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滇一型不育系黎输A高产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榆A是云南农业大学利用滇榆 1号A× (黎明×滇榆 1号 )育成的育性稳定、配合力较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籼粳交偏粳型的滇一型不育系 ,介绍了黎榆A的特征特性 ,总结了单产超过 3 .75t hm2 的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高产抗病杂交粳稻组合榆杂34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云南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滇Ⅰ型不育系滇榆1号A与籼粳交偏粳型恢复系南34配组育成杂交粳稻新组合榆杂34,该组合中熟,株型紧凑,产量高,耐肥、耐寒,抗病性好,米质较优,2004年12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籼粳杂交水稻榆杂29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榆杂29是用滇榆1号不育系(籼粳交偏梗型)与恢复系南29组配 成的,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的特点,199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及繁殖制种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滇杂32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一型不育系黎榆A与优质抗病籼粳交恢复系南34配组育成的粳稻杂交稻新组合。在云南省粳型杂交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生产上较大面积试种示范中 ,表现出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稻瘟病、米质优、食味好等优点。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1999年在云南洱源进行优势鉴定 ,平均单产728.40kg/667m2 ,比对照合系22 -2增3.15 % ,位居15个参试组合 (或品种 )的第4名。2000~2001年参加云南粳稻杂交稻区试 ,两年平均单产650.78kg/667m2 ,比对照云光8号 (CK1)增8.26 % ,比对照…  相似文献   

5.
采用粳不/籼恢三系法途径,以优良晚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对粳型不育系强恢的中籼型恢复系选育为突破口,育成综合性状优、易被籼稻恢复系恢复的晚粳型不育系甬粳2号A和多个强恢中籼恢复系,并以甬粳2号A为母本、中籼恢复系为父本育成了4个籼粳杂交晚稻组合通过国家和多省审定或认定,在浙江、福建、广西、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甬粳2号A及其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三系法粳不/籼恢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优质抗病高配合力粳稻不育系扬辐粳7号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6):10-12
扬辐粳7号A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9201A为母本,扬辐粳7号为父本,通过杂交、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该不育系抗病性强,米质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综合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配组优势明显,2012年通过江苏省粳稻不育系鉴定。所配组合通优粳1号(扬辐粳7号A/R98)表现高产、优质,201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氮响应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氮响应粳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4个粳稻品种(淮稻5号、连粳7号、宁粳1号和扬粳4308)为材料,设置了氮空白、农民常规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3个氮肥处理,观察了不同氮肥处理下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实地氮肥管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整精米率、胶稠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显著增加了稻米中清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了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依据不同品种在较低施氮量下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响应,将供试品种分为A型(淮稻5号和连粳7号)和B型(宁粳1号和扬粳4038)。与氮响应B型品种相比,氮响应A型品种的整精米率、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崩解值较高,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较低。【结论】实地氮肥管理可以提高不同粳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对氮响应A型品种的效果更为明显,其米质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苯酚染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典型籼稻和粳稻进行双列杂交并与不同籼粳成分的重组自交系杂交研究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酚反应,结果表明:水稻谷粒的苯酚染色反应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染色对不染表现为显性;典型粳×粳交F1表现为不染,而籼×籼交F1、籼×粳交F1和粳×籼交F1表现为黑染或褐染;在含不同籼粳成分的9个重组自交系(RILs)稳定品系中,籼型和偏籼型品系表现为典型籼型染色反应(黑染)的特点,而偏粳型和一个偏籼型品系则表现为典型粳型染色反应(不染)特点。利用酚反应难以鉴别籼粳交后代的籼粳特性,也难以用于籼粳稻杂交种子的测纯。  相似文献   

9.
武运粳31号系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运2608(淮稻9号×武运粳23号)作母本,繁103(武运粳7号×宁粳3号)作父本进行杂交配组,经8代系谱选择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在3年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穗型大、产量潜力高、米粒外观佳、适口性好、熟期适宜、容易栽培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选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粳型寒丰糯(HFWx),与同型的寒丰不育系(HFA)进行杂交、回交转育成粳型糯质新不育系寒丰糯A(HFwxA),与自主选育的粳型糯质恢复系糯恢2号配组育成了杂交粳型糯稻新组合糯杂2号。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特点。介绍了糯杂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盐优1号   盐优1号系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BT型不育系“盐粳5号A“与自育恢复系“盐恢93005“杂交配置而成的迟熟杂交中粳新组合,200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连粳7号     
连粳7号为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镇稻88×中粳8415)F3为母本,(中粳川-2×武育粳3号)F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登记)编号:苏审稻201008。  相似文献   

13.
滇榆1号A原种高产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榆1号A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转育成功的一个具有较强配合力、农艺性状优良的不育系。以滇榆1号A为母本,先后选配出了榆杂29、榆杂32、榆杂34等一系列具有较强优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滇型杂交粳稻组合。特别是榆杂29于1994年在云南宾川县种植创...  相似文献   

14.
杂交粳稻新组合嘉优2号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优2号是用嘉60A×嘉恢3组育成的粳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在松溪县作单季稻和菜(烟)后稻种植,表现生育期适中、高产、米质优、抗性好等特点。介绍了该组合作单季稻和菜(烟)后稻种植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甬优9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利用晚粳型不育系甬粳2号A与恢复系K306093杂交育成的粳型三系杂交晚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武夷山市2011—2012年引进在上梅乡作中稻种植,介绍了甬优9号在武夷山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王洁  冯瑞英 《中国稻米》2003,9(5):17-18
2002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共组织了豫粳6号组、中作93组、金珠1号组、秋光组、吉玉粳A组、吉玉粳B组和长白9号组共7个熟期组的区试及豫粳6号组、中作93组、秋光组、吉玉粳A组共计4个熟期组的生产试验。供试品种 (组合 )共计91个 ,来自北方稻区16个省 (市、自治区 )的46个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2017,(5):10-12
粳65A是以滇28A为母本,以珍珠粳2号/铁粳4//滇优5号的后代优良单株为父本,采用边稳定边回交转育的方法,经过多个世代连续回交育成的滇Ⅰ型粳稻不育系。粳65A不育性稳定,花时早,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配合力高,2016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8.
云粳优1号     
云粳优1号(曾用名滇粳优1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以银条粳×合系34号细长粒型粳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稻米品质好,籽粒细长,垩白粒率低。200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云南省通过审定的第一个细长粒型粳稻品种。特征特性:云粳优1号为中偏矮秆旱熟中间型中粳。株高92.6cm,秆稍细,弹性好,株形较好,剑叶角度大,分蘖力强,穗层整齐。穗长19.2cm,穗总粒数98粒,穗实粒数72粒,千粒重25.5g,籽粒细长,壳色浅黄,不落粒,全生育期180d左右。耐肥力和抗倒伏性较强,熟色好。2003年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榆杂29双亲的一般始花时间,南29(偏籼型)10∶10~11∶40、滇榆1号A(偏粳型)12∶30~14∶00。榆杂29繁殖制种双亲的花时受环境条件尤其是开花期天气情况影响明显。制种中,遇气温较高(日平均温度25℃左右)而湿度较低(空气相对湿度<75%)的晴天时南29花时明显提前;日均气温升高有利于滇榆1号A花时提前,但昼夜温差较大(>10℃)时滇榆1号A花时表现推迟;天气变化导致父母本花时差加大(盛花时花时差达2.0h以上)是制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喷施调花灵对调整制种父母本花时差有一定效果。繁殖中,遇气温和湿度均较高的天气时不育系会出现两段开花的现象,应采取措施调整赶粉时间和次数以提高花粉利用率和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20.
中稻1号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连云港市农科院于2006年以中粳1319为母本、中粳连96-1×中粳8415的F1为父本,经连续7代复合杂交,联合育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