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时代的伦理恐慌与德育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科技进步赋予了人类相当强大的行为能力,使得已有的伦理文化与道德规范受到了挑战,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伦理恐慌。伦理恐慌从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凸显出来,意味着科技对人的控制和人的异化,是人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由于引发伦理恐慌的许多事件的合理性得不到很好的阐明,导致学校德育在伦理恐慌面前无话可说,即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德育失语表现为回避与拒斥,认为目前的伦理争论只不过是一场并无多大德育意义的话语游戏;德育失语还表现为想说而不会说或不敢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伦理争论蕴含着复杂的,且很难言说清楚的价值冲突关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恐慌也许是一种难得的德育机遇与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道教外丹术与内丹术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了道教在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在内丹术方面,提出"筑基"、"小周天"、"大周天"等修炼层次,实际是以降心火入丹田为目标,这不仅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代人生存质量的提高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龙虎山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作为道教祖庭,保留了大量道教文化遗存,同时道教文化与丹霞地貌、上清古镇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面对当前道教文化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道教自身建设,发展道教文化产业,建立良好的道教文化生态环境,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景现保护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乾隆朝是清代最为兴盛的朝代,为巩固统治,乾隆帝强化了各方面的专制举措,在宗教方面,乾隆帝对道教的管理主要涉及道教度牒、宫观的修造、龙虎山张真人与道士娄近垣以及神乐观的改革几个方面。为限制道教势力的发展,他重新制定和实施新的道教度牒和道籍制度,颁发多条道教宫观的修造禁令,对神乐观进行 “去道教化”的改革。同时,他还对龙虎山张真人及道士娄近垣的地位和权力进行贬抑,强化清政府对道教的管控。这些举措与乾隆帝本人对道教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并最终影响到上层道教在清代中后期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为代表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能否持续改善成为事关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应从调节人类行为上入手,道教的教义中蕴含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生态观,对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将道教生态观为代表的文化启迪与现代环境治理技术、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度融合,不仅能增进生态建设共识更能启发人们自觉,从而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6.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宗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从道教环境思想中汲取生态智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进而树立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这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以全真道为代表的新道教由于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利用,从而使道教有进一步的发展。农道合修思想在整个道教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真道的水利建设思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统治者中部分代表极力鼓吹并身体力行农道合修,从而使道教农学思想进一步发展。这些农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具有比较明显的重农意识;非常重视“耕道”;非常重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昆明黑龙潭道教宫观园林的景观特色及所体现的道家美学思想:1)选址、整体布局上既体现了道人追求"洞天福地"的修仙思想,也体现了道教的阴阳与风水观;2)建筑群有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的特点,也展现了道家朴素的生态观;3)庭院空间朴素安静、文化氛围浓厚;4)外围园林空间因地制宜,颇有江南园林之风;5)小品雕塑等细节装饰多为道教文化符号,精致雅观。整体上来看其景观怡人,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道教自然山水园。  相似文献   

9.
三元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术语和思想概念。道教三元思想渊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三元并列是道教构建其庞大教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道教养生思想与理论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三元延寿”养生思想。“三元延寿”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元代道教养生著作《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和理法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不但将天元房中养生、地元起居养生、人元饮食养生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强调养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注重以德养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操作性,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肖留下了许多吟咏“醉乡”的诗作,他的醉乡之境初看起来是一种神仙式的漫游世界,但其背后则深深寄托着坚定心志、廓清环宇的远大理想。此外,他还根据道教神仙故事创作了许多题图诗,此类作品实际上是他“醉乡”梦景的继续,除了“磨砺”心志的意义之外,他力图创造一种清醇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1.
在道教文化日益走出圣殿、与世俗文化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又极具旅游价值的文化产物已被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影响。在挖掘楼观台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紧扣道教文化养生特性脉络,立足于天下第一福地的区位优势,以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景观表达为文化中心,以化女泉、延生观、道温泉和楼观印象为旅游陪衬,全方位梳理道教文化旅游景观体系,以充分认识道教文化景观表达对主题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田爱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41-2743
厘清了农业保险的内涵,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出发,用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导致农业保险发展困难的原因,并对我国农业保险如何走出困境、恢复活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化书》乃五代时期道教之经典,其中颇为丰富之伦理思想竟为学界所忽视。它视角独特地从生物学上寻找人类伦理之源;痛斥当时道德堕落之状况;认为伦理教化之根基在于帝王无为寡欲,清正爱民;其实施策略即为与民同甘共苦,倡导平均,厉行节俭;其伦理理想则为由人人平等而至天下大治。这是融儒家、佛家思想于道家之中的伦理创新,是中古道教伦理思想之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人鬼恋故事占有相当比重。此时,风行的道教对志怪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人鬼恋故事的形成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情节设置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开拓了人鬼恋小说的题材领域,人鬼恋故事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宁炯  余子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76-14877,14927
根据养生旅游及道教养生文化的相关理论,从区位条件、环境资源、客源市场3个维度剖析茅山的养生旅游开发背景,指出茅山风景区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旅游"快餐化"问题突出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茅山开发养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明确道教养生主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完善服务体系"的茅山养生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对我国思想、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幅射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道理,又从个人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2008年被省农委确定为国家级玉米高产“创建”活动试点县以来,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主攻玉米单产为目标,以农业新技术集成应用为手段,认真组织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从玉米品种选定到春播生产以及田间管理整个生产环节,全程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冶等10项粮食生产综合配套新技术,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据实测数据显示,示范区及带动的周边乡镇粮食单产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示范区3个村玉米平均单产达到845.65公斤,比国家确定的单产800公斤提高5.7%,比过去这个地区单产提高了42%。由此,伊通县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深化改革走出困境促进发展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试验农场管理处中国农村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现有职工293人,占全所职工总数的1/3,其中在职职工165人,占全所在职职工总数的1/4;土地3300亩,有较好的地下水灌溉设施和水浇条件。田间耕作管理机械化程度达到...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早年坚定地信奉儒家思想,认为"仙翁释子"皆为"异说",但晚年开始倾心于道教,以儒者的身份吸收道教思想。这种思想转变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从时代环境来看,宋代三教合流的背景为欧阳修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从个人身体条件来看,晚年身患"消渴症"、双目眊昏的他已经不能再担任要职;更重要的是,欧阳修晚年乞求致仕不成,出知亳州之后,受这一空间的触动,心灵和情感得到了升华,使他对道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欧阳修在亳州时期创作的诗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遣词造句方面极具道教特色,大量使用与道教相关的典故和人物,反映出他对道教养生思想的接受和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