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湖州市腹泻人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主要毒力基因以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8—2020年各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DEC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DEC阳性病例293例,分离菌株294株。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55.4%(163/294),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占29.6%(87/294),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占11.2%(33/294),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占3.4%(10/29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占0.3%(1/294)。随机选取117株DEC对氨苄西林、萘啶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进行耐药性检测,耐药率分别为70.9%、60.7%、53.8%、51.3%。多重耐药率达到55.6%。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的敏感率为99.1%、92.3%、92.3%和91.5%。DEC引起的腹泻发病高峰在7—8月,20~39岁为主要感染人群。结论 湖州市腹泻人群感染DEC基因型别以EAEC和ETEC为主,存在多重抗生素耐药,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感染人群以青壮年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北京市平谷区2018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347例病人的信息,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诺如病毒等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34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26~35岁年龄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32.0%)。疾病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家庭(80.4%)。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 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0.7%)。共采集332份患者粪便标本, 检测出致病菌者79例, 检出率23.8%。沙门菌检出率最高(10.2%)、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菌(9.6%)。抽取264份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 14份检出阳性, 检出率5.3%。第3季度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 12、1、2、3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平谷区食源性疾病的季节性监测, 对易感人群、家庭进行食品卫生知识重点宣传教育, 尤其是肉与肉制品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致病型分布、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西安市5家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分离和PCR毒力基因分型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9份粪便标本检出DEC阳性40份,阳性检出率为10.28%(40/389)。共分离到41株DEC,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主,分别占41.46%(17/41)和39.02%(16/41)。ETEC以estIa/estIb基因型为主(70.59%,12/17),EAEC以astA/pic基因型为主(87.50%,14/16)。40株菌(97.56%,40/41)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和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50%,多重耐药率为56.10%(23/41)。41株DEC聚类分析得到40种带型,相似度为62.0%~100.0%。结论 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DEC检出率较高,主要致病型为ETEC和EAEC,PFGE带型较为分散,菌株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养猪场源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及致病型分布情况,为从猪肉生产源头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多重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分离 自12个养猪场的生猪、养殖环境和养殖工人的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鉴定DEC的致病型.结果 985株分离 自养猪场的大肠埃希菌中,DEC占比2...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患儿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状况、不同毒力基因型的分布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特征。方法 从江苏省各设区市的三甲医院共收集3566例食源性疾病患儿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毒力分型,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患儿中, 共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04株, 总检出率为2.9%(104/3566)。在5种毒力基因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中,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是主要的毒力基因型, 分别占61.5%(64/104)、26.9%(28/104)。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 达71.2%, 其次为四环素和萘啶酸, 分别为59.6%和54.8%。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多重耐药率为75.0%。结论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导致江苏省儿童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约95%以上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敏感, 100%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高, 应加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18—2020年天津市津南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行监测及耐药分析,了解天津市津南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2020年津南区哨点医院607例食源性疾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志贺菌4种致病菌检测,并对阳性菌株做药敏分析。结果 607例粪便标本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24株,阳性检出率20.43%(124/607)。其中沙门菌74株,副溶血性弧菌3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19株,未检出志贺菌。患者中,男∶女为4∶3(347/260);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检出率最高,达62.16%(46/74),致泻大肠埃希菌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检出率最高;药物敏感试验中,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AMP)耐药显著,高达72.04%(67/93),且普遍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唑啉(CFZ)的耐药最严重[77.42%(24/31)]。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2018—2020年引起腹泻的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以肠炎沙门菌、EPEC为主。分离菌株普遍对AMP耐药,且存在多重耐药情况,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加工业的监管,同时加强致病菌耐药的监测力度,为津南区食品安全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分子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210份粪便标本按照GB 478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后进行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确认,并对分离出的DEC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阳性菌株32株,检出率为15.2%(32/210),其中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占37.5%(12/32),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37.5%(12/32),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占25.0%(8/3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2株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程度最高,耐药率为78.1%(25/32),其次是四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分别为62.5%(20/32)和59.4%(19/32)。多重耐药(MDR)率为50.0%(16/32)。PFGE结果表明,32株菌共分为28种PFGE带型,其中12株EPEC共分为10种带型,12株EAEC共分为10种带型,8株ETEC共分为8种带型,其中EPEC聚类分析结果有两组菌株具有100.0%相似带型,EAEC有一组菌株具有100.0%相似带型,ETEC聚类分析没有完全一致的带型。结论 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DEC感染主要以EPEC、EAEC为主,菌株分型带型存在多样性,菌株耐药状况严重,且存在较高的多重耐药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一起引起学生集体腹泻事件的原因。方法 通过查阅学校医务室就诊记录、考勤记录、就餐消费系统刷卡记录和医院就诊记录等主动搜索病例,开展病例个案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等,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判断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餐次和食物。结果 通过访谈、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共搜索到病例217人,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腹泻次数≥3次/24 h占比62%,135/217)、腹痛(47%,102/217)等;从生物、食物原料和环境样品中共检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EAEC)毒力基因阳性样品55份,分离到EAEC菌株28株,其中27株进行PFGE分型,共形成A~Q 17个型别,呈高度多态性。可疑食品是5月30日晚餐的凉拌椒麻鸡。结论 该起事件是有学校食堂配餐引起的一起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所致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 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 最大年龄96岁, 多发于25~55岁(50.42%), 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 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 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 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 检出率3.6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 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 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 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收集的2018—2020年来自上海市3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收集到13 672例有自诉可疑食物史腹泻病例及其标本,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率为5.71%(781/13 672),其毒力基因型以ETEC和EAEC为主。7岁以下年龄组和职业为农民的就诊病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阳性检出率最高,7~9月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最高的月份,有发热症状、无呕吐症状、腹泻次数在3~9次/d的就诊病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自诉可疑食物类别为水果及其制品的就诊病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本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毒力基因型以ETEC和EAEC为主,感染高峰出现在夏季。通过对特定临床症状的询问,对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加强对餐饮服务业和街头食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良好食品安全习惯的宣传与培训,降低致泻大肠...  相似文献   

11.
2006-2009年江苏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检测技术要求,2006-2009年在江苏省的13个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3865份,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菌和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3865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90株,总检出率为12.68%。生肉、生奶、水产品、速冻米面、熟肉制品、蛋糕以及蔬菜沙拉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7.93%(242/814)、18.87%(10/53)、17.49%(89/509)、16.18%(56/346)、9.24%(56/606)、4.79%(7/146)和0.98%(5/509);2006-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6.92%、14.05%、15.32%、7.06%;13个监测点中,泰州、南京、扬州、徐州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结论生肉、生奶和水产品是江苏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作为直接入口食品的熟肉、生食水产品和蛋糕,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奶牛场采奶过程中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菌株所携带毒力基因及其对抗生素和消毒剂抗性.选择成都市某奶牛场随机采集655份样品,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检测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以及抗消毒剂基因,筛选出毒力强菌株,分别检测菌株对抗生素和消毒剂的敏感性.结果 表明,一共分离得到249株大肠埃希氏菌,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吉林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2010~2015年采集吉林市市售样品21类1212份,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分离和鉴定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检出致病菌株121株,总检出率为9.98%。致病菌检出率前3位食品类别分别是速冻米面制品(26/96,27.08%);乳与乳制品、婴幼儿配斱食品(23/101,22.77%);肉及肉制品(40/178, 22.47%)。检出致病菌前3位是蜡样芽胞杆菌(43/206, 20.87%)、副溶血性弧菌(6/77, 7.7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2/643, 6.53%)。2010~2015年每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8.56%、2.99%、6.55%、2.86%、1.83%、3.49%。结论 吉林市市售食品的现状不容乐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致病菌检出率进高于同期本省及国内其他省市。建议长期注意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加强市售食品的监测和食品经营部门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吉林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 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依据《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 对2014~2015年市售7类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空肠弯曲菌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5年监测的4067份样品中, 检出阳性致病菌67株, 总体检出率为1.65%。其中, 沙门氏菌27株、铜绿假单胞菌2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株、空肠弯曲菌19株。桶装饮用水污染最为严重, 检出率为20.62%; 肉与肉制品检出率为3.72%, 散装和预包装食品中食源性疾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55%和1.96%。结论 吉林省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其中桶装饮用水、肉制品为主要污染食品类别,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华南地区食品中非O157致泻大肠杆菌(DEC)的污染分布情况和特点,本研究随机采集了该地区12个城市的食品样品,参考GB/T 4789.36-2003方法进行检测,并利用多重PCR对DEC进行了分子鉴定。另外,分别采用MLST分型方法和药敏纸片法对DEC菌株的遗传特性和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00份样品中有164份检出DEC,总污染率高达16.4%。肉类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在五种DEC中,EPEC检出率最高(8.0%),其次为ETEC(6.2%),EIEC(3.4%)和STEC(0.4%)。样品中共分离到207株DEC。MLST分型产生了58种ST型,其中44个为已报道的ST型,14个为数据库中新的ST型。聚类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共有8个克隆复合物(CC),CC10为其中最大的一个。DEC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和氯霉素等具有高抗性。有关部门应加强非O157致泻大肠杆菌的监控,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分析吉林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吉林市共监测10类240份食品样本,检出19株致病菌,总检出率7.92%,其中检出7株蜡样芽孢杆菌,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3类食品样本监测到食源性致病菌:流动早餐检出率57.14%,肉与肉制品检出率50%,调味品检出率2%;依据散装和预包装不同包装类型的食品样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林市流动早餐和肉与肉制品两类食品样本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均较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此类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Meat contaminating bacteria may be the direct cause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d represent a potential cause for the drug resistance of human pathogenic agents. The prevalence and resistance to 17 antimicrobial drugs of isolates of selected bacterial spec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70 swabs of beef carcasses and 70 subsequent samples of beef meat. Molecular techniques (coagulase gene typ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original gene typing Escherichia coli) were use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solates. Carcasses were already contaminated after evisceration, least frequently with S. aureus strains (7.5% of samples), most frequently with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strains (52.2% of samples). During carcass processing, contamination with resistant or polyresistant strains of S. aureus and E. col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Gene typing isolates of S. aureus and E. coli indicated that the strains probably originated in the processing 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