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时期中后期小说在解构性写作姿态的背后潜藏着无所不在的“结构”意识形态。它以对启蒙叙事的消解,放弃了对人的理性化和感性诗意化的整合。人的生存过程和场景被纳入“结构”中,人的具体性、复杂性被个体无法把握的“结构”所控制,成为话语、权力和社会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吴浊流小说中对于岛与大陆关系构成的叙述为探讨对象,意图从此一类叙述中,梳理出吴浊流如何揭示新一代台湾人的"我城"心态为一认识上的误区。此外,亦从吴浊流书写上述一类叙述时隐含的态度,论述吴浊流对于"中国"此一文化身份的认同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小说中,当吴浊流终于确认了"我城"心态的不合理性之时,其实也就是否决了"我城"心态持有者对祖国由希望到失望这一立场的合理性。换言之,吴浊流其实也就是解决了自己徘徊于岛与大陆之间的认同困惑,确认了自身的祖国意识、原乡情结,实现了自身的祖国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4.
5.
时下,基于后学语境对人学语义的"孤岛写作",不是什么创新意识,而是一种错误的治学路向,不但无益于"作为人学的哲学"的微观探析和生活还原,更无助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和规律探索.究其原因,不在于它对人做了某种形上牵挂,而在于这种牵挂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不在于它对人做了非理性的召唤和牵引,而在于这种召唤和牵引不能在实践生存论基础上获得内在融通.唯有从古今中西的"历史大视域"出发,对当代各种人学语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整合与内在梳理,才能走出"人学空场",实现对人学本质的切身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7.
新时期初期中国的伤痕戏剧与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戏剧及文学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相似的社会发展情形和“解冻”思潮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新时期初期戏剧与苏联“解冻”思潮的汇流。苏联“解冻”思潮所强调的“写真实”、“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等观念和理论,对新时期初期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左联对意识形态-反映论文论的宣传与发展有贡献也有偏向,周扬作为左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这些贡献和偏向都负有相当的责任.从个人角度讲,周扬在左联初期的最大贡献是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而其偏向则导致了"左倾关门主义"--这尤其表现在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周扬的是非功过与他缺乏独立意志的个人性格有关,更与党内当时不断趋"左"的政治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定“历史惯性”的强大作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既定规范。从“知识论”的角度将这一时期隐含在小说叙事背后的话语模式概括为“X说是P,所以是P”这样的一种潜在逻辑公式,以此重新解读这个时期的“伤痕”、“反思”小说,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内在生成机制及其模式化创作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与五四新文学家激进的文学观念相比,民初市民作家的文学观念则比较保守,从内容上看,他们注重道德救世的社会功利观,强调文学的暴露功能;从艺术上看,他们追求消闲娱乐的艺术旨趣,提倡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其变化缓慢而稳健。他们的文学观念是文学的常态,是中下层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与政治意识形态同样的社会功效,对社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文学陷入现代性价值取向的书写困局,日趋走向了一条反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性的悖反之路.一方面在文化离散的伤感与困惑中,民族文学尝试以传统空间建构对抗现代性;另一方面,则企图通过反城市书写消解现代性侵袭从而确立新型民族身份.考察新时期以来民族文学书写症候并分析其根源,通过将现代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重构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性价值立场,是当下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马概念悖论”是依照弗雷格的“概念”和“对象”理论进行分析后所产生的一个直觉困难.为解决其困境,在分析“马概念悖论”的由来及几种悖论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该悖论的一般形式,并评述了最新的解决思路.“马概念悖论”困境的实质缘于弗雷格对“概念”和“对象”界定的含糊性和隐性的不一致性,以及对谓词的语义缺乏必要的说明,同时也缘于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在语言和思想如何保持一致性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河南作家笔下,中原乡村大致有三种类型的"能人":乡村中的基层干部;走入仕途的"乡下人";普通村民中的佼佼者。河南作家对这些"能人"好像情有独钟,对他们由"草"(普通村民)变为"草精"(掌权者)的奋斗历程充满着自我认同,在小说中反复书写着"能人"通往"权力"的"成功"之道。在这种有既定目的的叙述方式下,河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出现了简单化、神化与图解化的倾向,再加上部分重要细节的缺失,总体上造成了人物的失真叙述。河南作家自当代以来的理念化写作思路与狭窄的艺术思维束缚了他们创新的步伐,这既是河南作家"与生俱来"的潜在障碍,也是他们创作个性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电影的艺术、政治、资本和边缘性这四个因素以国内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着协商和妥协,形成了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独立电影组成的电影地形图。独立电影具有真实和边缘性的特点,真实使独立电影制作者关注城市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技法;边缘性追求事实和特权,为制作独立电影努力从民间或海外引进低预算的财政支援。那些曾经对独立电影不太友善的资本和政治权力,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选择性的支援。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独立电影制作者们与前辈不同,他们与权力机构和商业潮流以及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具有模棱两可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一定弹性,不再与国家制度和资本敌对或者被它们吃掉。城市现实主义、纪录片技法和电子视频,通过活用"非—专业的演员"以及"专业的非—演员",独立电影制作者将新的现实和底层人民记录在摄像机里。  相似文献   

17.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18.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思想、文化、审美的新启蒙时代。其间文学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巨大区别的阶段:从文学连接"五四"传统、恢复现实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启蒙时期到文学回归自身,走向审美的艺术多元、创新时期,由此促成了"新启蒙时代"的审美回归,从而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