,但近年发现相关危险因素与其发生关系密切.该文就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与其发生机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去除心房颤动诱发因素,及时观察、正确处理并发症。方法对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进行仔细的病情观察、提出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结果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对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仁力  黄涛  张澍  黄利军  孙彤  谢后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57-1358,136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30 d)43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48 h)41例,并选择40例水平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s-CRP。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  相似文献   

6.
左俊荣 《医学综述》2007,13(16):1260-1262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是许多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自主神经活动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最为人们了解的是其通过调节房室结功能而影响心室率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主神经活动在心房颤动尤其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缺血性修饰白蛋白(IMA)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 方法将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为心衰无房颤组58例和心衰房颤组48例。检测并分析两组血清H-FABP、IM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因素,并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列阵图。采用ROC分析H-FABP、IMA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评估价值。 结果心衰房颤组血清H-FABP、IMA水平、左心房内径(LAD)及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比例均大于心衰无房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FABP、IMA、中重度二尖瓣反流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准确度较好。血清H-FABP、IMA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75.00%,特异度分别为89.66%、87.93%。 结论H-FABP、IMA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有关,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心肌钙信号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和心房颤动发生机制有关。本文对心肌钙信号的产生、调节因素及它与心房颤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左房内径变化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非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及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内径正常者(P〈0.01)。结论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主要表现为睡眠时发生呼吸暂停、睡眠结构紊乱、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其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加重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现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房颤动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affects over 2.2 million peopl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heart failure, stroke, and exercise intolerance. Since drug therapy and cardioversion have been only partially successful in restoring sinus rhythm, surgical procedures were developed for medically refractory atrial fibrillation (1). We report a case of successful left atri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patient who had a large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进展,我国罹患心房颤动的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为心房颤动的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系统阐述了目前用于心房颤动筛查的检查方法,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心房颤动诊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客观评价了移动智能终端在心房颤动领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车成日 《吉林医学》2011,(4):640-642
目的:建立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为进一步探讨房颤发生的机制做好实验用准备。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犬10只(1~2岁),雌雄不限,体重(18±0.5)kg。建立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成功。结果: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模型的建立制作简单,容易诱发心房肌电重构,导致房颤发生和维持。适用于实验及后续性药物研究的需要。结论: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阮静  王旭辉 《医学综述》2012,(22):3757-3760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基础及临床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脑钠肽作为一种心功能标志物,临床已应用于评价心力衰竭,近年来脑钠肽在房颤复律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现从脑钠肽的生理学、房颤时的分泌机制及其在房颤电复律、药物复律中的相关研究和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47-50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干预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HFPEF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干预组加用运动康复干预,干预时间18周。分别在干预前后评估并比较两组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18周后,两组6 min步行实验距离与MLWHFQ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或P0.01),且干预组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干预18周后,两组肺功能peak VO_2、VE/VCO_2slop、VO_2AT、W、S与心功能LVEDD、LVEF均较前改善(P0.05或P0.01),且干预组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康复干预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心肺功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松涛  罗潇  李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886-188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心房快速无序的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高致残率和卒中风险的心律失常,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房颤患者症状发生和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使心房进行电重构及结构的重构,而心房的重构同时又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往往伴随着血栓栓塞、心力衰竭事件,具有很高的临床病死率。目前针对房颤的临床治疗主要在于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卒中事件的预防。有研究指出,当患者处于临床阶段的房颤时,其病死率和总医疗资源耗费较之于针对房颤进行预防干预工作时均有显著的升高。由此可见,积极控制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颤的上游治疗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房颤的上游治疗是指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和机制提前进行干预,从而在源头上切断或者延缓房颤的形成和进展,目前有关房颤上游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等药物的应用上,近来有研究指出中医学中三伏贴敷法在房颤的上游治疗上也可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就有关房颤上游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参数监护仪动态观察在ICU科辅助判断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科收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多参数监护仪动态检查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不同监测方式的阵发性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检出率情况。同时分析患者年龄与心房颤动检出率的关系,并分别对比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情况。结果:多参数监护仪动态观察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卡方趋势检验显示,随着年龄段的增加,心房颤动检出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酸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而左心房内径与左心室舒张内径均显著低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参数监护仪动态观察辅助诊断ICU患者心房颤动的效果显著,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房颤动发生率越高。此外,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对患者血肌酐、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水平进行检测,从而有效诊断鉴别阵发性与持续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持续状态中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78例,其中阵发性房颤(<48小时)19例,持续性房颤(≥48小时)59例,后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2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时采血测定血清CRP浓度,同时选取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房颤组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 05)。阿司匹林2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使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性下降(P<0 01)。结论血清CRP在房颤患者中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可能与炎症有关。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干预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房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及入院时的相关检查指标,对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14.2%,其中有10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余患者未进行任何干预;②房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及合并肺部感染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③房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NIHSS评分高于非房颤组;④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年龄﹑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