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蒋孔阳和他的美学思想既有深厚的古典底蕴,又具有深切的现代性意蕴。本文从逻辑起点上的现代性、美与创造同生同息、美学观念的开放性以及合理化的问题意识四个方面探讨了蒋孔阳美学思想中的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3.
乔焕江 《北方论丛》2006,2(5):53-56
与那种过于强调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前后美学思想间的对立的观点不同的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本是其神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这个神学意义上独特的表述结构,而不仅是他所表述的某些内容更能代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这个结构中,奥古斯丁关于上帝之美和世界之美以及艺术的思考已经不能为哲学美学传统所容纳.  相似文献   

4.
一种崭新的农业理念——农业美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美学是上个世纪末期提出的,它的提出是对工业社会以来生态环境破坏、人性异化的一种对抗.农业的美,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美、农业劳作的美、乡村生活情调的美,总称农业景观.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业美学思想,但是它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文化所浸透,体现浓郁的出世思想,对抗世俗社会的人性异化.农业美学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农业景观.现代农业景现的建设有四个原则自然性原则,生产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其中生态性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现代农业景观的建设在遵循四原则外,还要尽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农业美学是一种崭新的农业观念.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谷鹏飞 《文史哲》2006,9(6):155-162
西方经济学和美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美学意味和阶段性特征,即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于经济学和美学学科自身性质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学科意义上深化对于经济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绚丽之美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既不属于优美,也不属于壮美,而是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刚柔观念的影响,现代美学研究只承认美的两种形态,而贬抑甚至排斥这种美的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因为受到儒、道、墨、法等思想派别影响的结果。对绚丽之美的追求,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  相似文献   

7.
忧郁美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同,它源自西方的美学观。忧郁美一直是西方艺术家追求的美学对象。他们热衷于忧郁的情调,发现在忧郁的体验中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意味,甚至把忧郁当成一种崇拜的对象:“贤明圣洁的女神啊,欢迎你/……最神圣的忧郁!”海涅在谈到拜伦时说:“他们因为他很忧郁而怜悯他。难道上帝不是也很忧郁吗?优郁正是上帝的快乐。”雪莱也强调:“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弗莱契则坚信:“没有什么比可爱的忧郁更优雅甜蜜。”波特莱尔说得更明确:“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对浪漫主义和“颓废派”诗人来说,忧郁已成为快乐的一个源泉,忧郁美成了他们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美的观念是如何起源的呢?关于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原始艺术的考古发现中,可以从人类早期的思想文化的书面资料中,也可以借助概念或语词的沉思来加以解答。这一问题伴随着美学学科产生、发展、成熟的整个过程,是美学对自身基础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英国经验论美学中,就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对美的观念的起源的试图是科学式的探讨了,他们的探索在今天仍然有启发性。让我们不妨先清理一下英国经验论美学的线索,英国启蒙运动美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第一,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坚持感觉论、经验论原则;第二,反清教主义的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美学的本源、特征和地位的论述,指出中世纪不仅不是审美意识的中断,而是审美意识的延续和发展.正是"美在上帝"这一命题,才孕育出崇高这一激动人心的范畴.中世纪美学不仅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而且对今天的美学思考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山酷爱山水,一生游历甚丰。或是翛然远游,或是择隐婆娑;或是宦游奔走,亦能兴发山水情志,从而“江山好处追游遍”。发为歌咏,留下许多游观、纪行、栖迟于佳山胜水的山水散曲。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游观视野和审美视野下的山水之美,艺术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王煦 《社会科学》2012,(3):129-137
在象山处,美的本体即本心,本心的显现就是美;审美乃对本心之美的体认,本心之美就在体验中澄湛,并将一切皆在人生活动中"落座",以人生境界为指归。其理论旨意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自在自得"与天地浑然不二的至乐境界。  相似文献   

14.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走出老子的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元 《河北学刊》2004,24(4):103-106
老子“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的审美乌托邦对中国的美学发展影响至深 ,其核心就是脱离语言 (文字 )追求虚无美。老子排斥“美言”与“知” ,实际上 ,恰恰是“美言”与“知”构成了真实之美。形式美才是至高之美 ,汉字高贵典雅 ,与凡有异 ,除了汉字是“道”的载体之外 ,还因为汉字是一种绝好的形式 ,在这一形式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美。只有把“美言”与“知”联系起来 ,才能走出老子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深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神三昧的宗白华以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宇宙深邃的奥境,以宗教家的大悲心构建起一个映射天地诗心的有情有象的诗学体系,向我们开启了"由美入真"的幽邃之径,宗白华在实现其"世界美学"的理想范型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跨学科视域中建立将宇宙世界与心性、美学、宗教、伦理、科学、社会等领域完全打通的形上论,在跨文化视域中,以他生命本体美学观消弭"中国心灵"与"西方精神"之间的罅隙,寻觅人类心灵一体化的"美丽精神".其"求美学上最普遍的原理而又不轻忽各个性的特殊风格"的入思理路为开创比较诗学的论域空间提供了醍醐灌顶般的神启.  相似文献   

17.
表现性是艺术符号的基本特性,表现性形式的生成与接受都会烙上审美者的心理活动印迹。作为审美符号的文学语言,它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看,审美心理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完形效应对审美意义的传递,简化原则对味外之旨的营造,异质同形对情感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自然至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望衡 《河北学刊》2005,25(1):43-48
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经历过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阶段,现正进入生态主义阶段。在生态主义的视角下,自然美的性质与地位将被重新审视。自然关的审美潜能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而自然创化是主要的;自然美的因子主要是自然性与文明性,而文明性消融在自然性之中,生态和谐是自然美的本质。自然不是全美,但自然是最高美。确定自然为最高美,必将带来美学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在以生态主义为核心整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关学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王洪岳 《齐鲁学刊》2003,(2):130-133
西方历史上的审美无利害说启发了中国新时期伊始的文学审美论 ,审美论导致了中国文学能够真正摆脱“文以载道”等工具说。但是由于局限于美善等正值一元论的审美论无法解决当代文学中的感性问题 ,所以在新时期稍后出现了文学审丑论 ,开始弥补了丑和丑感缺位所造成的感性缺陷。然而文学审丑论只是以一种偏执代替另一种偏执 ,要创造新的文学感性学 ,就需要审美论与审丑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