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指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依据,作为一种线索指导人们解释、解决与之相类似、相关联的各种事物现象,是一种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指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依据,作为一种线索指导人们解释、解决与之相类似、相关联的各种事物现象,是一种观察、比较、取法的思维过程[1].  相似文献   

3.
《难经》取象类比思维的运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取象类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思维方法,《难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其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时同样大量运用了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如运用此方法解释五脏的解剖形态及特性、说明元气的重要性、描述脉象的特征、论述奇经八脉的功能、阐释五腧穴的涵义等等。这一思维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促进了医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是中医理论的一种建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相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通览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既可以看出取象比类是其核心,推演络绎是其灵魂,诸多的理论根基都说明和证明了这方面的发展轨迹。中医的理论体系渊源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总结,从而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的确立,也就是历代医家自身经验的升华,即取象比类。  相似文献   

5.
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取类,就是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按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比象,就是把分类的事物,与不同的卦象相互比较,看哪类事物与哪种卦象相似,就把它归在这个卦象下面.笔者认为,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都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物,并且直接指导中药功效的发掘.历代医家无不看重这一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取类比象"角度将叶天士治疗络病所用药物按入药部位进行分类,分别探析叶氏治疗络病的用药特点,以期对临床治疗络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取类比象取穴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取类比象取穴法配合温针灸治疗。结果:临床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取类比象取穴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取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其应用形式有从个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从"意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以及以类比思维建构医学体系等几个方面。这一思维方式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由于"取象思维"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系统的认识,未充分论证事物"类"的同质性以及某些"意象"作为客观规律的不确定性,导致以这一方法为主导形成的中医学学科自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在中医药形成和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研究药物的性能就广泛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时珍在分析药物的归经、作用机理、推演药物的作用特点等方面无不重视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运用,是李时珍发展药物理论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取类比象思维作为中医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规律和抽象意义,经过大量经验的积累和直观的归类、类推和对照,找出事物的共性并以此将其相关联,进而由象及理认识和把握其他认识对象。按照"象同类同"原则,借助意象思维和理性推导,从已知到未知、由一般到个别、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1-3]。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察中药的颜色判定药材的优劣是传统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中药色泽受药物所含有效成分、采收时间、产地、炮制方法、贮存方法等的影响。五色归经,各施其效,如青色药入肝经,可解诸肝疾;赤色药入心经,疗血分诸患;白色药入肺经,可化痰散结;黄色药入脾经,多健脾消积;黑色药入肾经,可滋阴补肾等。针对中药辨色论质传统经验鉴别法的局限性,提出了量化中药外观色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任脉部分穴名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入手,运用文献学研究整理方法,分析探讨了命名的理据和医学意义。该文认为任脉24个穴名中有14个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部位形态、特征、功用、气血流注状况等,取天体星辰之象,取建筑物之象,取地理形貌或区域之象,取动物、器物之象等来命名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象天法地"哲学范畴下的比类取象思维方式,体现了古代医家将传统文化与中医特点相结合来命名腧穴的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取象比类     
<正>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中医学基础》和《黄帝内经》,就知道了取象比类,但那时候只是学习,对其并没有更多的探究,今天重新读到它,就像"路遇故人",记起当时学习的印象,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于是,温故而知新,也就生出了一番另外的理解。取象比类,即取已知之象,比相似之类,以识未知,是古代先哲们认识自然和人间事物及其变化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和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就如《周易·系辞传下》所说:"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取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相似文献   

15.
医籍文献中清浊概念广泛存在“同词异义”现象,因不同取象来源构建的清浊概念具备不同的内涵。取象于天地生成意象的清浊观念,以升降属性为核心特征,后世升清降浊治法、谷气清浊体系、宣清导浊学说等分支理论或由此发展而来。取象于水流动静意象的清浊观念,则以动静属性为核心特征,继而演变出营卫清浊、病机清浊等学说。而中药药性认知也因受取象比类的清浊理论影响,形成了以质重味厚主降者为浊和以辛香雄烈主动者为浊的两种特色鲜明的药性清浊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  相似文献   

17.
以取象比类法解析临床诊治运用体会, 贯穿中医天人整体恒动观思维模式,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总归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中,其理论框架的组成核心来自于《周易》“取象比类”的逻辑思维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根本特征,并介绍了在教学中这一概念的还原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