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大鼠小肠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阴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双抗组),分别予生理盐水、阿司匹林(10.41 mg/kg)、氯吡格雷(7.81 mg/kg)、阿司匹林(10.41 mg/kg)联合氯吡格雷(7.81 mg/kg)灌胃1次/d,共14d.所有大鼠于末次给药后手术,观察小肠的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肠黏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实验组大鼠小肠的损伤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阿司匹林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双抗组最高(P<0.01);(2)各实验组大鼠小肠黏膜TNF-α、IL-1β较对照组均呈明显高水平表达(P<0.05),且阿司匹林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双抗组最高(P<0.05).结论:常规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可造成大鼠小肠损伤,且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损伤程度重,同时其TNF-α、IL-1β表达增强,提示这种变化可能参与了小肠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小鼠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10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75只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每组15只。分别术前给予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美托洛尔组小鼠美托洛尔(10 mg/kg)灌胃、氯吡格雷组小鼠氯吡格雷(20 mg/kg)灌胃、联合组小鼠美托洛尔(10 mg/kg)和氯吡格雷(20 mg/kg)灌胃。再灌注24 h后,超声检测各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FS);麻醉后取小鼠心脏组织,染色后计算各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梗死面积;取小鼠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水平;对小鼠心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再灌注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水平;通过TUNEL染色检测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凋亡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的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1)水平。结果 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小鼠左心室EF、FS水平显著降低,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5);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左心室EF、FS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少于模型组,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美托洛尔组或氯吡格雷组(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水平,缺血区心肌组织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及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剪切的Caspase 3和PARP1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剪切的Caspase 3和PARP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及缺血区心肌组织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氯吡格雷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优于美托洛尔或氯吡格雷单独治疗,其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血小板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心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吡格雷组及冠心宁组,每组各15只。灌胃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心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表达、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氧(ROS)、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心脏彩超指数[左室室间隔收缩期厚度(IVSs)、左室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相较空白对照组,氯吡格雷组及冠心宁组大鼠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更显著,且冠心宁组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炎性损伤明显减轻。氯吡格雷组、冠心宁组心肌组织中PI3K、AKT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冠心宁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冠心宁组心肌组织中PI3K、AKT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冠心宁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冠心宁组心肌组织中ROS低于空白对照组,T-AOC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冠心宁组心肌组织中ROS低于氯吡格雷组,T-AOC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冠心宁组血清TNF-α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GF-β1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冠心宁组血清TNF-α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TGF-β1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冠心宁组IVSs低于空白对照组,LVFS高于空白对照组,冠心宁组IVSs低于氯吡格雷组,LVFS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 冠心宁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超微结构与心功能,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13K/AKT信号通路、增强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虚小鼠肠道感染白色念珠菌的局部黏膜免疫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与脾虚模型组,每组30只。空白组小鼠正常饲养,脾虚模型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劳倦过度的方法进行造模。经过模型评价,模型复制成功后,对空白组与脾虚模型组进行亚组划分,空白组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白念组,脾虚模型组分为脾虚模型对照组和脾虚+白念组。对空白+白念组及脾虚+白念组小鼠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空白对照组和脾虚模型对照组小鼠经口灌服等量蒸馏水。染菌后的第14天,处死小鼠,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小鼠小肠黏膜组织中s Ig 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与空白+白念组比较,脾虚模型对照组s Ig A表达明显上调,脾虚+白念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IL-10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脾虚模型对照组比较,脾虚+白念组小鼠小肠黏膜组织中s Ig 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脾虚状态的机体肠道黏膜免疫功能降低;小鼠发生感染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减弱。脾虚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后,感染程度加深,其小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受损较为严重,从而造成感染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柴芍承气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各10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Western blot和RT- PCR法检测大鼠肠组织半胱胺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肠病理改变,检测小肠重量变化,TUNEL方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肠组织的病理改变均明显减轻(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肠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而中药组小肠含水量显著降低(P<0.01);(2)肠I/R时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应用中药后,肠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均P<0.05);(3)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4)小肠黏膜中CysLTR1蛋白表达分别与细胞凋亡、黏膜病理损伤、小肠含水量呈正相关(r=0.8463、0.8783、0.7708,均P<0.05)。结论柴芍承气汤能减轻肠I/R肠组织的病理损害和降低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肠黏膜组织CysLTR1的表达, CysLTR1的表达可能是柴芍承气汤保护肠黏膜损伤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胃黏膜保护药吉法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双氯芬酸模型组和吉法酯干预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和双氯芬酸7.8mg/(kg·d)灌胃,吉法酯干预组在造模前1d给予吉法酯31.25mg/(kg·d)灌胃,造模当日起,先予吉法酯31.25mg/(kg·d)灌胃,1h后再予双氯芬酸7.8mg/(kg·d)灌胃,连续造模5d后处死所有大鼠,比较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大体及病理损伤情况并评分。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结构破坏,绒毛坏死脱落,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管扩张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大体和病理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吉法酯干预组小肠黏膜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小肠组织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吉法酯干预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AM-1在模型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吉法酯干预组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吉法酯对NSAIDs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有效减轻小肠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下调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肠泰制剂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治疗组(4.3 g/kg与17.1 g/kg)、美沙拉嗪对照组和硫唑嘌呤对照组。造模7d内,观察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症;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6、IFN-γ、IL-10;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DAI和结肠长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组织中TNF-α、IL-6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显示炎性细胞明显浸润,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复方肠泰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复方肠泰制剂对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升高以及肠道免疫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的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粘连蛋白-1(ZO-1)在不同程度脾破裂大鼠血清及回肠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8只健康大鼠随机分成脾破裂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4组,每组12只,前3组采用开腹手术方式制作不同程度脾破裂大鼠模型,Sham组仅接受开、关腹手术。观测大鼠腹腔内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Occludin和ZO-1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回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回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及ZO-1的表达情况[以光密度(OD值)表示]。结果Sham组腹腔内无渗出及出血;轻度组腹腔内平均约1.6ml积血,脾脏创面少许渗出;中度组腹腔内平均约3.5ml积血,肠管颜色较苍白,脾脏创面渗出较明显;重度组腹腔内平均约4.3ml积血,肠管苍白明显,肠管间部分粘连,脾脏创面渗出明显。病理学检查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大鼠的回肠黏膜损伤较Sham组及轻度组明显为重。与Sham组相比,中、重度组血清中Occludin及ZO-1含量、回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及ZO-1的OD值均有所升高或降低(均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血清中Occludin及ZO-1含量、回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及ZO-1的OD值均有所升高或降低(均P<0.05)。结论血清中Occludin及ZO-1含量增高可作为临床上观测脾破裂及肠黏膜损伤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SAIDs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COX-2及HSP70表达,探讨云母对小肠黏膜的保护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云母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云母组每天予双氯酚酸钠溶液7.8mg/(kg·d)剂量灌胃,制备大鼠NSAIDs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模型,云母组每天造模前予云母液120mg/(kg·d)剂量灌胃。灌胃给药5天后处死大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病理Chiu氏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黏膜COX-2及HSP70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MDI、Chiu氏评分及COX-2、HSP7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云母组CMDI、Chiu氏评分及COX-2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1),HSP70水平更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NSAIDs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与COX-2及HSP70表达有关,云母可抑制损伤小肠黏膜COX-2表达,同时增强HSP70表达,从而对小肠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环氧酶-2抑制剂对关节炎大鼠小肠黏膜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对照组、空白给药组和造模给药组,造模对照组、造模给药组给予弗氏完全佐剂右后足跖注射,空白对照组、空白给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周后造模给药组、空白给药组给予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溶于1%甲基纤维素)灌胃28 d,空白对照组、造模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处死大鼠后观察小肠黏膜大体损伤、病理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末段小肠前列腺素浓度。结果 造模对照组与造模给药组模型复制第7天的足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对照组与空白给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造模对照组小肠黏膜损伤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对照组、空白给药组和造模给药组组间小肠黏膜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白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机制。方法 61例AP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n=31)和轻型组(n=30),另选肠镜检查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30),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比较血清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肠黏膜ZO-1、Occludin的变化。结果对照组ZO-1和Occludin蛋白为棕黄色,染色较强,成点状聚集;轻型组和重症组患者肠黏膜ZO-1和Occludin蛋白的染色变浅。轻型组和重症组患者肠黏膜ZO-1和Occludin蛋白光密度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0.01)。与轻型组比较,重症组患者肠黏膜光密度水平降低(P<0.05)。轻型组和重症组患者肠黏膜ZO-1、Occludin基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0.01);重症组患者肠黏膜ZO-1、Occludin基因水平较轻型组下降(P<0.05)。轻型组和重症组患者内毒素和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症组患者肠黏膜内毒素和IL-18水平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毒素、IL-18水平与ZO-1蛋白和Occludin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79、-0.64、-0.71、-0.61,P<0.05)。结论 AP患者早期肠黏膜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内毒素和IL-18可能协同或单独参与肠黏膜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王焕  吴修文  吴炜  张勇  万千雪  金星  徐淑秀  彭曦 《重庆医学》2012,41(15):1459-1461
目的探讨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hITF)对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10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8)、烧伤对照组(B组,n=32)、肠三叶因子灌胃给药组(IG组,n=32)和rhITF皮下注射组(SC组,n=32)。观察伤前及烧伤后1、3、5、7d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不同途径给予rhITF对其的影响。结果烧伤后肠黏膜损伤指数、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C组,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黏膜厚度则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IG组和SC组小鼠的损伤指数、通透性和DAO活性明显降低(P<0.05),黏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与SC组比较,IG组的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 rhITF能有效减轻烧伤后肠道损伤,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通过胃肠途径给予肠三叶因子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替普瑞酮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的小鼠胃黏膜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g GB  Hu FL  Mu F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92-995
目的研究替普瑞酮对产毒幽门螺杆菌(Hp)的浓缩培养上清液(CCS)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单纯损伤组、硫糖铝保护组、替普瑞酮保护组,各15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前两组)、硫糖铝和替普瑞酮提前给小鼠灌胃,然后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及产毒Hp菌CCS灌胃(后3组)灌胃,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分别测定各组胃黏膜上皮损伤积分(EDS),以评价胃黏膜损伤程度及药物的预防保护效果。结果单纯损伤组小鼠胃黏膜产生明显的损害,包括空泡变性、腺体排列紊乱以及糜烂、溃疡形成。电镜下细胞间隙增宽、空泡变性、细胞质肿胀、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微绒毛排列紊乱及脱落、吞噬溶酶体增多等改变。两药物保护组损伤情况明显较单纯损伤组轻。生理盐水组、单纯损伤组、硫糖铝保护组、替普瑞酮保护组的胃黏膜EDS依次为1·2±0·3,2·5±0·6,1·7±0·7,1·7±0·7。两保护组胃黏膜EDS明显低于单纯损伤组(P<0·05),替普瑞酮保护组与硫糖铝保护组E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对Hp CCS所致的小鼠胃黏膜损伤有预防和保护作用,效果和硫糖铝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腺苷酸A2A受体(A2AR)在小鼠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I/R)刺激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2只,分为假手术组和I/R组;A2AR基因敲除雄性C57BL/6(A2AR-/-)小鼠12只,分为A2AR-/-+假手术组和A2AR-/-+I/R组(n=6).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30 min,再灌注6h建立小鼠肠I/R模型.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检测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蛋白变化,尤斯灌流仪检测肠上皮通透性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和A2AR-/-+假手术组小肠黏膜完整、无水肿,两组无明显差异;而I/R组和A2AR-/-+I/R组小肠黏膜明显水肿、绒毛断裂、部分脱落,且A2AR-/-+I/R组损伤程度明显重于L/R组.小肠黏膜上皮通透性检测发现,假手术组和A2AR-/-+假手术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和A2AR-/-+ I/R组小肠黏膜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um electrical resistant,TER)值均显著下降(P<0.01),且A2AR-/-+I/R组相比I/R组TER值下降更为明显(P<0.05).免疫荧光及蛋白定量分析显示假手术组与A2AR-/-+假手术组肠上皮高表达ZO-1,而在I/R组和A2AR-/-+I/R组中ZO-1表达明显减少,同时A2AR-/-+I/R组中ZO-1的表达显著低于I/R组(P<0.05).结论小肠I/R刺激可诱导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与分布异常,造成肠黏膜屏障损伤;而A2AR可通过调控肠上皮细胞ZO-1表达加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在肠I/R损伤中发挥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肠上恢复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经8Gy^60 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分为放射损伤对照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检测小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肠上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放射损伤小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降低,肠绒毛高度下降、数量减少,部分绒毛顶端有糜烂缺损;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可使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降低,肠绒毛增长、数量增多,糜烂发生不明显。结论:胰高血糖素样肽-2可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小鼠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40例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20例结肠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法观察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对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TNF-α表达的影响。2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DMSO载体组和Wortmannin干预组,以5%DSS溶液构建DSS小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和Wortmannin对小鼠肠黏膜组织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未用Wortmannin处理的UC组比较,Wortmannin处理后UC患者肠黏膜组织分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2Wortmannin干预组小鼠的DAI评分和肠黏膜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DSS模型组和DMSO载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SS模型组和DMSO载体组小鼠的DAI评分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调控与释放,Wortmannin能阻断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min和180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照组和治疗组,共六组(n=10)。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均于缺血结束后再灌注前即刻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6IU/g,相应对照组于缺血结束再灌注前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h后于下腔静脉采血。观察小肠黏膜的大体损伤情况;采用Chiu氏评分法对小肠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检测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d(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正常,其余各组小鼠均有明显肠黏膜损伤,并伴有黏膜MPO活性增加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模型1治疗组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显著加重,Chiu氏评分显著升高(P〈0.01);但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小肠损伤明显减轻,Chiu氏评分显著降低(P〈0.01)。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其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可减轻严重肠I/R损伤但加重轻度肠I/R损伤,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韩成龙  李苏阳  韩雅萌 《西部医学》2022,34(8):1128-1132
目的 研究丹皮酚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小鼠肠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SD成年雄性〖JP2〗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12只)、5-FU注射组(5-FU组,12只)、丹皮酚25 mg/kg组(5-FU +Pae 25 mg/kg组,13只)、丹皮酚100 mg/kg组(5-FU+Pae 100 mg/kg组,13只)。通过腹腔注射5-FU建立小鼠肠黏膜损伤模型,探讨丹皮酚对小鼠5-FU注射后体重的影响。HE染色观察丹皮酚对小鼠小肠绒毛损伤的形态学影响;免疫组化实验研究小鼠小肠腺细胞凋亡情况;成瘤实验观察丹皮酚对5-FU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 注射5-FU 9天后,小鼠体重显著降低,而丹皮酚处理后可显著恢复小鼠体重。丹皮酚可明显降低小肠水肿程度或出血,并使小肠绒毛升高,增加小肠腺细胞数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丹皮酚可显著降低小肠腺细胞凋亡程度。结论 丹皮酚可通过抑制小肠腺细胞凋亡降低5-FU对小鼠黏膜损伤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可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心理应激对小肠细菌和小肠黏膜的影响,探讨心理应激后小肠功能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用猫恐吓小鼠的方法制备心理应激模型.取近端小肠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小肠细菌.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来观察小肠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 (1)应激组近端小肠大肠杆菌(1.79±0.27)log10(CFU/g) 与对照组(1.32±0.22)log10(CFU/g)相比明显增加(P<0.01),应激组乳酸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例(0.52±0.56)较对照组(1.14±1.07)明显降低(P<0.05),应激组乳酸杆菌(2.31±0.63)log10(CFU/g) 较对照组(2.41±0.34)log10(CFU/g)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心理应激后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3.02±0.85)mmol/L]较对照组[(0.94±0.33)mmol/L]明显升高(P<0.01).(3) 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与近端小肠大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6713,P<0.05).结论 心理应激后小肠功能紊乱可能与小肠微生态失衡和小肠黏膜的损伤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