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向成骨、成脂分化的变化,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状态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先对实验小鼠每隔1-2d行内眦静脉取血0.3 ml,4周构建贫血模型,通过检测贫血小鼠外周血常规指标、网织红细胞比例、骨髓细胞造血集落形成以验证小鼠模型.通过检测贫血模型小鼠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骨髓细胞和脂肪细胞的数量,并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骨髓成骨、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来研究骨髓MSC分化潜能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贫血小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骨髓细胞造血集落形成单位数量增多;骨髓造血细胞增多,脂肪细胞减少;骨髓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增多并显著向成骨细胞分化;骨髓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和OSX的表达明显升高,而成脂相关基因aP2、PPARγ2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在骨髓造血功能活跃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增强,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背景:动物实验中已多次验证,脐带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且免疫排斥反应低。目的:以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作为观察指标,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帕金森病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2-76岁,帕金森病H&Y分级3-5级。在产妇知情同意情况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足月妊娠产妇的脐带,无菌收集脐带,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2周起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移植前及移植后1个月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个月患者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MAPK通路参与小鼠骨实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cell,MSC)向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骨片法分离培养C57/BL小鼠骨实质来源的MSC;取第4代MSC进行成骨诱导,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在MSC向成骨分化过程中MAPK所包含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c-Jun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38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及分别加入3种相应通路抑制剂PD98059、JNK Ⅱ和SB203580后碱性磷酸酶(ALP)和钙沉积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MSC在向成骨分化过程中MAPK通路所包括的ERK、INK和p38通路均发生活化;加入PD98059后,ALP的表达在诱导早期显著提高,而后无显著改变;加入JNKII后不影响ALP和钙的沉积;而加入SB203580后,可显著抑制MSC中ALP的表达和钙的沉积。结论:p38通路在MSC向成骨分化中起正调控作用,ERK通路可能在早期起负调控作用,而JNK通路在其中未见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报道用烧伤大鼠血清作为诱导剂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目的: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单独或与必要的诱导剂组合移植修复皮肤创面缺损与重建表皮。方法:无菌环境取大鼠骨髓,选取贴壁细胞用L-DMEM培养液培养至第4代,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20%烧伤大鼠血清 DMEM-F12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表皮细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将Wistar大鼠制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3组,将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含有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单次涂布到烧伤大鼠模型创面上,以未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对照,观察再生皮肤创面收缩率及表皮层细胞与皮肤附件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后少部分细胞贴壁生长,形态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16 d时细胞贴满瓶底,呈鱼群样或网状排列,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加入20%烧伤大鼠血清的DMEM F-12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形态渐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经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证实已分化为表皮细胞。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移植还是与必要的诱导剂组合移植其皮肤的修复与再生情况均超过大鼠皮肤自然愈合,且不仅皮肤再生快,而且皮肤附件如毛囊等的再生也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初步推断间充质干细胞参与了表皮和皮肤附件毛囊的重建,从而改善皮肤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理论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目的:用2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进一步探讨其在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应用。方法:从Wistar大鼠胫骨和股骨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培养和纯化,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细胞进行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并研究终止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呈典型神经细胞样改变,有两个或多个突起,突起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状,可见细胞核及核仁,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及突触素蛋白表达阳性。撤除诱导条件后大部分细胞逐渐恢复原来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表明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其形态及组织学变化仅能维持一段较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背景:药物治疗骨关节炎不理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尝试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关节炎。目的:综述分析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及其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障碍。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8年3月至2013年10月相关文献。在 PubMed 检索中输入英文单词“stem cel ,Osteoarthritis,bone metabolism,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之间以“AND”形式检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主题词“干细胞,骨关节炎,骨代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以“并且”关系为检索词选择模糊查询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79篇文献,选择了符合纳入标准的50篇文献进行综述。应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促进软骨组织修复来达到,使用的方法是干细胞移植及诱导干细胞分化。干细胞可以治疗骨关节炎,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 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 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T细胞。CD4+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 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 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0.01);进一步发现Tol 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4.53±1.27)%,(2.39±0.80)%,P<0.01)。研究结果表明Tol 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慢病毒质粒pGC FU-RFP-LV标记的小鼠骨实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肺组织和骨髓中的分布.将感染效率为78%的慢病毒感染小鼠MSC,尔后将感染后的MSC以1×106个/只的浓度经小鼠尾静脉植入到BALB/c小鼠体内.随机将小鼠按照1、2、5、7d4个时间点分为4组.在各时间点取小鼠肺组织并制成冰冻切片及骨髓涂片,观察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后的MSC经免疫表型分析和诱导分化检测均符合MSC的表型及生物学特征.以最适病毒滴度MOI=50感染小鼠MSC后,细胞生长状态羌明显改变.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第1、2、5、7天MSC在骨髓中分布为(0.50±0.20),(0.67±0.23),(0.53±0.14),(0.33±0.16);在肺组织中分布为(0.55±0.15),(0.47±0.13),(0.29±0.13),(0.26±0.08).结论:MSC在第1天主要分布在肺组织内(P<0.05),而在第2天主要分布在骨髓中(P<0.05).小鼠骨实质MSC分布浓度与RFP基因表达及MSC在肺组织和骨髓中定植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分化阶段的骨间充质干细胞对于破骨细胞的影响,将小鼠密质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研究其对于破骨细胞发育的调控作用。从小鼠密质骨中分离培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将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1周,分别将成骨分化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与CD11b+的单核细胞共同培养,并以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破骨细胞。结果表明:向成骨分化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可以调节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与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成骨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发育的作用减弱,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发育的作用增强。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发育的能力在其分化为不同种类细胞后发生相应变化,提示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化为子代细胞而对破骨细胞发育发挥选择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初步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颞下颌关节盘细胞方向分化,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μg/L诱导组合成胶原量明显高于5μg/L诱导组。目的:观察经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P3,P4细胞,用5,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未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用第7,14,21天的细胞爬片行蕃红O、天狼猩红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第21天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经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颞下颌关节盘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形态分化,10μg/L组细胞更像关节盘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向颞下颌关节盘细胞方向分化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鼻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鼻息肉前后鼻息肉组织中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鼻分泌物中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ICAM-1、sICAM-1两者间关系及其在鼻息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鼻内应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例未用药的鼻息肉患者(未用药组)、14例经鼻内应用激素(氟替卡松)治疗后的鼻息肉患者(激素治疗组)、12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取其鼻息肉或鼻黏膜组织及鼻分泌物,用ELISA法检测其鼻息肉或鼻黏膜组织匀浆中ICAM-1和鼻分泌物中sICAM-1的含量并作比较.结果:未用药组鼻息肉组织匀浆中ICAM-1的含量及鼻分泌物中sICAM-1的含量,较激素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为高(均为P<0.01),而激素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鼻黏膜组织匀浆中ICAM-1的含量和鼻分泌物中sICAM-1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鼻息肉组织匀浆中ICAM-1及鼻分泌物sICAM-1含量呈线性相关(r=0.843,P=0.000).结论:鼻内应用激素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抑制ICAM-1的表达有关.在未受药物干扰的情况下,鼻分泌物中 sICAM-1的含量也能很好的反映鼻息肉组织中ICAM-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单用及联用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兔颈动脉组织ICAM-1、VCAM-1及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养兔建立动物模型。96只新西兰兔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氟伐他汀处理组(氟伐他汀组)以及氟伐他汀与安体舒通联合处理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4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CAM-1、VCAM-1、MMP-9表达量。结果氟伐他汀组和联合处理组ICAM-1、VCAM-1及MMP-9的表达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且在治疗8周和12周时降低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高脂饲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组织中ICAM-1、VCAM-1及MMP-9表达量增加;他汀类药物可降低ICAM-1、VCAM-1及MMP-9表达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易损组织产生,联合醛固酮拮抗剂时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单用及联用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兔颈动脉组织ICAM-1、VCAM-1及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养兔建立动物模型。96只新西兰兔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氟伐他汀处理组(氟伐他汀组)以及氟伐他汀与安体舒通联合处理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4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CAM-1、VCAM-1、MMP-9表达量。结果氟伐他汀组和联合处理组ICAM-1、VCAM-1及MMP-9的表达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且在治疗8周和12周时降低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高脂饲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组织中ICAM-1、VCAM-1及MMP-9表达量增加;他汀类药物可降低ICAM-1、VCAM-1及MMP-9表达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易损组织产生,联合醛固酮拮抗剂时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T细胞LFA-1/ICAM-1协同刺激信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FA—1/ICAM—1信号是T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表面LFA-1对ICAM-1的亲和力及亲合力在TCR/CD3交联MHC/抗原肽后迅速上调,并参与T细胞免疫突触的形成。随后产生的LFA-1/ICAM-1信号通过上调PI-3K、鞘磷脂酶和JNK等激酶活性协同第一信号活化T细胞,从而诱导T细胞分泌1型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毒等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迁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采用transwell法研究小鼠MSC(C3H10T1/2)、转染空载体的小鼠MSC(C3H10T1/2-MIGR1)和转染了ICAM-1的小鼠MSC(C2H10T1/2-ICAM-1)的体外迁移能力,即将各组Msc种植在孔径为8μm的通透膜上面,以胎牛血清作为趋化物质诱导MSC迁移。分别在迁移8h和12h后对膜下的MSC进行结晶紫和荧光染料DAPI染色,然后统计各组的MSC的细胞数和迁移率。为了探究调控Msc迁移的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抑制剂(SB203580,PD98059和JNKinhibitorⅡ)被添加到transwell体系中,并进一步观察MSC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3种细胞8h和12h的transwell体外迁移结果显示,转染了ICAM-1的MSC组迁移的细胞数和迁移率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组MSC和转染空载体组MSC(P〈0.05),未转染组MSC和转染空载体组MS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加入JNK/SAPK通路的抑制剂JNKinhibitorⅡ可以抑制ICAM-1对MSC的促迁移作用,无论是迁移的细胞数还是迁移率均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中p38/MAPK通路的抑制剂SB203580和ERK/MAPK通路的抑制剂PD98059对于ICAM-1的促MSC迁移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ICAM-1可增强小鼠MSC的体外迁移能力,这种促进作用部分依赖于活化JNK/SAPK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HES)130/0.4溶液和乳酸钠林格 (RL) 液术前扩容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血清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被分为HES组和RL组,每组20例.另选15例健康体查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 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37例鼻咽低分化鳞癌和 30例鼻咽慢性炎性黏膜活检组织进行ICAM 1、Bcl 2表达蛋白产物检测。【结果】①ICAM 1在鼻咽癌组织阳性表达率 6 7.6 % ,明显高于鼻咽慢性炎性黏膜组织 6 .7% (P <0 .0 1)。②Bcl 2在鼻咽癌组织阳性表达率 83.8% ,明显高于鼻咽慢性炎性黏膜组织 10 .0 %(P<0 .0 1)。③ICAM 1、Bcl 2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ICAM 1、Bcl 2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可能在鼻咽癌细胞的凋亡、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两者同时高表达可能协同促进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携抗ICAM-1的靶向微泡定向转染基因至心肌细胞的能力及其作为新型载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37只家兔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3只经耳缘静脉注射携ICAM-1抗体靶向微泡,心肌组织冷冻切片后观察其对受损血管内皮的吸附.余34只兔随机分为3组:IM组(心肌注射Ang-1基因组)、ICAM-1组(注射携抗ICAM-1靶向微泡+Ang-1基因组)、对照组(空白对照),于基因转染前后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处死后取心肌组织及ICAM-1组家兔肝、肾组织行RT-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目的 基因及蛋白表达;免疫组化Ⅷ因子染色检测其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IM组、ICAM-1组基因转染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转染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IM组及ICAM-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组及ICAM-1组行RT-PCR及Western-Blot均可检测出目的 基因及蛋白表达,且两组之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ICAM-1组肝肾组织未见明显Ang-1 mRNA及蛋白表达.心肌组织Ⅷ因子染色后高倍镜下显示IM组及ICAM-1组均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其中相对于ICAM-1组,IM组新生毛细血管计数更高.结论 携抗ICAM-1的靶向微泡可定向转染Ang-1基因至心肌细胞,其转染效率与目前认为最高效的心肌内注射基因的转染效率近似,可作为新型靶向载体定向转染血管新生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治疗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pability of Ang-1 gene delivery to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targeted microbubbles carrying ICAM-1 antibody.Methods Thirty-seven rabbits' left circumfles branch coronary arteries were ligated for models.Three rabbits were injected with microbubbles carrying ICAM-1 to detect the ability of targeting.Thirty-four rabbit mode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randomly as follow:IM group (n=12,accept direct intramuscular injection),ICAM-1 group (n=12,accept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targeted microbubbles and Ang-1) and control group (n=10,without any treatment).Ultrasonography were executed on all animals before and 2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All rabbits were killed after 2 weeks and examined for Ang-1 mRNA and protein by RT-PCR and Western-Blot respectively.Microvessel density (MVD) counting of infracted myocardium,observed by factor Ⅷ immunochemical staining,was performed to value the proangiogenesis effect of Ang-1 delivered by targeted microbubbles carrying ICAM-1 antibody.The liver and the kidney in ICAM-1 group were taken to assess the systemic delivery.Results IM and ICAM-1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 in the ejection fraction (P<0.05) while control group did not.Ang-1 mRNA and protein could be detected in IM and ICAM-1 group;however,the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iginificant difference.None of the control animals showed Ang-1 expression.compared with ICAM-1 group,the MVD was greater in IM group.Ang-1 was not detected either in liver or in kidney in ICAM-1 group.Conclusions Targeted microbubbles carrying ICAM-1 antibody can deliver Ang-1 gene to ischemic myocardium directly.Meanwhile,it's as effective as IM injections besides the greater angiogenesis effect.This strategy improves the perfu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heart.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在初诊儿童肿瘤及急性白血病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以了解其分布规律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儿童实体瘤的病理组织切片ICAM-1的阳性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上ICAM-1的阳性率。儿童实体瘤包括淋巴瘤10例,肝母细胞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横纹肌肉瘤2例,尤文氏肉瘤6例,纤维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肾母细胞瘤11例,骨肉瘤1例;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0例(M1 6例、M2 7例、M3 7例、M4 15例、M5 5例)。结果表明,儿童肿瘤组中3例肝母细胞瘤ICAM-1全部阳性,而在淋巴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尤文氏肉瘤阳性率不高,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中未见ICAM-1表达。急性白血病组中ALL的ICAM-1阳性率为55%,ANLL的M1、M2、M3型ICAM-1的阳性率为65%,M4、M5型为50%。结论:ICAM-1在儿童肿瘤、急性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呈一定变异性,其在肝母细胞瘤及ANLL(M1、M2和M3)上阳性率高,而在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中不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