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检测Kikuchi 淋巴结炎(KF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CD20、CD45RO、CD57、CD68、CD8和多克隆抗体髓过氧化物酶(MPO)对42例KFD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淋巴结受损区域由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核碎片组成。所有病例均出现组织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共同表达MPO/CD68。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在增生期容易观察到。T细胞呈灶状阳性, 而NK及B细胞呈散在阳性。所有病例中性粒细胞很少或缺乏。结论免疫组化分析可以作为鉴别诊断KF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4例HNL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成年人以女性多见,青少年则以男性为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和长时间的不规则发热,少数患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密切关系。病理形态学上表现为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地图样淋巴结坏死,坏死组织旁可见吞噬核碎片的新月形组织细胞和浆样单核细胞以及成片增生的T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细胞CD68和MPO、浆样单核细胞CD68和CD10以及活化的小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CD3和CD45RO阳性,CD20、CD79α等B细胞标记呈阴性表达。结论:HNL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组织形态学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异型,易与其他良恶性疾病相混淆,准确认识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的特点,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郎格汉斯细胞(LC)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CD1a、S-100蛋白、CD68、Ki67、P53共5种抗体,检测25例骨LCH标本.结果:25例骨LCH形态学分为4种改变,即典型LC、单核细胞样LC、多核巨细胞型LC及大细胞型LC.25例标本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D1a和S-100蛋白均为阳性表达,CD68表达阳性20例(80%),P53表达阳性仅2例(20%),Ki67增生指数平均为11%.结论:CD1a和S-100蛋白标记对LCH诊断有重要价值.典型的LC细胞(咖啡豆核)是LCH诊断的特征性细胞.LCH需与恶性淋巴瘤和骨髓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肺组织内被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类型, 并对SARS诱发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SARS-CoV基因组序列合成的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对北京市7例及安徽省1例确诊的SARS死亡病例的肺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在原位杂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类型,如Cytokeratin(CK)标记上皮细胞,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CD68标记巨噬细胞,Vimentin标记纤维母细胞, CD3标记全T细胞. 结果:原位杂交检测显示,8例患者肺组织中都表达SARS-CoV RNA,阳性信号位于靶细胞胞浆内,呈紫蓝色(NBT-BCIP).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所有SARS病例中都受到了病毒感染.原位杂交阳性(紫蓝色,NBT-BCIP)和免疫组化阳性(红棕色,AEC)信号同时表达于靶细胞胞浆中而呈紫红色.结论:通过对SARS患者肺组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研究表明,肺组织内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广泛受到了SARS-CoV攻击,肺组织内多种细胞成分弥漫性受损以及所释放的炎性介质在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贺海燕  张淼  李燕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23-82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32例HNL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7例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2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1例有皮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不等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坏死灶及边缘CD68、CD3、CD45RO呈片块状( )。CD20在滤泡生发中心,少数散在淋巴细胞阳性。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女性多见,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重新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随访全部病例。结果:本组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组织病理学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大量核碎片及极小量的中性、嗜酸性白细胞。其周围除有大量胞质较丰富,且无或仅具轻度异型性的组织细胞呈灶片状增生外,还可见吞噬核碎片、淋巴细胞或红细胞的组织细胞,坏死明显的病例甚至有泡沫细胞聚集。同时,还可出现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等增生。病变主要累及淋马结的皮质和副皮质区,其次为髓质。病变区与残存淋巴组织交错混合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细胞Max-387、Lysozyme阳性,大多数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UCHL-1和Ber-H2阳性,L26阳性细胞在病灶内几乎见不到。随访4个月至6年,全部存活。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独特病理形态特点的淋巴结炎性病变,愈后良好。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观察40例GI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GIST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胃部不适,其中以腹胀或腹痛最为常见。病理形态学特征表现为三种类型: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细胞型8例和混合细胞型4例。免疫组化显示Dog-1、CD117、CD34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0%、70%,SMA、S-100大部分病例为阴性表达,仅少数病例呈局灶阳性表达。结论GIST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多变、结构多样,联合检测Dog-1、CD117、CD34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的诊断要点及其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8例有诊断疑难的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进行临床病史采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的共同特点是:(1)多发于年轻人,青年女性多见;(2)病人常先有发热随后出现淋巴结肿大;(3)病变城多灶性.主要由增生的组织细胞、浆样T细胞、免疫母细胞、小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有异型性,核分裂像易见;(4)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核碎片.但无明显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5)免疫组化染色:病变区增牛组织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CD3、CD45RO阳性.结论 病变呈多灶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多种形态细胞的增生及散在的细胞间核碎片等组织学特点及对本病病史的详细了解,是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月体肾炎(CreGN)患者肾小球及间质各类淋巴细胞数量及分布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和细胞在CreGN炎症及免疫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肾活检诊断为CreGN患者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细胞标记CD3、亚群标记CD4及CD8、B细胞标记CD20及单核细胞标记CD68在肾小球及间质中的浸润数量及分布特点。结果:1新月体肾炎肾小球炎症细胞基本上以CD68阳性的单核细胞为主,数量上显著多于其他炎症细胞;其次为CD8阳性的T细胞,数量上显著多于CD4阳性T细胞及B细胞。肾间质炎症细胞分布特点与肾小球类似。2发热、Scr升高或eGFR降低者单核细胞浸润数量显著增多,抗GBM抗体阳性组T细胞及各亚群、单核细胞浸润数量显著高于阴性组。病理改变中包氏囊断裂比例高及出现小管坏死的病例部分炎症细胞数量显著增多。3肉眼血尿组、高血压组肾间质大部分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组,eGFR降低者间质炎症细胞显著增多。病理改变中球性硬化多及出现小管坏死的病例肾间质部分炎症细胞显著增多。结论:单核细胞在新月体肾炎的炎症反应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能预测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杀伤性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反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临床病理改变与小球及间质各类炎症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不同的炎症及免疫机制参与不同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3例乳腺原发性MFH病例,标本均充分取材,完善临床及预后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临床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就诊.病理学大体改变主要为肿瘤质实或硬,边界欠清,直径2.3~3.0 cm,均值2.6 cm.镜下观察肿瘤主要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组成,并混有多核巨细胞及少量炎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68、波形蛋白(Vimentin)全部阳性,Ki67增殖指数35%~50%.结论 乳腺原发性MFH十分少见,确诊困难,需与恶性叶状肿瘤、恶性肌上皮瘤、化生性癌、肌纤维母细胞瘤等相鉴别,结合临床特征和HE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8):128-131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法观察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以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形态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弥漫、密集、单一性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细胞中等大小,细胞浆量少,核卵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细,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CD4、CD56、CD123;而CD2、CD3、CD5、CD8、GranB、TIA-1、CD20、CD79a、PAX-5、MPO阴性。结论 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应注意与其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在光镜下对DLBCL分型,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DLBCL的免疫表型特点,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CD10、CD45RO、CD30、CD68、CD43、CD5、bcl-2、EMA、CK、S-100等,结果: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可将DLBCL分为以下几种亚型;中心母细胞性13例、免疫母细胞性3例,浆母细胞性1例,B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大多叶核淋巴瘤1例和富于组织细胞和(或)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一般均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有4例表达T相关标记CD43。结论:DLBCL具有异质性的一组淋巴瘤,具有较宽的细胞谱系,掌握其形态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SCD34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六医院及宁波市奉化区中医院收治的3例SCD34F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42、60及48岁,肿瘤分别位于右侧髂腰部、左大腿及右小腿。肿物最大直径分别为2.5、4及1.7cm。镜下主要表现为肿瘤性梭形至上皮样细胞、奇异性核细胞呈片状及束状排列;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颗粒状及玻璃样嗜酸性胞质,常可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4,无INI-I蛋白缺失,1例局灶表达CK(AE1/AE3),不表达SMA、EMA、CD31、S-100蛋白、HMB-45及desmin等。CD68标记间质内的组织细胞阳性而瘤细胞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5%、8%及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2例存在PRDM10基因重排。结论 SCD34FT是一种罕见的纤维母细胞分化的新型肿瘤,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需与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和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90例大肠癌组织及10例癌旁粘膜组织进行CD15抗原检测和分布特征观察,结果显示,90例大肠癌中75例(83.3%)呈CD15阳性表达,癌旁粘膜亦呈CD15弱阳性表达。CD15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94.1%)显著高于无转移者(69.2 %)(P<0.005)。免疫电镜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大肠癌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和癌旁粘膜上皮细胞浆的界膜处。本实验结果提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CD15的表达相关,CD15可能是通过对所结合的糖基构型改变的影响而参与肿瘤的形成或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MPO、CD68蛋白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TdT、CD20、CD79a、CD3、CD45RO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活检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急骨组和急淋组)的骨髓活检组织中MPO、CD68蛋白和TdT、CD20、CD79a、CD3、CD45RO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骨髓细胞涂片诊断对比分析.结果 急髓组36例,MPO(+)32例(94.4%),CD68(+)31例(86.1%).急淋组:(1)T-ALL 19例;TdT(+)15例(78.9%)、CD3(+)16例(84.2%)、CD45RO(+)13例(68.4%);(2)B-ALL25例;TdT(+)19例(76%)、CD20(+)16例(64%)、CD79a(+)24例(96%).MPO和CD79a均为高表达.结论 上述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敏感比较高,与骨髓细胞涂片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HNL 39例的临床特点,常规切片观察其镜下形态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68、CD123、MPO、CD3、CD20等的表达.结果:HNL发病以年轻女性为主,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抗生素治疗无效;在病变早期、中期及晚期出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标记CD68阳性率100.0%,MPO阳性率82.0%,CD123阳性率89.7%,CD3、CD20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在表达.结论:HNL以其临床特点及镜下形态特征可以诊断,免疫组化CD68、CD123、MPO是很好的辅助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异性抗体及IgH基因重排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其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孓P法标记LCA,CD20,CD79a,CD30及bcl-2抗体和用PCR方法检测15例IgH基因重排。结果 70%(21/3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在40~70岁,淋巴结内外都可累及。组织病理学: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83.3%(25/30),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3.3%(1/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6.7%(2/30),及富于T细胞B细胞淋巴瘤占6.7%(2/30)。免疫标记LCA均表现阳性,CD20、CD79a、CD30、bcl-2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3.3%(28/30),6.7%(2/30),20%(6/30)。15例DLBCL中IgH基因重排阳性为66.7%(10/15)。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必须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对一些疑难病例需做IgH基因重排检测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结果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特殊染色AB/PAS部分瘤细胞阳性。免疫组化显示,AE1/AE3、EMA、CEA、CK7、CK20、Vs38 c和K i-67均阳性;vim entin、LCA、CD20、CD3、CD79α、κ、λ、CD99、MPO、肌间线蛋白、肌动蛋白、CD68、S-100、HMB45和PSA均阴性。随访6年3个月患者健在。结论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罕见,需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结果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特殊染色AB/PAS部分瘤细胞阳性.免疫组化显示,AE1/AE3、EMA、CEA、CK7、CK20、Vs38c和Ki-67均阳性;vimentin、LCA、CD20、CD3、CD79α、κ、λ、CD99、MPO、肌间线蛋白、肌动蛋白、CD68、S-100、HMB45和PSA均阴性.随访6年3个月患者健在.结论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罕见,需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军  丁彦青  邓永键  蔡俊杰 《广东医学》2007,28(10):1671-1673
目的 探讨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皮肤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有全身多发性皮肤结节和严重的关节病变,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量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均质或细颗粒状,呈"毛玻璃"样;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CD68阳性,MAC387部分阳性,LCA,ALK,CD30阴性.结论 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疾病,既有皮肤和黏膜丘疹结节样皮疹,又有严重关节病和其他内脏症状;临床病理实践中要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