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蒙医针刺对兔子末梢血白细胞的影响及筛选治疗后多长时间内对机体产生最佳疗效时间。方法:选取正常成年家兔18只随机分3组,对照组4只,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实验组蒙医针刺治疗15min后在不同时间段内(即5min、10min、15min、30min、45min、60min)检测白细胞数量。结果:针刺组、温针组在5min、10min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5min、30min有差异(P﹤0.05),45min、60min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蒙医针刺法能提高兔子末梢血白细胞数量,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甲氧氯普胺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呃逆)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2例住院患者按病历号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6例甲氧氯普胺,10mg/次,1次/d,肌注。治疗组56例针刺联合甲氧氯普胺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1)针刺:三阴交、膻中、足三里、太冲、内关等;取仰卧位,不锈钢毫针(1~1.5寸0.3mm直径)迅速进针,手法轻稳,提插捻转得气后选择时机补泻,留针20min,每10min行针10~15s,共2次;(2)穴位注射:针刺5min后,双侧足三里皮下2cm各注射甲氧氯普胺1mL(5mL注射器),得气无反抽出血,迅速拔针。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7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1.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指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甲氧氯普胺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呃逆),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荧光双重标记Cx43在大鼠“足三里”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足三里”穴的表达及其与穴位、经络的可能关系。方法: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非针刺组、针刺组,每组10只。应用荧光双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成年大鼠皮肤肌肉组织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皮肤肌肉组织中Cx43主要在表皮上皮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中表达;非针刺组中穴位处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经非穴处,两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针刺后Cx43表达显著增加,与非针刺组中穴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可使“足三里”穴区皮肤及肌肉组织中的Cx43表达明显增加,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粗细毫针针刺"足三里"穴位的镇痛效应。方法:建立实验性胃痛大鼠模型,分别使用粗细毫针针刺"足三里",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检测镇痛物质脊髓强啡肽的表达情况。结果:1治疗后15min内,细针组及粗针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2在治疗后15min内,细针组、粗针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差异不明显(P=0.723),在治疗后15~30min内,粗针组出现扭体次数明显少于细针组(P﹤0.05);3针刺治疗后,细针组、粗针组大鼠相应脊髓节段的强啡肽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4治疗后粗针组大鼠相应脊髓节段强啡肽浓度明显高于细针组(P﹤0.05)。结论:粗细针针刺"足三里"对胃痛均有镇痛效应,且粗针镇痛效应强于细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及穴区胶原与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手针足三里组、手针+色甘酸钠组(穴区肥大细胞拮抗)、手针+胶原酶组(穴区胶原纤维溶解),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分离左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干,手针提插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min,记录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神经束诱发放电信号。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与对照组、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相比,手针足三里组诱发的坐骨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P<0.01);同时手针足三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穴位区注射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减弱;穴位区注射胶原酶阻断针刺应力在穴位组织中传输,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样,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也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穴位和非穴位对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针刺组,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直接用空气栓塞法处死;针刺组大鼠选上肢"内关"穴,下肢"后三里"即"足三里"穴,背部"大椎"穴和腹部"关元"穴,对以上穴位、穴位旁1cm处及爪部"涌泉"穴,行手针针刺,留针30min后,空气栓塞处死。固定后,取两组大鼠穴位处及穴位旁开1cm处的组织块,涌泉穴只取穴位处,冰冻切片。采用Cx43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染色。结果:两组大鼠各穴位处Cx4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穴位旁(均P<0.01);针刺组穴位处Cx4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穴位处(均P<0.01)。结论:穴位和非穴位之间Cx43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存在且有其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大鼠正常肾小球细膜细胞增殖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购进后适应性喂养一周,于第二周第一天将BSA 1mg溶于0.5mL的0.01MPBS溶液中,加0.5mL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匀成悬浊液,给大鼠做多点皮下注射。皮下注射一周后,以BSA 2.5mg溶于1mLPBS溶液中尾静脉注射,4次/周,共3周。静脉注射3周后,收集24h的尿液进行尿蛋白的检测。根据24h的尿蛋白量,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大鼠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六组。分别为针药结合组(选取穴位:肾俞、脾俞、命门、伏兔、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关元。针刺方法:以平补平泻为主一日针腹部伏兔、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关元穴位,留针五至十分钟。隔日,用艾灸背部穴位肾俞、脾俞、命门5min,如此循环;灌胃壮肾方25g(原药材)/kg/d,针灸组(除不给壮肾方外,其余治疗与针药结合组一致),中药组(壮肾方原药材25g/kg),阳性药组(肾炎康复片0.6mg/kg),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10只,治疗8周。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备用。用MTT法检测不同给药组大鼠血清对正常大鼠肾小球细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针药结合组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肾小球细膜细胞的增殖,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通过抑制GMC的过度增殖活化,而减轻肾小球系膜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防治效果。[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5只,采用肠管表面反复擦拭法建立炎性肠梗阻模型,参附组予以参附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予生理盐水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干预后各组大鼠生命体征变化,测定血清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变化和肠道传输功能。[结果]参附组IL-6,IL-8,TNF-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附组肠道推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肠道蠕动能力,从而有效防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通针刺中脘+常规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8例住院患者病志号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常规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气海、脾俞、胃俞,捻转补法;针刺中脘,左手为押手,右手进针,0.30mm×75mm针灸针,有针下感后右手拇指向前施力,食指向后轻微施力,逆时针捻转90°,50~90次/min;其他穴位单式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提插、捻转后出针,1次/d。治疗组34例温通针中脘,左手为押手,右手进针,用0.30mm×75mm针灸针,左手不断增加压力,有针感后右手拇指向前施力捻、按9次,达到气体上至充分的效果,在针尖拉着有感应位置反复重插、轻提9次,右手拇指再用力向前捻、按9次,直到患者反应针下生热,守气1min后停针,若未感觉针下生热,重复操作≤3次;其他穴位同对照组。连续治疗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5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4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胃痛、胃胀、喜按喜温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通针刺中脘+常规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6.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