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GIK)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脂多糖组(LPS组,LPS 8mg/kg),GIK组(LPS 8mg/kg+GIK 4ml·kg~(-1)·h~(-1))。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腹腔注射LPS后3d和5d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ELISA法检测三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并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EL免疫荧光检测肝实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注射后3d比较,注射后5dLPS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而GIK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后3dLPS组和GIK组大鼠血清ALT、AST、注射后5dLPS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5),注射后3、5dLPS组和GIK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损伤等级评分、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注射后3dGIK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注射后5dGIK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损伤等级评分、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LPS可引起大鼠肝损伤,导致肝功能改变及肝细胞破坏;GIK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肝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脂联素预先给药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0只,10~ 14周龄,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脂联素预先给药组(APN组)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中和抗体干预组(IL-10抗体组).LPS组、APN组和IL-10抗体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0 mg/kg,APN组和IL-10抗体组于给予LPS前12 h腹腔注射基因重组脂联素6 mg/kg,IL-10抗体组于给予基因重组脂联素前30 min腹腔注射IL-10中和抗体3 mg.每组于注射LPS后2h时取10只大鼠,采集心脏全血,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每组于注射LPS后2h另取10只大鼠,取肝组织,检测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IL-10 mRNA以及血红素氧化酶-1(HO-1) mRNA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APN组和IL-10抗体组血清AST、ALT及TNF-α、IL-1β、IL-10水平、肝组织MDA含量和MPO活性升高,肝组织HO-1 mRNA表达上调,LPS组和APN组IL-10 mRNA表达上调(P<0.05);与LPS组比较,APN组和IL-10抗体组血清AST、ALT及TNF-α 、IL-1β水平、肝组织MDA含量和MPO活性降低,肝组织HO-l mRNA表达上调,APN组肝组织IL-10 mRNA表达上调(P<0.05);与APN组比较,IL-10抗体组血清AST、ALT及TNF-α、IL-1β水平、肝组织MDA含量和MPO活性升高,血清IL-10浓度降低,肝组织HO-1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脂联素预先给药可减轻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其机制与诱导IL-10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0只,10 ~ 14周龄,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2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1L-10组(IL-10组)、HO-1诱导剂钴原卟啉Ⅸ组(Co组)和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组(Zn组).LPS组、IL-10组、Co组和Zn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 20 mg/kg,IL-10组、Co组和Zn组于给予LPS前3h腹腔注射重组人IL-10 1 μg,Co组和Zn组分别于给予重组人IL-10后2h腹腔注射钴原卟啉Ⅸ和锌原卟啉Ⅸ25 mg/kg.每组于注射LPS后24 h时取10只大鼠,采集心脏全血,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然后取肝组织,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表达.每组取10只大鼠,记录给予LPS后72 h内大鼠生存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IL-10组、Co组和Zn组血清ALT、AST、TNF-α、IL-1β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升高,肝组织GSH-Px、SOD活性和生存率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IL-10组和Co组血清ALT、AST、TNF-α、IL-1β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肝组织GSH-Px、SOD活性、HO-1 mRNA表达和生存率升高(P<0.05);与IL-10组比较,Zn组血清ALT、AST、TNF-α、IL-1β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升高,肝组织GSH-Px、SOD活性和生存率降低(P<0.05),Co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可减轻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其机制与诱导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氢生理盐水对GalN/LPS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0),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采用腹腔注射GalN/LPS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并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或氢生理盐水(5 ml/kg,i.p.),24小时后检测血清肝功能,肝组织TNF-α、IL-1β水平及MDA、SOD、CAT、GSH活性,并用光镜观察肝细胞变性、死亡和炎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腹腔注射GalN/LPS后,GalN/LPS损伤组大鼠肝组织SOD、CAT、GSH水平及CYP2E1活性明显降低,血清ALT、AST及肝组织TNF-α、IL-1β、MDA含量明显升高,光镜下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氢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肝功能显著好转,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炎性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氢生理盐水能显著减轻GalN/LPS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并能有效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毒素(LPS)血症对部分肝切除大鼠的肝损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H组)及模型组(I组),每组各18只大鼠.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模型组大鼠行70%肝切除,术后24 h静脉注射LPS(0.5 mg/kg).对照组大鼠70%肝切除后24 h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替代LPS.在既定时点,测血清AST与ALT;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TNF-α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同步切取肝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在LPS注射后1 h即升高,随时间递增明显,各时点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肝组织MPO活性随时间增高,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LPS后6 h肝组织出现片状坏死区,伴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1 h肝组织TNF-α表达及各时点血清TNF-α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各时点肝PCNA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内毒素血症能引起部分肝切除大鼠出现急性肝损伤;肝细胞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是这种损伤的重要形态学改变,可能与内毒素诱导肝脏TNF-α产生增加及肝组织MPO活性增高有关;内毒素还损害肝细胞增殖,不利于肝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在损伤程度和范围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就诊的87例儿童患者病历资料,其中49例患者确诊为腹部闭合性损伤,按患者是否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I组和II组)以及是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腹腔内损伤(Ia组和Ib组)分组,比较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 结果:I组和II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145.3±180.4)U/L vs. (34.8±10)U/L和 (84±119.8)U/L vs. (25.1±13.8)U/L,P<0.05)],Ia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333.6± 283.8)U/L和(197.5±192.5)U/L,高于Ib组的(84.2±55.9)U/L和(43±29.8)U/L(P<0.001);影像学确诊的腹腔内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110.5 U/L和63.5 U/L,肝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500 U/L和300 U/L;影像学确诊的腹腔内损伤与血清AST(>110.5 U/L)和ALT(>63.5 U/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和0.58,P<0.05)。 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AST>110.5 U/L和ALT>63.5 U/L提示存在腹腔内损伤,如果AST和ALT水平进一步升高则应考虑严重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大鼠肝切除术后肝损伤程度与肝再生状态的动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肝损伤程度与肝再生状态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假手术组;(2)正常大鼠肝切除组;(3)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组,建立大鼠肝切除模型,观察围手术期血清和肝组织匀浆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重/体重、肝再生率,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肝切除后肝硬化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显著,持续时间较长(P<0.05);PCNA在肝切除后肝组织的表达显著延迟(P<0.05),血清ALT和AST水平与肝再生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肝损伤程度和肝再生状态呈负相关,肝损伤的程度影响肝再生状态,肝切除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的变化可以间接的了解肝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移植后细菌感染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的变化。方法以DA大鼠为供体,LEW大鼠为受体,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G1组术后3d腹腔生理盐水注射;G2组术后3d给予腹腔大肠杆菌注射;G3组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药物CsA,3mg/(kg·d)。感染后7d处死动物,每组6个样本,检测血清ALT、TB,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reg的水平,RT-PCR方法检测脾脏Foxp3和肝脏IL-10、TGF-β mRNA的表达。结果G3、G2组Treg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6.72±0.95)%,(27.4±1.09)%,与G1(9.88±0.9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Foxp3和肝脏IL-10、TGF-β 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感染组的肝功虽然较差,与排斥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病理切片观察该组肝脏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减轻,Banff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增加了脾脏Treg的表达,促进了免疫抑制作用的发挥,部分减轻了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LEW→BN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组(排斥反应组)、B组(CsA组)、C组(大黄素组)、D组(CsA+大黄素组)4组,每组6只。术后每天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d、环孢素A(CsA)10.0mg/(kg&#183;d)、大黄素50.0mg/(kg&#183;d)、大黄素50.0mg/(kg&#183;d)+CsA10.0mg/(kg&#183;d)。连续用药8d,停药后处死动物取肝脏组织观察肝细胞凋亡指数(AI)和排斥活动指数(RAI)。结果:A、B、C、D组AI分别是35.83&#177;2.32、15.83&#177;1.33、16.50&#177;2.35、11.50&#177;1.05,RAI分别是7.67&#177;0.98、5.17&#177;0.40、5.83&#177;0.75、3.83&#177;0.75。B、C、D组的AI、RAI较A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D组较B、C组也均有明显降低(P〈0.05),B、C组间差别均无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能有效减少大鼠移植肝术后肝细胞凋亡,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对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对24只大白鼠于术前1h静脉注射0.8mg/kg的LPS,检测肝门血流阻断30min的情况下复流后2h、6h、12h和24h4个时间点血清ALT与AST值,用ELISA法检测了复流后2h和6h2个时间点的循环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TNF-α含量,于复流后24h取缺血部分肝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24只未注射LPS的I/R肝损伤模型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各时刻ALT和AST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下降缓慢;循环和肝组织中的TNF-α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复流后24h的肝组织存在片状坏死,伴大量多形核细胞浸润。结论内毒素通过升高循环和肝组织局部的TNF-α加重了缺血后再灌注肝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黄蜂毒素1(MP-1)对LPS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8只,不作任何处理)、LPS组(48只,尾静脉注射LPS 5 mg/kg)和MP-1组(48只,尾静脉注射LPS 5 mg/kg和MP-1 3 mg/kg).后2组小鼠于注射后2、6、12、24、48、72 h处死,每组每时相点8只,采集血和肝组织标本.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检测2组小鼠各时相点血浆LP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6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TNF-α和IL-6 mRNA表达,观察注射药物后各时相点肝组织病理变化.另取健康对照组小鼠相同样本进行以上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血浆LPS和TNF-α水平在注射药物后2 h迅速升高,各为(18 320.50±2782.50)EU/mL和(988±130)ng/L,此后逐渐下降,72 h降至(1.80±0.80)EU/mL和(150±44)ng/L,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IL-6、ALT和AST逐渐升高,12 h达峰值,随后下降,72 h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LPS组小鼠肝组织TLR4、TNF-α和IL-6mRNA表达也在注射后明显增强,12~48 h时肝组织炎性反应性病理改变最为显著.与LPS组比较,MP-1组小鼠LPS、细胞因子和转氨酶水平在注射后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制(P<0.05或P<0.01),病理改变较轻.结论 MP-1可能通过中和LPS,减少其诱导的炎性介质合成与释放,进而减轻小鼠肝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免疫机制和缺血预处理(IPC)的保护作用。 方法8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肝门阻断20 min组(B组)、30 min组(C组)、40 min组(D组)以及肝门阻断30 min前预处理组(E组),每组再分为再灌注2 h亚组和24 h亚组,各8只。检测再灌注后2 h、24 h的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10、12(IL-10、IL-12)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观察再灌注后2 h、24 h时的存活率及肝脏病理情况。 结果随着肝门阻断时间的延长,ALT、AST显著升高,肝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加,24 h存活率逐渐降低。D组再灌注2 h时,CD8+ 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CD4+/CD8+比值下降,调节性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血清IL-10显著降低,而IL-12水平显著升高。再灌注后24 h,B组大鼠各项指标逐步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而D组大鼠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尤其是Treg显著升高,且IL-10水平显著升高,IL-12水平明显降低。与C组相比,E组阻断30 min后无一例死亡,再灌注2 h的ALT、AST水平显著降低,Treg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IL-12水平明显降低,再灌注24 h后各项指标恢复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肝脏病理损伤较轻。 结论肝缺血再灌注引起肝脏损伤甚至死亡,可能与诱导T淋巴细胞尤其是Treg和细胞因子的紊乱有关。缺血预处理可以增加再灌注早期的Treg细胞,有效纠正免疫紊乱,减轻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和大黄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肝损伤的作用。方法:8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对照组(control)、前列腺素E1(PGE1)和彤参大黄组(DD),Aho法造模;观察指标;血清AST、ALT、TB、DB和DB/TB,血清,腹水,肝组织NO及胰腺,肝脏病理改变。结果:前列腺素E1和丹参大黄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ST、ALT、TB、DB、DB/TB水平,抑制血清,腹水,肝组织NO水平,在保护肝组织结构方面丹参和大黄比前列腺素E1作用更强。结论: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和大黄对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民生胰腺炎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移植菲立磁(Feridex)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定居、迁移及其对肝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将Feridex标记的大鼠BMSCs注入此模型肝脏。分别于注射前6h,注射后6h、1周、5周行大鼠肝脏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铁(Fe^3+)测定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肝损伤组,镜下可见肝内出现弥漫性分布的点片状坏死,肝血窦充血明显,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ridex标记BMSCs阳性率〉90%;透射电镜见铁颗粒位于BMSCs胞质中;MRI扫描SE-T2WI序列成像显示:Feridex标记BMSCs注射组注射后6h与注射前比较,在局部注入区域可见明显的低信号改变,注射后1周、5周低信号改变区域逐渐扩大,与对照组比较,肝损伤组在各时间点的MRI低信号改变范围更大。各组病理学改变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好转,血清ALT与AST水平降低,BMSCs肝脏注射组更为明显;Feridex标记BMSCs注射组与未标记细胞注射组在各时间点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类似,血清ALT、AST及Fe^3+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移植的BMSCs可促进大鼠肝脏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功能恢复;MRI可追踪到Feridex标记的BMSCs在肝损伤大鼠肝脏实质内弥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及血中IL-6、LPS的动态变化及甘氨酸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ANP肝损害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3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甘氨酸腹腔注射治疗30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30只,于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血IL-6、LPS含量变化。结果建立ANP模型后6、12、24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及血中IL-6、LPS明显升高。甘氨酸治疗后,PMN CD11b/CD18表达及IL-6、LPS水平降低。结论CD11b/CD18表达和IL-6、LPS参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的变化密切相关。甘氨酸可降低CD11b/CD18表达和IL-6、LPS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胰腺炎相关性腹水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scitic fluid,PAAF)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的胰腺和肝细胞的病理结构改变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将PAAF按8 ml/只注射入SD大鼠腹腔内,注射后于第4,7小时分批处死动物.测定大鼠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L)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胰腺、肝组织亚细胞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模型动物出现肝功能损害,其血清ALT,AST及TBiL显著升高;AmYL浓度则无明显改变.电镜下胰腺腺泡细胞仅见部分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轻度肿胀,而酶元颗粒胞膜保持完整;肝细胞出现凋亡表现,胞浆内有特异性的核碎片.结论 PAAF诱导的模型动物中的胰腺病变明显不同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大鼠的胰腺病变,它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导致大鼠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大鼠肝脏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1)表达的影响以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35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干预组(自高脂饮食喂养8周起加用罗格列酮干预),24周时处死.RT实时荧光PCR分析大鼠肝脏SCD-1 mRNA表达情况.结果肝组织H-E染色显示高脂组大鼠8周达脂肪肝诊断标准.8、24周高脂组大鼠肝脏SCD-1 mRNA表达逐渐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分别为0.83&#177;0.28比0.39&#177;0.18(P<0.05)和0.88&#177;0.22比0.47&#177;0.23(P<0.05);而干预组SCD-1 mRNA(1.10&#177;0.30)明显增加,与同期高脂组(0.47&#177;0.2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脂饮食导致脂肪肝大鼠肝脏SCD-1 mRNA水平下降,罗格列酮干预后,大鼠肝SCD-1mRNA水平显著升高,提示SCD-1可能参与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近交系雄性SD大鼠作为肝移植的供、受者;采用单纯随机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抑制组和诱导组(每组供、受者各8只).对照组:供肝不用任何药物处理;抑制组:在获取供肝前24 h,经供者腹腔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20 mg/kg进行预处理;诱导组:在获取供肝前24 h,经供者腹腔注射HO-1诱导剂钴原卟啉5 mg/kg进行预处理.获取供肝后,在4℃UW液中冷保存24 h.肝移植前检测供肝HO-1的表达水平;肝移植后6 h采血并获取移植肝标本,分离培养枯否细胞;检测受者的肝功能;检测枯否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观察移植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枯否细胞CD14 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移植前诱导组供肝HO-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移植后诱导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明显降低;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枯否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6含量减少;而且枯否细胞上的CD14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也明显低于抑制组.结论 诱导供肝HO-1表达上调可能抑制了枯否细胞的激活,从而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氢生理盐水对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乙酰氨基酚500mg/kg腹腔内注射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后,通过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肝匀浆丙二酫(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评价氢生理盐水对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氢生理盐水能降低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血浆ALT、AST水平,显著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MDA的含量,并增加GSH储备,有效减轻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结论氢生理盐水对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70%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S),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对照组(control,C),二氮嗪(diazoxide,DZ)预处理组,DZ+ 5-羟基葵酸(5-hydroxydecanoate,5-HD)预处理组,以及5-HD预处理组。再灌注后,取肝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取肝脏组织TUNEL法检测缺血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caspase-3表达。结果其他各组与S组相比,血清ALT、AST水平升高(P〈0.05),C组与IR组之间AIX、AST水平无差异(P〉0.05)。DZ预处理组大鼠血ALT、AST水平较IR组明显改善,肝细胞凋亡减少,为(14.5±4.5)%(P〈0.05),Bax及caspase-3表达降低,分别为15.7±5.4,15.1±6.3(P〈0.05),而Bcl-2表达升高(18.5±5.8)(P〈0.05),5-HD能阻断DZ的保护作用,使肝细胞凋亡(25.6±7.9)%增加,Bcl-2表达(13.4±5.7)下降,caspase-3表达(25.0±6.6)升高(P〈0.05)。单独应用5-HD时与IR组相比肝脏细胞凋亡(30.4±8.7)%和caspase-3(33.8±7.1)表达增加(P〈0.05),Bax(31.2±7.0)和Bcl-2(9.1±3.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和caspase-3表达,抑制肝脏细胞凋亡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