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痛定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CI)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强痛定组和联合组(n=8)。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1,3,5,7天测定各组动物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脊髓TNF-α、IL-1和PGE2浓度变化。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CCI可导致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CCI组脊髓TNF-α[(3.25±0.34)pg/mg]、IL-1[(15.36±1.49)pg/mg]和PGE2[(162.57±13.63)pg/mg]升高。与CCI组比较,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后能明显改善CCI大鼠痛敏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显著降低TNF-α[(1.58±0.27)pg/mg]、IL-1[(7.61±0.85)pg/mg]和PGE2[(95.16±8.74)pg/mg]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可减轻CCI大鼠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直接导致的疼痛[1]。NP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外周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病毒感染、肿瘤及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NP包括术后疼痛、脊髓损伤、疱疹后神经痛及糖尿病。NP临床上的具体症状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诱发类型的疼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疼痛性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腰5脊神经横断(L5-SNT)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海马水平TNF-α、IL-1β、IL-6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36只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即正常组(Z组)、假手术组(J组)、模型+生理盐水组(MS组)及模型+米诺环素组(MM组),每组9只。MS组、MM组进行SNT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建立,而后MM组每天给予米诺环素40mg/kg腹腔内注射,而MS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术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并于术前1天及术后1~11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WT);选择术后第2、7、11天随机取每组动物处死,应用实时PCR法检测大鼠海马水平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结果 (1)行为学检测:与术前1天比较,MS组与MM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机械性痛觉过敏(P<0.05),而与MS组比较,MM组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得到明显改善(P<0.05)。(2)促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与J组比较,MS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IL-6表达上调(P<0.05),而与MS组比较,MM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IL-6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 米诺环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中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及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眼镜蛇毒因子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因子(CV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大鼠痛阈和脊髓补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补体异常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等渗盐水组(对照组)、CCI 等渗盐水组、CCI CVF组。CCI 等渗盐水组和CCI CVF组采用经典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CCI CVF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第4d经尾静脉注射50μg/kg的CVF。各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7、11和14 d记录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测定血清和脊髓中补体蛋白C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 等渗盐水组及CCI CVF组大鼠于术后3 d出现明显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P<0.01);与CCI 等渗盐水组相比,CCI CVF组大鼠在尾静脉注射CVF后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明显减轻(P<0.01),但随着药效的衰减,痛觉过敏又逐渐恢复。和痛阈变化一样,血清和脊髓补体C3水平在CVF干预后显著下降,随着药效的减弱又逐渐恢复,而等渗盐水治疗组无此变化。结论:尾静脉注射CVF具有减轻NPP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补体C3活化状态可能与NPP疼痛和CVF镇痛效应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TRPA1在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P)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DRG)中的表达变化,探讨GBP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CCI+小剂量GBP组(CCI+GBP1组)、CCI+中剂量GBP组(CCI+GBP2组)、CCI+大剂量GBP组(CCI+GBP3组),每组8只。术后14天,CCI+GBP1组、CCI+GBP2组、CCI+GBP,组分别鞘内注射GBP1g/L、3g/L和10g/L,CCI+Ns组给予等渗生理盐水。术前1天、给药前1h及给药后2、4、6、8h分别测定各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给药后9h取大鼠腰段脊髓,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表达和核因子KB(NF—KB)的活性。同时,选Sham组、CCI组、CCI+NS组及CCI+GBP,组给药后9h取大鼠背根神经节,应用RT—PCR技术检测TRPA1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Sham组比较,CCI、CCI+NS、CCI+GBP1、CCI+GBP2、CCI+GBP,组术后MWT和TWL均下降(P〈0.叭)。与CCI组比较,GBP治疗后,CCI+GBP1、CCI+GBP2、CCI+GBP,组MWT和TWL上升(P〈0.05)。②与Sham组比较,CCI、CCI+NS、CCI+GBP1、CCI+GBP2、CCI+GBP3组腰段脊髓NF—κB、TNF-α、IL-6及IL-10表达上升(P〈0.05)。GBP治疗后,CCI+GBP2、CCI+GBP3组NF—κB、TNF-α、IL-6表达下降,IL-10表达上升(P〈0.05)。③与Sham组比较,CCI、CCI+NS及CCI+GBP,组TRPA1表达上升(P〈0.05)。与CCI组及CCI+NS组相比,CCI+GBP,组TRPA1表达下降(P〈0.05)。结论GBP可有效治疗大鼠CCI后NPP,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减低脊髓NF—κB活性,抑制TNF—α及IL-6表达,增强IL-10表达有关,同时可降低TRPA1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作为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和宿主免疫的调节分子,在机体免疫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MIF具有癌基因特性,其高表达可促进癌细胞存活、增殖、迁移、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并抑制凋亡。MIF与抗肿瘤免疫密切相关,基于MIF为靶点的特异性抑制剂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MIF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治疗靶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基于MIF为靶点的抑制剂运用在肿瘤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羌活水提液(Water extract of notopterygium incisum,WN)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疼痛行为实验检测WN灌胃对急性疼痛模型小鼠和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 ury,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热痛觉过敏和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和冲任推拿手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诊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手法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手法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调和冲任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手法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且手法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_2(PGE_2)值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手法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冲任推拿手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能抑制PGE_2的释放,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持续发挥镇痛作用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和容易复发的精神疾病,确切发病机制未知,病因复杂。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不但参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使环加氧酶2活化,而且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控,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F在脑海马、杏仁核等与抑郁症相关脑区表达,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外周MIF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相关。随着MIF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发现MIF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意义,为今后探索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慢性收缩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L4背根神经节中的蛋白表达。方法实验1: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每组n=8)。Naive组不做任何手术;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CCI组按Bennett法结扎右侧坐骨神经主干制备CCI模型。分别测定Sham组和CCI组术前2天(基础值)及术后第1、3、5、7、14、21天(Naive组则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大鼠同侧(本实验为右侧)后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实验2: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每组n=6)。CCI组制备CCI模型,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取同侧L4背根神经节;Naive组不做任何手术,直接取右侧L4背根神经节;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直接取右侧L4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背根神经节GDNF的蛋白表达。结果实验1: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从术后第3天开始至术后21天内各时间点MWT和PWL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实验2:与Sham组相比,CCI组在L4背根神经节的GDNF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CCI大鼠的L4背根神经节的GDNF表达减少,可能参与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检测在儿童肾小球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8例增殖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2例、IgA肾病9例、紫癜性肾炎1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24例非增殖性肾炎(微小病变18例、膜性肾病1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例)、1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和尿液MIF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24h尿蛋白的关系。结果:增殖性肾炎组尿液MIF水平显著高于非增殖性肾炎组及对照组(均P〈0.01),非增殖性肾炎组尿MI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血MI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殖性肾炎组患儿中,肾病蛋白尿组尿MIF高于蛋白尿组(P〈0.05),两组血MI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24h尿蛋白与尿MI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血MIF无相关性(P〉0.05)。结论:MIF表达上调可能是儿童增殖性肾炎肾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尿液MIF水平检测在监测肾脏损害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炎性因子,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肿瘤的增殖、扩散和肿瘤血管的生成。文中对MIF与肿瘤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PCR方法从pAdTrack-CMV质粒中扩增出348 bp的靶片段,将其粘端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然后应用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及序列测定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MIF真核表达载体,酶切及测序证实读码框正确。结论成功克隆MIF真核表达载体,为体内基因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背根神经节细胞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家族(TRPC)各亚型在炎性痛及神经病理性痛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炎性痛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炎性痛组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蜜蜂毒炎性痛模型组;神经病理性痛组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模型组.测定各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然后分别于蜜蜂毒处理后2h及神经结扎后1周,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TRPC家族各亚型mRNA表达水平和各组背根神经节细胞内TRPC家族相应亚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技术显示,背根神经节细胞TRPC3、4、5亚型的mRNA表达水平在蜜蜂毒炎性痛组显著增加(P<0.001);而在神经病理性痛组背根神经节细胞TRPC2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 <0.001),同时TRPC3 mRNA表达水平却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蜜蜂毒炎性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内TRPC3、4、5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而神经病理性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内TRPC2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结论 蜜蜂毒炎性痛模型及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TRPC通道各亚型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提示TRPC通道各亚型在炎性痛及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MIF和HMGB1含量;分别对62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了血清MIF和HMGB1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尖锐湿疣患者MIF和HMGB1水平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3个月治疗后血清MIF和HMGB1水平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尸〉O.05)。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MIF和HMGB1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尖锐湿疣患者血清HMGB1浓度与MIF浓度呈正相关(r=033,P〈0.01)。结论检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MIF和HMGB1水平的变化对改病的治疗。预后观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慢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脑和脊髓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MIF与EAE发病的关系.方法:72只无特定病原体的6~8周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EAE组、空白组和佐剂组.用mMOG35-55和完全弗氏佐荆(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免疫小鼠制成慢性EAE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不同组别小鼠脑和脊髓中MIF的表达变化.结果:EAE组小鼠在疾病各个时期,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均可见MIF表达升高,各个时期MIF表达与空白组和佐荆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AE组,MIF在疾病发病高峰期表达最高,与其他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在EAE小鼠发病过程中有明显表达,可能与EAE的发病和恶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酮对离体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 ELISA方法,检测10μmol/L、0.1μmol/L孕酮作用24h后,体外培养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清液中MIF水 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高、低浓度孕酮作用24h后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MIF分泌量减少;异位内膜组的 下降程度大于在位内膜组(P<0.01);高浓度孕酮作用强于低浓度孕酮组(P<0.05)。结论:孕酮对子宫内膜细胞 分泌MIF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异位内膜分泌能力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损伤的周围神经能否激活和促进雪旺细胞分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方法切取SD乳鼠损伤和未损伤的臂丛及坐骨神经,分离、纯化、培养雪旺细胞,72 h后分别收集培养基,即得损伤神经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及未损伤神经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以含10%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其中的MIF含量。结果损伤神经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中MIF含量明显高于未损伤神经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对照组,未损伤神经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中MIF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损伤的周围神经能激活和促进雪旺细胞分泌MIF,在激活巨噬细胞、调节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标本和80例食管癌旁组织中MIF的表达水平.结果 MI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增加,并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肿瘤的TNM分期密切相关,MIF在癌旁组织的黏膜生发层细胞中表达也有少量的增加.结论 MIF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周期,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食管鳞癌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