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归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 (HSC)归巢是指HSC通过静脉移植经外周血循环进入受体后 ,经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介导的其在骨髓内的识别与定位。归巢包括一系列过程 ,以移植的干细胞滚动粘附于骨髓血窦内皮始 ,继之以稳定的粘附并穿行内皮细胞 ,最终达到血管外骨髓微环境并开始重建造血[1 ] 。尽管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调节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2 ] 。同淋巴细胞归巢一样 ,HSC归巢也是由粘附分子和趋化分子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HSC、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目前已知免疫球蛋…  相似文献   

2.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脐血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迟缓却是脐血移植的一大诟病.研究发现,脐血干细胞归巢缓慢是脐血移植后造血重建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脐血干细胞归巢缓慢的相关机制和处理对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正常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正常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EGF短期组(5 d)和VEGF长期组(27 d);实验组腹腔注射VEGF 100 ng/d,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PBS;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和脾脏的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亚群、调节T细胞(Treg)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的数量,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长期组脾脏形态学改变,测定脾指数.结果表明:注射VEGF后,小鼠外周血WBC数明显升高,第3天达峰值;短期组外周血和脾脏中干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长期组脾脏增大,脾指数升高(P<0.05),可见明显髓外造血;给药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没有明显改变,但长期组CD3+细胞比例和CD3+/B220+细胞比值下降;实验组外周血和脾脏CD4+ CD25+ Treg和Gr-1+ CD11b+ MDSC水平均增高(P<0.05),在长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VEGF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同时上调多种抑制性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骨髓造血干细胞(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BMHSC)的动员及其在外周血液高氧环境中的循环都增加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这对BMHSC的生物学功能起到了抑制性的作用.本研究在BMHSC的培养中,应用维生素C的衍生物——抗坏血酸磷酸酯盐(ascorbic acid 2-phosphate,AA2P)来抑制ROS产生,并模仿其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氧环境,通过体外增殖实验、流式分选技术、活性氧测定、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实验来评价上述培养方法对BMHSC生物学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BMHSC的ROS水平明显高于新鲜分离的BMHSC;同时,扩增的AC133+ CD34+早期红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粒-单核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的数量、细胞迁移率、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鼠(SCID)移植重建细胞的数量都要明显高于在不含AA2P的环境中培养的造血干细胞.结论:抗氧化剂的干预是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保护HSC生物学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并能够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脐血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cell,HSC)移植成为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 transplantation,HSCT)的主要形式之一。与其他来源的移植用干细胞相比,脐血HSC具有以下的优势:起效时间快;受Ⅰ或Ⅱ型人白细胞抗原(HLA)错配导致的供体细胞扩增减少的影响小;免疫原性低;移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分别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致敏受者免疫排斥提供实验基础.实验将BALB/c小鼠分为4组:①移植前7d致敏组;②移植前7d致敏同时应用CTLA4Ig+anti-CD154组;③正常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的鼠源性对照抗体;④正常小鼠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于移植当天给小鼠8 Gy照射,然后将荧光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小鼠体内进行移植,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或器官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细胞归巢,同时记录生存状况,监测其造血重建水平.结果表明,与致敏鼠相比,CTLA4Ig+ anti-CD154能促进异基因HSC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诱导免疫耐受,延长其生存期并在28 d内完成造血重建.结论:应用CTLA4Ig及anti-CDl5能诱导致敏受者对异基因HSC的免疫耐受,促进其植入,并完成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一个活跃领域,是目前治疗一些难治性血液病及急重度放射病的有效措施。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率是影响HSCT成功的关键之一,干细胞归巢的能力反映其植入效率,归巢受HSC性能和受体造血微环境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细胞周期状态、基质细胞与细胞因子作用和龛位腾空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提高胚胎干细胞诱导效率、促进胚胎干细胞源造血干细胞体外增殖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目的:以外源性Wnt3a作为诱导剂,激活培养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观察该通路的激活是否促进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祖细胞的定向分化。方法:用外源性wnt3a(100μg/L)持续作用ES-E14TG2a小鼠胚胎干细胞21 d,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β-catenin蛋白含量,QRT-PCR检测Wnt下游靶标基因的表达量来确定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被激活,然后采用单层贴壁培养法诱导其向造血干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造血发育相关表面标志CD34+/Sca-1+,同时以QRT-PCR法检测造血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ES-E14TG2a小鼠胚胎干细胞经wnt3a(100μg/L)连续培养21 d后发现β-catenin蛋白在细胞内积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靶标基因Pitx2、Frizzled、Sox17、Oct4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可见经典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被激活;单层贴壁培养法诱导其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检测到CD34+/Sca-1+细胞含量在14 d时占总细胞量高达20.2%,而对照组的仅占11.9%。造血相关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4、FLK2及CD34的表达量均增加,而Smad5的表达则明显受到抑制。说明Wnt3a持续作用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促进ES-E14TG2a小鼠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体细胞在特定因子诱导下可重编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iPSCs作为自体细胞更新的来源可转化为各种期望的细胞,用于损伤和疾病组织的修复和替代治疗研究,在再生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认为受体对于这些源于自体细胞的iPSCs具有免疫耐受性,产生iPSCs的个体不会排斥这种自体同源的细胞,但并未深入检测这些iPSCs的免疫原性.本文就iPSCs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建立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细胞的新诱导体系,并探讨不同的胞外基质对产生造血祖细胞的影响.选择3种胞外基质——matrigel、纤维黏连蛋白(fibronectin)和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包被培养板,采用直接贴壁培养的诱导方法,分步添加造血生长因子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祖细胞分化,用造血集落形成试验检测集落形成细胞数,流式细胞术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造血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比较这3种胞外基质对生成造血祖细胞的差异.结果表明,诱导14 d时Ⅳ型胶原蛋白组形成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数目、产生CD34阳性细胞数以及造血特异性基因SCL和CD34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atrigel和纤维黏连蛋白两组(P<0.05).结论:人胚胎干细胞在胞外基质上直接贴壁诱导能有效地分化为造血祖细胞,且Ⅳ型胶原蛋白更有利于向造血系的分化.  相似文献   

11.
脐血作为一种造血干细胞来源已被普遍认可.但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LICBT)后植入延迟问题仍是影响UCBT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因此关于UCBT植入动力学和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近年来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体外诱导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的能力.在体外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与人类iPSC共培养的方法,将iPSC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分化过程中iPSC及造血干/祖细胞的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并进行半固体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iPSC与OP9细胞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的第4天即可观察到iPSC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分化得到的细胞表达已知的造血干/祖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3分子.在体外分化过程中多能性的标志基因Oct4的表达逐渐下降,造血相关转录因子Gata-2的表达逐渐升高,而Runx-1的表达量则呈波浪式变化,CD34表达量逐渐升高.集落培养14 d能够得到红系集落(CFU-E),粒系集落(CFU-G),巨核系集落(CFU-M),粒-巨核系集落(CFU-GM)和混合系集落(CFU-GEMM).结论:iPSC细胞能够在体外通过与OP9细胞共培养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祖细胞(HS/PC)归巢为多种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基质蛋白裂解酶介导的HS/PC与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多步骤过程.本文就HS/PC归巢过程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促进HS/PC归巢潜能的可行性临床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一个活跃领域,是目前治疗一些难治性血液病及急重度放射病的有效措施。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率是影响HSCT成功的关键之一,干细胞归巢的能力反映其植入效率,归巢受HSC性能和受体造血微环境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细胞周期状态、基质细胞与细胞因子作用和龛位腾空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指标危险积分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预测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122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移植时和移植后因素对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复发及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的影响,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联合各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多指标预后危险积分系统,分析该系统对预后的预测意义.结果表明,移植后30 d单核细胞绝对值(AMC-30)(≥536 cells/μl)(HR=0.313,95% CI=0.156-0.63)、Wilm肿瘤相关基因1(WT1)(≥1.0%) (HR =3.268,95%CI=1.644-6.499)、移植前危险分组(HR=1.999,95% CI =0.993-4.023)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三项指标建立危险积分系统,根据患者危险因素的个数进行积分,分为A组(无危险因素;0分)、B组(有1个危险因素;1分)、C组(有2-3个危险因素;2-3分),各组5年OS分别是95.1%±3.4%、62.9%±6.6%、36.1%±9.6% (P <0.0001),5年DFS分别是92.6%±4.9%、60.4%±6.8%、15.4%±7.1% (P<0.0001),累积复发率分别是4.9%、20.0%、65.4% (P <0.0001).新积分系统预测OS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为331,小于AMC-30、WT1、危险分组预测OS的AIC(346、343、346),预测DFS的AIC为378,小于AMC-30、WT1、危险分组预测DFS的AIC(417、397、411),预测复发的AIC为231,小于AMC-30、WT1、危险分组(268、238、257).结论:联合AMC-30、WT1、移植前危险分组三项指标所建立的危险积分系统能够很好的预测移植患者OS、DFS和复发,并优于任何一项单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免疫治疗等方面,但MSC回输体内后的分布和分化直接影响其应用,本文就MSC体内“归巢”特点、“归巢”机制及”归巢“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大多哺乳类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多以三维结构存在,为还原细胞本身在体内的自然状态,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在体外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球形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三维培养模式。目的:尝试用3种不同的方法在体外对人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 方法:对提取的脂肪来源细胞进行表面 Marker 流式检测以及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后,证实为脂肪干细胞。先后用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3种方法在体外对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对3种方法形成球形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 Imagej 软件计算出3组多细胞球体的平均面积,利用Viability/Cytotoxicity Assay Kit for Animal Live&Dead Cel s试剂盒对3组多细胞球体进行活力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标志物,其中CD29,CD44,CD59完全阳性,同时成脂成骨诱导也为阳性,证实提取的细胞为脂肪干细胞。3代以内脂肪干细胞多呈长梭形,并克隆状生长。②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 培养法、Eppendorf 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聚集成球形生长,但所成多细胞球形有所差异。低黏附培养法所形成的细胞球形大小不一,不易控制;而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形成大小均一的球形,但在大小和形成时间上有所不同。③3种不同方法所形成的球形细胞均保持较好的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19.
红细胞输注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失血和严重贫血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血源紧张,因输血引起疾病传播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求安全、可靠、充足、有效的血液来源迫不及待.多能干细胞向红细胞体外分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潜在血液替代来源的选择.大量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体外造血诱导的初步探索,包括定向分化体系及其效率的优化、红细胞的脱核成熟及功能鉴定、诱导型红细胞的安全性评价等.本文根据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着重对多能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成熟型功能性红细胞的诱导方法以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并对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前景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背景:动物实验中已多次验证,脐带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且免疫排斥反应低。目的:以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作为观察指标,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帕金森病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2-76岁,帕金森病H&Y分级3-5级。在产妇知情同意情况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足月妊娠产妇的脐带,无菌收集脐带,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2周起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移植前及移植后1个月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个月患者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