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假丝酵母的感染情况,分析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假丝酵母感染患儿标本77例,进行菌株的分离、鉴定。并从患儿年龄、基础疾病及标本来源、检出病原菌种类、菌株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岁。标本主要来源于咽拭子,白假丝酵母的分离率最高(63.6%),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和其他假丝酵母。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假丝酵母对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较高。其中,白假丝酵母对AmB、5-FC、氟康唑(FCZ)及伊曲康唑(ICZ)的敏感率依次为100.0%、91.9%、83.7%、69.4%;对ICZ、FCZ、5-FC的耐药率依次为4.1%、2.0%、2.0%。结论:儿童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最多见,分离菌株对FCZ和ICZ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并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进行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近平滑假丝酵母是新生儿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感染发病率显著升高,严重危害患儿健康并显著增加医疗支出。近平滑假丝酵母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皮肤屏障功能不全、使用抗菌药物、留置中心或脐静脉导管、肠外营养以及机械通气等。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医疗器械、体液、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的水平传播。治疗方面重点是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和系统的抗菌治疗,两性霉素B为首选药物。本研究对该菌致病机制及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表现等进行综述,实现早期诊断,为减少近平滑假丝酵母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病(VVC)情况,并分析其白假丝酵母微卫星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59例孕期女性,收集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VVC感染调查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微卫星标记法对鉴定的白假丝酵母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759例孕期女性中,检出阴道VVC感染114例,感染率为15.02%,早、中、晚孕期VVC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7.44%、15.09%和13.58%;共检出VVC感染菌株120株,其中检出白假丝酵母82株(68.3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31株(25.83%)、克柔假丝酵母4株(3.33%)、热带假丝酵母3株(2.50%);白假丝酵母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一定程度耐药;随着妊娠期的推进,有症状孕期女性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减低,非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升高,晚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感染情况与其临床症状间具有相关性(P<0.05); 82株白假丝酵母共检出35种基因型,主要包括4种优势基因型,分别为21:21基因型12株(14.63%)、30:45基因型7株(8.54%)、32:46基因型1...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探讨临床常见假丝酵母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190株,使用显色琼脂平板和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比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真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中,白假丝酵母最多(110株,57.89%),其次分别是热带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分别为(27株,14.21%)和(24株,12.63%);科室分布以外科(48株,25.26%)和ICU(39株,20.53%)为主,主要分离自血液(59株,31.05%)、引流液(29株,15.26%)和腹水(25株,13.16%);体外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9%和7.0%,暂未发现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的近平滑假丝酵母。对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假丝酵母有5株(5/18,27.8%),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的热带假丝酵母分别有5株(5/20,25.0%)和4株(4/20,20.0%)。未发现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菌株。结论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好发于外科病区和ICU;不同假丝酵母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棘白菌素类药物对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假丝酵母引起的复杂性泌尿道感染(cUTI)住院患者临床不良预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成人假丝酵母cUTI住院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以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其中49例患者住院时间≥15 d为预后不良组,33例患者住院时间<15 d为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假丝酵母cUTI患者尿培养共分离到82株假丝酵母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有47株占57.3%,非白假丝酵母有35株占42.7%,有24株占29.3%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预后不良组中医院获得性感染、脑梗死和卧床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留置导尿管、经泌尿道手术、白假丝酵母、对唑类耐药患者占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医院获得性cUT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3.530,95%CI:1.260~9.870)。结论 假丝酵母引起的cUTI检出的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假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假丝酵母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假丝酵母培养阳性2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假丝酵母分为感染组117例,非感染组129例。送检标本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246例患者共检出311株假丝酵母,培养阳性标本主要以深部痰液、引流液和中段尿为主,其中白假丝酵母占47.27%;白假丝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90%;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低,而对伏立康唑敏感率相对较高;抗真菌药物使用率及累计药物限定日剂量(DDDs)最高为伏立康唑;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腹部手术、脓毒性休克是ICU患者假丝酵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2次培养阳性、G试验值及28 d病死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ICU检出假丝酵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非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下降。腹部手术和脓毒性休克是假丝酵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临床应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2019年间医院内侵袭性假丝酵母病(HAIC)的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索HAIC的危险因素,为HAIC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统一的诊断标准进行HAIC诊断。通过收集该院2015-2019年间HAIC确诊病例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科室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感染菌株、感染部位等感染特征,分析2015-2019年间该医院HAIC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5-2019年间该院住院成人患者(住院时长>48 h)共281 205例,共发生了130例HAIC,发病率为0.46‰。男性患者HAIC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老年患者HAIC的发病率高于年轻患者(P<0.05); HAIC的高发科室为ICU(P<0.05)。致病菌株主要为白假丝酵母(69/130,53.08%),主要感染部位前两位分别为血流感染(54/130,41.54%)和腹(盆)腔感染(50/130,38.46%)。结论 HAIC的主要感染菌株为白假丝酵母,主要感染部位为血流感染。男性患者和老年患者可能是发生HAIC的高风险人群,ICU可能是发生HA...  相似文献   

8.
白假丝酵母是临床常见的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生物膜的形成是白假丝酵母的重要致病因素,并可使其对药物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强。白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包括黏附、增殖、成熟、分散步骤;其结构由多糖、蛋白质及脂质、胞外DNA及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质组成;致病因素包括细胞外基质及DNA、生物膜形成及致病相关蛋白、群体感应分子及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的生物膜防治策略主要有研发新型抗菌药、中药单体成分的研究、改良生物医学材料及新型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阴道假丝酵母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因胎膜早破就诊的妊娠期妇女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非胎膜早破妊娠期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妊娠妇女阴道分泌物及宫颈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检查与培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胎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MP-1)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假丝酵母阳性率83.8%,高于对照组(χ~2=31.241,P0.001);研究组MMP-9及MMP-9/TMP-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发生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病理性黄疸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感染与胎膜早破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引发不良妊娠结局,临床应对妊娠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检查,并对感染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以降低假丝酵母感染及胎膜早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送检非痰类标本中假丝酵母分布与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收集的非痰类标本中分离的假丝酵母2 785株,分析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 2 785株假丝酵母中,白假丝酵母1 549株占55.62%,光滑假丝酵母526株占18.89%,热带假丝酵母404株占14.51%,近平滑假丝酵母248株占8.90%,克柔假丝酵母58株占2.08%。从尿、创口分泌物、组织、血液、产道分泌物五个部位分离到的以白假丝酵母为主。不同部位中五种假丝酵母对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性,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临床应根据真菌感染的部位及菌种选择不同的抗真菌药物,以利于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某院假丝酵母菌所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64例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以白假丝酵母菌(68.75%)为主,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5.62%)、光滑假丝酵母菌(9.38%)和克柔假丝酵母菌(6.2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67.19%)为主,其次为泌尿道(18.75%)、消化道(10.94%)等。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恶性肿瘤等13个因素是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95% CI:2.57~33.67)、住院时间(OR 95% CI:2.17~25.37)、恶性肿瘤(OR 95% CI:1.04~15.23)、化学治疗(OR 95% CI:1.76~20.63)、使用呼吸机(OR 95% CI:4.67~96.37)是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应充分考虑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4例少见丝状真菌深部感染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资料,为相关真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取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或血液标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至菌种。结果分别从4例患者的伤口分泌物和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4株丝状真菌,经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串珠镰刀菌、马尔尼菲青霉和尖端赛多孢子菌。结论申克孢子丝菌、串珠镰刀菌、马尔尼菲青霉和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少见,且检测困难,应加强对少见真菌感染的认识和实验室检测,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较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其主要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目前,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归因于宿主与致病菌两方面的因素.由于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白假丝酵母菌对传统抗真菌剂耐药性逐渐增强,因此,有关新型抗真菌药物及生态疗法的研究,对减少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及传统抗真菌药物毒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血流感染的试验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104例B.gladioli血流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采用WHONEN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B.gladioli生化表型结果不活跃,阳性期待值指标为亮氨酸(A-LLEUH)、黏杆菌素(C-CLST)、苯丙氨酸(A-LPHET)、色氨酸(A-LTRY)、多黏菌素B(C-PXB),阳性符合率100.0%;治愈101例治愈率为97.1%,自动出院2例占1.9%,死亡1例病死率为1.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4种抗菌药物呈低耐药性,耐药率在0~32.5%。结论手工鉴定方法很难做出正确的细菌鉴定结果;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有助于实验室细菌鉴定程序的标准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B.gladioli血流感染治疗的经验性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此文对DNA指纹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真菌感染的应用现状作了综述,并指出了各种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织胞浆菌病实验室和临床诊治特点,为减少组织胞浆菌病的漏检率和病死率提供经验。方法调查两例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肺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资料,分析其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史和治疗原则及疗效;采用萨布罗和血琼脂培养基进行病原菌培养。结果两例患者均为有组织胞浆菌暴露史的人群,两例患者伊曲康唑治疗约4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该菌初代在萨布罗培养基真菌孵箱培养10d后,生长出微小、白色干燥菌落,血琼脂于普通孵箱20d后长出酵母样菌落;组织标本剪碎后涂片,六胺银染色查见真菌大分生孢子,有管型和柱型的突起;次代生长的菌落通过乳酸棉酚兰、革兰染色均见到典型的大分生孢子,>50%的大分生孢子表面有管型和柱型突起。结论组织胞浆菌培养困难和时间长,组织剪碎后涂片行六胺银染色镜下见真菌大分生孢子,有管型和柱型的突起,可以提前提示实验室内要考虑组织胞浆菌的培养和鉴定,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均应高度重视患者的流行病史,提高组织胞浆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9.
20.
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从四肢远端向近端发展的感觉型或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肌电图检查是一项客观而敏感的指标。经驱砷及综合治疗,病情缓慢恢复;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