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扁桃体是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好发部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最常见病理类型.本研究目的为总结原发扁桃体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7例初诊原发扁桃体DLBC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因咽部不适或咽部疼痛就诊,Ann Arbor分期Ⅰ期42.8% (3/7),Ⅱ期57.1% (4/7).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0阳性率100%、BCLL-2阳性率83.3%、BCL-6阳性率71.4%、Ki-67阳性率≥70%,为66.7%.放化疗对所有患者均有效,随访4-40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原发扁桃体DLBCL分期早,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类型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患者对放化疗敏感,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miR-155及其靶基因MyD88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35例,另外选择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miR-155相对表达量及MyD88基因多态性,并分析miR-155及My...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对伴髓样分化因子(MyD)88突变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34例难治性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按2∶1分为训练集(n=94)和测试集(n=40)。其中, 训练集患者年龄为60~78岁, 男、女性患者分别为41、53例, 根据MyD88基因型将训练集患者分为MyD88突变型组(n=33)和MyD88野生型组(n=61)。测试集患者年龄为62~80岁, 男、女性患者分别为18、2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如性别、年龄、病变部位、DLBCL结外累及部位、Hans分型、Ann-Arbor分期、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CD5表达情况、Ki-67指数、治疗方案、既往治疗方案种类、MyD88突变等。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伊布替尼疗效等定性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患者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患者生存曲线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50例患者中P53缺失者21例,阳性率42.0%,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为(176.25±61.25)pg/ml,高于正常对照。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P53检测阴性者。经FISH检测,组织学P53基因缺失的患者同时有相对较高的血清突变型P53蛋白水平。结论:P53异常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患者的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YD88、A20基因突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213例,治疗前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MYD88、A20基因突变情况,治疗后3个月患者采用PET-CT进行疗效评估,统计不同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效果患者MYD88、A20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 213例患者中MYD88基因突变35.21%,其中72.00%突变点位为L265P;A20基因突变22.54%,均为3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MYD88、A20基因双突变者5.63%。MYD88基因突变者Ki-67高表达、Bcl-2阳性、c-MYC/Bcl-2阳性、疾病类型为ABC-DLBCL型占比明显高于MYD88基因未突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0基因突变者疾病类型为ABC-DLBCL型、PgP阳性中占比高于A20基因未突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D88/A20基因双突变者疾病类型为ABC-DLBCL者高于MYD88/A20基因均未突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17...  相似文献   

6.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 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 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T细胞。CD4+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 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 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0.01);进一步发现Tol 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4.53±1.27)%,(2.39±0.80)%,P<0.01)。研究结果表明Tol 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为CAR-T细胞治疗失败患者的预防和后续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48例R/R DLBCL患者。对患者治疗前外周血进行187个淋巴瘤相关基因集的ctDNA检测。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和未达完全缓解(nonCR)两组。使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 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 nonCR患者中, 突变频率最高的10个基因由高到低依次为TP53(41%)、TTN(36%)、BCR(27%)、KMT2D(27%)、IGLL5(23%)、KMT2C(23%)、MYD88(23%)、BTG2(18%)、MUC16(18%)、SGK1(18%)。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ctDNA突变基因数≤10的患者, ctDNA突变基因数>10的患者总生存(OS)(1年OS率:0...  相似文献   

8.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成熟B细胞肿瘤患者的存活和疾病进展依赖B细胞受体(BCR)提供的信号,而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是BCR信号通路上的关键激酶.Ibrutinib是一种新型的BTK选择性抑制剂,对BTK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在B细胞肿瘤的初步临床试验显示了令人振奋的疗效.本文就其作用机制以及在B细胞肿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淋巴瘤常见的病理亚型,仅次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位居第二位,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2%.FL在生物学和临床上都具有多样性,患者可表现为惰性、无症状或侵袭性、有症状、高肿瘤负荷.一线治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病理组织学、肿瘤负荷以及患者的症状.FL的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早期FL患者首选放疗,晚期及复发FL患者可选择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免疫放疗、干细胞移植.近年来,治疗淋巴瘤的药物越来越多,包括硼替唑米、雷利度胺、Ofatumumab,Epratuzumab等药物,而且治疗方案也不断更新.本文就近年来FL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该院诊治的118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11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不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与TLR4及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有关(P<0.05),年龄、性别、结外累及、B症状等指标均与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关(P>0.05);TLR4、NF-κB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TLR4及NF-κB蛋白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LDH及IPI相关,可作为DLBCL发展及预后的评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 其中原发胰腺DLBCL 12例, 继发胰腺DLBCL 68例。与原发胰腺DLBCL相比, 继发胰腺DLBCL患者结外受累数目较多(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P=0.013)。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0和0.0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5)和双表达(DE)(P=0.017)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1)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9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 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在胰腺DLB...  相似文献   

12.
感悟     
  相似文献   

13.
14.
大爱无声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背景:目前骨髓动员能否归巢到心肌病心衰受损部位,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尚无定论。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阿霉素心肌病心衰模型大鼠50只,分成2组,骨髓动员组30只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衰组20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骨髓动员组其中10只在动员第6天处死,留取心肌标本,行CD3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剪尾取血,测量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同时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第5天,腹腔注射Brdu 50 mg/kg,连续4周直至动物处死。留取心肌组织,通过心肌BrdU单染、BrdU与肌球蛋白重链双染及BrdU与肌动蛋白双染确定单个核细胞的归巢,评价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向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分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组白细胞数及单个核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证实骨髓动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衰组(P<0.05)。心肌CD34免疫荧光检测,心衰组阴性,骨髓动员组阳性。骨髓动员组心肌BrdU单染和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双染均呈阳性,心肌损伤处血管内皮细胞核呈BrdU阳性;心衰组均为阴性。骨髓动员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心衰组(P<0.001)。提示骨髓动员出单个核细胞,归巢到心肌受损处,对心肌病心衰大鼠模型心肌和血管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桥接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在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以泽布替尼为基础的方案桥接CD19 CAR-T细胞治疗伴有高危因素的r/r DLBCL患者, 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1例患者, 中位年龄为57(38~76)岁, 14例(66.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评分(ECOG评分)≥2分, 14例(66.7%)为双表达DLBCL, 18例(85.7%)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 3例(14.3%)IPI评分2分的患者均存在结外受累, 7例(33.3%)伴有TP53突变。中位随访24.8(95%CI 17.0~31.6)个月, 客观缓解率(ORR)为81.0%, 11例(52.4%)患者获完全缓解(CR);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2.8个月, 中位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 1年PFS率为52.4%(95%CI 29.8%~74.3%)...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PEN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236例PEN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表明:①236例PENL病例占同期淋巴瘤的40.7% (236/580),中位年龄为55岁(16岁-9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 1(153/83).②PENL的首发部位常见于胃肠道、鼻腔、扁桃体、纵隔、皮肤、脾、睾丸、骨及软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其所占比例依次为30.1%(71/236)、10.6% (25/236)、8.9% (21/236)、5.9% (14/236)、5.1% (12/236)、4.7%(11/236)、4.2% (10/236)、4.2% (10/236)、3.0% (7/236).③PENL的首发症状多无特异性;体征多为原发器官的肿大或局部肿块形成,在本研究中此体征占66.9%(158/236).④按照2008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胃肠道PENL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常见,鼻腔PENL病理类型以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常见,扁桃体、睾丸、中枢神经系统PENL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常见.结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并不少见,出现原发器官的肿大或局部肿决形成时,应警惕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