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任何引起猪群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发猪咬尾咬耳症。肉猪咬尾或咬架常见的原因有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疫病因素和营养因素等。
  1管理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行为异常
  1)猪有探究行为。在自然状态下觅食时,首先是表现拱掘动作,即先是用鼻闻、鼻盘拱、牙齿啃,然后开始采食。当猪舍地面为水泥地面,舍内又无玩耍或探究之物,这种探究行为长期受到限制时,猪的攻击行为会增加,有的猪就会出现相互咬尾或咬耳。  相似文献   

2.
<正>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见猪咬尾的现象,如果处置不当,轻者引起创伤感染,严重引起断尾、断耳、猪群互相撕咬,从而给生猪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1什么是猪咬尾症猪咬尾是猪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是异食癖中的一种。2发病原因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因素的变化均可造成猪只发生咬尾现象。临床上发生猪咬尾主要原因有5种:(1)品种原因;(2)生猪饲养密度过大;(3)生猪营养不良;(4)饲养  相似文献   

3.
正猪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现在的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猪咬尾的现象。分析此病的诱因,与养殖密度大、管理水平低等有很大关系。咬尾症病例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伤口有化脓、溃烂的可能,严重影响其育成率,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1猪咬尾的危害许多造成猪群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引起咬尾、咬耳等情况。病情较轻的,会将尾巴咬掉半截;严重的可全部咬光。个别生猪还会啃咬耳朵、腹部等等,造成的创伤面更大。被咬伤  相似文献   

4.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症是猪行为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集约化猪场处于应激状态的生长猪群,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轻症者猪尾巴咬去半截,重者猪尾巴被咬光,直至在尾根周围咬成一个坑。被咬猪的耳朵充血,出血和水肿。发生咬尾咬耳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可下降20%左右,有的甚至发生感染而死亡。1病因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引发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现象。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造成的应激  相似文献   

5.
猪的咬尾症,是指猪群中出现猪相互撕咬的现象,轻者将猪尾巴咬烂、咬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或全部咬掉,有的还互相咬耳。应该说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一旦发生则较难制止,因此猪的咬尾症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文仅就引起该病的原因以及在防治上的有关措施作简单介绍。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或饥饿)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组织坏死,甚至死亡,降低胴体质量,因…  相似文献   

7.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的发生往往高于咬耳症的发生。(一)原因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导因素。合群办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在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群体之内常常相互撕咬而  相似文献   

8.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高于咬耳症的发生。1原因1.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要因素。合群方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猪群体  相似文献   

9.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高强饲养和高强生产对猪造成的应激现象普遍增加,使规模猪场及规模养猪专业户的猪自身咬尾和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轻者将尾巴咬断、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甚至全部咬掉,有的相互咬耳,被咬猪只因失血过多而发生贫血,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养猪场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不断增加。1培育抗应激猪品种咬尾咬耳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我国土种猪少见。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可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咬尾咬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常因管理不到位,营养物质的缺乏,疫病防治不科学,极易导致猪相互咬尾咬耳的发生,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降低猪肉的质量,甚至引起猪伤口感染死亡。因此,加强管理,精心饲喂,促进猪的生长发育,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一)发病原因1.品种因素。长白猪、哈白猪咬尾咬耳症较多,地方猪种较少见,母猪比公猪要多。体重18~80千克的猪最易发病。主要多发于每年的1-3月和8-12月份。2.环境因素。猪舍内温度过  相似文献   

12.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征”“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的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13.
在规模化养猪场,由于饲养密度较大,生猪"咬尾"现象时有发生,给养猪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仔猪断尾的方法可有效防止猪相互咬尾的现象发生,促进生猪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1仔猪断尾的必要性1.1防止咬尾猪咬尾的原因很多,仔猪断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幸奠权 《动物保健》2014,(11):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缝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15.
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猪的异常行为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塘厦猪场是一个饲养有 6 0 0 0多头生产母猪的大型集约化外向型猪场。我们多年来对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猪的异常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并进行了各种防制措施的试验 ,现总结如下。1 猪的异常行为及其影响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食肉等。以咬尾最为常见 ,多见于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长幼猪 ,生长育肥猪也时有可见。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征” ,因为任何引起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猪的异常行为。猪群的咬尾或打斗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伤口不及时治疗 ,会引起感染 ,严重的可波及身体其他部位 …  相似文献   

16.
章红兵  王艳丽 《养猪》2001,(4):22-23
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和猪只间的打斗等 ,以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于集约化饲养猪场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长幼猪 ,生长肥育猪也偶尔发生 ,母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食胎衣、胎儿、仔猪。该病也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 ,因为任何引起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猪的异常行为。猪群的咬尾、咬耳或打斗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伤口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感染 ,严重的可波及身体其他部位 ,不但可降低胴体品质 ,严重的可致死亡。猪只发生急性咬尾或攻击行为 ,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将很快导致猪受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仔猪咬尾、咬耳恶癖症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咬尾、咬耳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营养代谢机能紊乱、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环境、气候变化、饲料营养改变等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在断奶仔猪中,咬尾和咬耳症的发生率一般在10%左右,且多发生在断奶后3-5 d。患猪大多数对外界刺激敏感,表现为好动,食欲不振。当猪群中有一例发生时,则可引起连锁反应。仔猪之间相互咬尾或咬耳,常因被咬者流血不止,容易继发感染而死亡。猪场  相似文献   

18.
1 猪咬尾症 猪咬尾症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19.
幸奠权 《兽医导刊》2014,(15):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一)发病特点猪咬尾症的发生易受品种、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  相似文献   

20.
1 猪咬尾症 猪咬尾症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