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重复畸形亦称重复胃、双胃或胃重复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多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西安市儿童医院近期收治了1例位于胃底部的胃重复畸形患儿,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术后4个月胃镜复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由Ladd等在1937年提出,指在原消化道毗邻出现的一种圆形或管状结构的空腔器官,可位于肠系膜侧或系膜对侧。它可发生于消化道从舌根至肛门的任何部位,约50%发生在小肠,术前漏诊和误诊率较高,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该病的内镜诊断出现突破性进展,较大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2006年至今我院开展小肠镜检查265例,发现了3例成人小肠重复畸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引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我院1976年至1993年共行内镜检查52047例,检出胃肠道血管畸形123例,内镜检出率为0.24%。其中行胃镜检查39207例,检出血管畸形46例(0.12%);行全大肠镜检查3494例,检出血管畸形49例(1.40%),病变在大肠的分布为:盲肠18%,升结肠15%,横结肠19%,降结肠16%,乙状结肠21%,直肠11%;行乙状结肠镜检查9346例,检出血管畸形28例(0.30%)。在123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中引起消化道出血46例(37.4%)。根据内镜下形态可将其分为四型。内镜检查为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其内镜下的表现,病变分布,分型及其内镜下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胃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对14例胃血管畸形患者行急诊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1%乙氧硬化醇)。结果急诊内镜治疗14例,止血成功12例,2例直接由内镜室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术后1d再出血亦转外科手术。术后4例出现上腹痛、发热等症状。止血成功的11例随访1~3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胃血管畸形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治疗结肠血管畸形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1 28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其中确诊为结肠血管畸形出血26例,并行内镜下治疗。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26例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2 ~ 82岁,平均年龄60.2岁。临床表现为骤发或反复解黑便、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小于 500 ml 7例,500~1000ml14例,大于1000ml 以上5例。病程1~2dd不等。均经急诊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血管畸形伴出血。二、内镜下表现及分型:血管畸形出血内镜诊断标准是:结肠…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指一种罕见的管状或囊状的空腔组织,与紧贴的消化道组织相似。本文报道了1例胃窦后壁黏膜固有肌层起源的胃重复囊肿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疗效满意。结合本例患者实际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病的诊治经验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8.
结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血管畸形是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因不明,易被漏诊、误诊。我们研究了本院13年的10200例结肠镜检查资料,以了解下消化道疾病患者和无症状者结肠血管畸形的患病率和内镜特点;并了解无症状者患结肠血管畸形是否会自发出血。  相似文献   

9.
小肠位于全消化道中间位置,因其位置隐匿,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探及。小肠出血量小时,因临床症状轻微,容易被忽略,出血量大时,常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小肠出血(small bowel bleeding, SBB)部位及确定SBB病因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小肠可视化内镜检查设备的出现和发展为SBB的诊治带来了新的革命。内镜下识别SBB的病因多样,包括血管病变、肿瘤、憩室等。其中,血管畸形是SBB的主要病因,包括血管扩张、杜氏溃疡及动静脉畸形。药物治疗、介入栓塞及外科手术曾是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主要治疗选择。而如今,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内镜下治疗逐渐成为小肠血管畸形的一线治疗方式。这四类治疗在小肠不同血管病变类型各有千秋,近期研究比较了这四类不同治疗选择在小肠血管畸形患者中的优劣,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ERCP诊断先天性胆囊畸形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5月以来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发现12例胆囊先天性畸形,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1—66岁,平均46.9岁。黄疸6例,腹痛11例,发热8例。均经ERCP诊断、手术或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胆囊缺如1例,双房胆囊2例,葫芦状胆囊5例,胆囊憩室、巨胆囊、肝内胆囊及双胆囊各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