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促进安徽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区位熵值法测算了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六省及安徽省16个城市的服务业的区位熵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优势并不显著,较之于湖南、湖北省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内各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也不均衡,合肥市服务业专业化与集聚程度最高,皖南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高于皖北地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不均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下降,但新型战略型产业尚不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扶持政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及引进和培养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建议,以构建省—市—集聚区联动,产业互动、空间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域信息产业区位熵测度,对信息产业集聚分布进行研究,并测算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效率,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对信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效率间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信息产业集聚水平还不够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3)信息产业集聚对中国经济发展效率存...  相似文献   

3.
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分区域对我国二三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分析, 并通过DEA-Malmquist 指数法, 测算不同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后聚焦二三产业集聚对我国不同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 现: 在全国整体范围内, 第二产业集聚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产业集聚将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分区域看, 南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集聚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而华中区域、大西北地区第二产业集聚对绿 色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抑制作用; 东北地区及西南地区第三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而南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集聚却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主要利用区位熵、集中度、区域基尼系数指标,对中国15个行业制造业部门1990—2012年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自1990年以来,产业集聚度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但近几年略有下降;行业之间的集聚度有很大差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度较高,而且行业之间集聚水平的差异程度在不断扩大;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态势并没有明显改变;近年来,有些行业继续向东部沿海聚集,有些则出现了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的演变状态,接着引入Moran’I指数进行研究,得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物流产业迁往京津城市郊区,城市物流网络扩展式发展,未来该区域将呈现以河北省为发展重心的物流业集聚化态势.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发现8个因素对物流业集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生产总值,交通、邮政、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业生产总值,公路路网规模,进出口总额,货运量;有1个因素对物流业集聚存在负相关,为物流业从业人数.  相似文献   

6.
采用区位熵来描述金融集聚程度,分别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方面分析,采用安徽省2000年到2010年的金融数据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银行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最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空间载体,工业是产生碳排放最多的产业部门。柳州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能源消耗,给能源与资源的储备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带来一定的压力。如何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应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柳州市1999-2013年的工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通过区位熵指数得出柳州市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并利用脱钩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工业碳排放之间的联动关系,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为柳州发展低碳经济寻找新的切入点:发展循环的低碳经济、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升低碳产业的集聚水平、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分析营商环境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通过熵权法测算 2010—2020 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 30 个省份或直辖市的营商环境指数,实证检验营商环境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营商环境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显著影响;就营商环境分级指标而言,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能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而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幵不显著;根据区域异质性结果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地区营商环境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更为显著,西部地区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南昌水专学报》2015,(3):21-26
基于2005—2012年数据,利用区位熵指标公式测度了江西服务业集聚程度,发现江西省服务业集聚程度整体趋于下降。2012年,江西服务业集聚程度位居中部地区第三位,其中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均较低,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进一步测度发现南昌、景德镇、鹰潭和抚州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他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江西省服务业集聚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南昌、景德镇、新余和吉安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他城市较低;南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很高,其他城市较低;南昌、景德镇、萍乡等七城市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他城市较低;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域分布最不均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次之,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区域分布最均衡。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演化:基于空间图谱的研究》借鉴地理信息图谱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图谱分析理论,从空间图谱视角探索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方式与驱动强度,为研究产业集聚提出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间频密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并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强。本文以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分析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19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其中广州与其余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增量最多,深圳市的增幅最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且各个城市的相对地位因此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距离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产业分工与产业联系、政策推动是影响经济联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距离差异是基本原因,与经济联系总量高度负相关;经济发展快慢与城镇人口增速是直接原因,与经济联系的增强保持同步性;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则是间接因素,与经济联系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政策因素则是重要推手,在影响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集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并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采用安徽省17个地级市作为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各地级市私营工业企业的聚类结果,结合私营工业企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了相应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开发区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文章梳理了产业集聚相关理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产业集聚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10年、2020年城市群空间网络的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沿海三大城市群空间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对其内在经济效应进行评估,同时运用自然断裂法对城市群的层级结构进行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最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强,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较弱,因长三角城市群跨越地域广,各个省份之间的联系强弱不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主次结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多中心结构,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穗深双核结构;城市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集聚、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4类因素对凝聚子群划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考虑该地区地表、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特征,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出发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基于地学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5和2018年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并识别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1)时序分布上,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升高,且由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过渡;2)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3)2010—2018年,土地利用程度、人均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以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河南省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建立多指标复合测度模型,重点考察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经济紧凑度,利用SPSS软件使用偏相关系数分析了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总体得分不高,且内部差异显著,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结构力和内源力,其次是市场力,而行政力和城市经济紧凑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今后中原城市群要继续提高内源力作用,合理使用行政力,提升结构力和市场力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四化”协调,促进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首先通过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构成、人均GDP、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区位熵、霍夫曼系数等经济指标,分析了武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接着建立数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研究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关系,然后结合DEA模型及MATLAB软件分析了各种因素的相对有效性.最后根据灰色GM(1,1)模型理论,通过MATLAB软件对2004年-2009年的生产总值进行拟合并预测未来5年的生产总值情况,进而对整个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作了合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众创空间是以提供企业基础服务、资金资本、技术研发、创业信息、专业培训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为手段,以整合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产业园区、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为支撑,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组织. 基于众创空间的创业孵化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培育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等四方面功能定位和效应表现,从外部环境与创新、服务主体的内部联动研究众创空间内外部的影响因素,构建众创空间创业创新功能网络要素结构作用模型. 该模型厘清了内外影响因素,可为众创空间实践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章从建筑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影响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讨论;以安徽省为例,基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主成分回归,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分析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